理论教育 重访第三空间:网生代电影的观众与传播界面

重访第三空间:网生代电影的观众与传播界面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恰好一份网上有的调查数据显示了网生代电影的这两个消费特点。这份报告同时也澄清了有关网生代电影为80、90后观众喜爱的事实:……为满足这代观众的需求,“网生代”电影往往会最大限度地去满足他们的宣泄和娱乐需要。这种社会互动正是网生代电影的积极文化尝试所有可能构建中国新文化之模式之可能性。可以说,这种网生代电影催生了一个视觉的共同体,培育了中国本土电影观看的集体经验。与观看同样值得一提的是网生代电影的传播。

重访第三空间:网生代电影的观众与传播界面

如果我们不从消费的层面去分析网生代好评和恶评分水如此严重的原因,我们将陷入观念的泥潭。为了得出客观的结论,我们需要将消费者分为目的层次和年龄层次,进行调查分析。因为,消费可以切分为许多意义。一些观众消费电影是为了陪伴自己的亲人,一些粉丝型观众消费电影仅仅是为了无数次重温电影中的一句台词。比如伍迪艾伦的电影《开罗的紫玫瑰》中,女主角正是为了爱情故事片中的浪漫台词,而一次次走进影院。这样的观影行为也是为了抵御美国大萧条时期的物质和情感的双重空缺,实现一遍遍重温白日梦的诉求。鉴于目前电影类型的丰富性和消费的分野之事实,我们可以推测,年轻观众和中年、老年观众,哪怕在消费同一部电影的时候,其消费的目的也不尽相同。

恰好一份网上有的调查数据显示了网生代电影的这两个消费特点。“许多观众走进影院,并不仅仅是出于对剧情的欣赏,而是某种程度上将观影视为一种社交活动。据2015、2016两个年度的《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2014、2015年,80、90后是中国电影观影的主力军,贡献约占8成票房,70、80后电影创作者成为是中国电影市场的主力军,贡献了三分之二的国产片票房。”[9]观影主力和创作者主力的年龄结构之调查结果,可以说让我们看到了事实的真相。这份报告同时也澄清了有关网生代电影为80、90后观众喜爱的事实:

……低龄、低收入、低学历群体,更乐于将观影视为一种社交活动,而忽略对影片艺术内涵,深刻性,社会性的追求。这一群体正处在社会化过程的关键阶段,受到各方面社会规制的压抑比较多,往往处在所谓青春反叛期,娱乐宣泄需求比一般成年人要更加突出。为满足这代观众的需求,“网生代”电影往往会最大限度地去满足他们的宣泄和娱乐需要。[10]

与此同时,年轻人还有着强烈的心理认同诉求。一个健康的社会,在涉世未深的年轻人成长的过程中,应该给予足够的伴随、指认、确定、修改其认知的社会辅助性行为。因为在社会化过程中,由于受到外界压力较多,青少年往往有强烈的孤独感,特别是和成年人世界的隔绝感,因此有比较明显的认同需求、伙伴需求。这也是青年人喜欢偶像、容易在性格上产生阴性化的“主体中的女性他者”情绪,成为与偶像的阳性象征“阿尼玛”对应的阴性“阿尼姆斯”。[11]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除了心理性的安全和物质需求,还有较高层面的实现价值和尊重的需求。目前学界普遍认同好莱坞类型电影具有的广阔社会意义。类型电影组成了集体观影的经验,也是社会认知、社会意见共同体的一种体现。同样,对类型的颠覆也会产生重构社会价值观的衍生意义。比如电影《毕业生》通过许多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反映现实”的真实性震撼画面,颠覆了好莱坞虚假的制造幻觉的电影机制,通过反叛性质的叙事编码,将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中极其重要的青年的觉醒、反(主流)文化运动凸显了出来,也表现了人物在这个语境中实现自身和社会性价值的重要性。从这一点上看,成长题材、公路题材、偶像电影正是年轻人消耗幻想、构建麦茨所言的“信念结构”、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方式。一位学者指出:“以偶像为中介,借助碎片化的电影叙事在网络中充分互动,可以帮助青年群体达成心理认同,逃避孤独,寻求共鸣。”[12]年轻的观众,哪怕来自穷乡僻壤和偏远的城镇,只要他走进影院,就已经变成了影片社会价值的构建者。(www.daowen.com)

这与笔者一开始引用的雷蒙·威廉斯的相关论述也比较吻合。威廉斯意在指出,在当代语境中,“任何工业、民主、阶级、艺术和文化都有内在关联。文化这个错综复杂的概念并不仅仅是对新的生产方式、新的工业的反应,它涉及了各种新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并且因此不但成为衡量一体化的尺度,而且成为解释我们一切共同经验的一个模式”。[13]这样的论述,在这个观影文化模式中,过去的二元性人际关系(社会阶级化、财富等级化、年龄层引起的阶层化)开始瓦解,慢慢让步于一种可以交际的文化。这种社会意义上“渐近线”,恰恰可以解释网生代电影在塑造观影共同体上的作为。这种社会互动正是网生代电影的积极文化尝试所有可能构建中国新文化之模式之可能性。

可以说,这种网生代电影催生了一个视觉(观看意义上)的共同体,培育了中国本土电影观看的集体经验。这是十分重要的,表征了一种社会认同感的生产过程。在消费的层面,越来越多的网生代电影吸引了城镇青年群体(集体)观影的热潮,这些观影者将意见发布在各种网络和渠道,等于又反哺网生代电影——让这些电影创造了一个对当下社会事件的讨论之公共空间,扮演了公共意识的认同推手,激发了社会和电影的互动。在创作上还可以有益借鉴观众的批评意见,进行再创作和IP式的产品开发——笔者认为,这是对网生代电影之社会意义积极的、中肯的解读。

与观看同样值得一提的是网生代电影的传播。当代中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影院物质建设,投入巨大,使得3D电影、弹幕电影、互动电影甚至可以播放120帧技术的电影院成为可能。这在过去简直是天方夜谭。在城镇,虽然硬件设置比不上沿海城市,但就新建影院的数量、观众观看的渠道拓展——除了影院,手机、录像机、电脑(特别是网吧)扮演了一个替代影院的影像传播空间——等等,这样的多元化传播媒介,最终将影响内容生产,其对社会发展的潜在动力价值也不容小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