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电影的透明性:信念层面、复杂中的敞开与自主性语义

电影的透明性:信念层面、复杂中的敞开与自主性语义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摄像机装置的透明、到胶片的透明,再到观众聚集在影院观摩电影时的光线之透明,电影无疑也是透明的艺术。为了论述电影是一个透明的事物,我用如下三个结构加以论述:信念层面的透明、在复杂中敞开、自主性结构的语义透明。

电影的透明性:信念层面、复杂中的敞开与自主性语义

电影诞生之时,就是电影本体显现之时,在电影从诞生到发展走过的100年间,对于电影和客观物质世界、电影和神话、电影和信念、电影和梦类似的本体性的探讨不绝于耳。本章抓取百年长河中的透明之流,对电影的敞开结构之表述的历史进行梳理,并就其中与敞开并行不悖的程式机制和现象进行批评,意在引起警示。

一个世纪以来,对于电影本体的探索从未停止。从电影学科的角度,一个世纪的美学实践,早已从单纯的电影学、电影系的范畴中跨界:在横向的坐标上,电影与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结构主义美学、符号学都有关;在纵向的坐标上,探索电影的本体论与认知美学、接受美学产生“纠纷”,于是,立体地探讨电影成为一种时髦和客观需要,比如被称为第二电影符号学开创者的麦茨援引拉康精神分析心理学,为表面属于二维、平面的影像文本分析找到另一种深入心理领域的复杂维度

在具有象征意义的2000年,法国哲学家雅克·朗西埃在《二十世纪法国研究》上发表《电影影像与民主》一文,其中谈道:“电影是一个有意识与无意识过程的结合。电影中有一只机器眼,这只眼睛与艺术家的眼睛不同,它可以看到不一样的东西。”[42]

这不一样的东西到底是什么?(www.daowen.com)

如果不从电影综合的角度,而从历史上电影美学家对电影本体的揭示上看,会发现这个问题的答案呈现多元发散的状态。在本体论的理论史中,要回答什么是电影,至少可以找到如下答案:电影是一种时空艺术(诺埃尔·伯奇),电影是神话(安德烈·巴赞、伊芙特·皮洛),电影是客观事物的纪录(安德烈·巴赞、克拉考尔),电影是白日梦(麦茨),电影是一种摄像机装置结构引发的特殊观演结构(安迪·沃霍尔)……这些本体的揭示都有其客观性,上述理论家在电影的百年历史中也找到了各自本体论的依据。安德烈·巴赞找到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麦茨与伊芙特·皮洛找到了好莱坞电影和欧洲的“反电影”。

那么,抛开电影的这么多或真或幻的本体之思,难道用一个特定的词就难以描绘电影的全部了吗(成为类似瞎子摸象或者痴人说梦的行为)?1958年,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用电影的物理特性来论述他的本体论,揭示“电影甚至以最初的形态出现时就需要用透明、柔软、有韧性的片基和干性感光乳剂,以便获得瞬时影像”,这便是“完整的写实主义的神话,再现世界原貌的神话”。[43]这里,安德烈·巴赞对胶片的“透明”之发现,成为我思考的源头。从摄像机装置的透明、到胶片的透明,再到观众聚集在影院观摩电影时的光线之透明,电影无疑也是透明的艺术。透明连着客观性、神话性,也连着欲望、信念结构等。一句话,透明是一种认知方式。为了论述电影是一个透明的事物,我用如下三个结构加以论述:信念层面的透明、在复杂中敞开、自主性结构的语义透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