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小说中的隐喻和转喻手段:《重访第三空间》揭示

小说中的隐喻和转喻手段:《重访第三空间》揭示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非洲文学之父的钦努阿·阿契贝的小说《再也不得安宁》也是如此,小说给予读者一种设定叙述秩序的开场句子,目的就是为了定调,也给予读者以故事的讲述一个客观的、主线性的把握。所以,在这样的意义上,安德烈·巴赞认为电影是和小说最为相似的艺术,无疑是客观的。小说的目的都是为了故事的讲述,陈述生动,具有美学效果,这与定场镜头的美学功能相似。在电影史上,或者电影的美学场域中,定场镜头乾坤巨大。

小说中的隐喻和转喻手段:《重访第三空间》揭示

定场镜头的美学分析,其实与电影这门艺术与其他艺术门类都有关。巴赞认为,电影和戏剧的关系比较遥远(与我们想象中的电影和戏剧的亲缘关系相反,这实际上是由于中国电影的发展中较多、较早接触到美国电影,而较迟接触欧洲电影特别是新现实主义、新浪潮的意大利、法国电影导致的),而与小说比较接近。小说中的语言结构,与电影中的镜头结构呈现类比关系。

比如,马尔克斯的小说《百年孤独》这样开头:“多年之后,面对枪决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而非洲文学之父的钦努阿·阿契贝的小说《再也不得安宁》也是如此,小说给予读者一种设定叙述秩序的开场句子(类似定场镜头),目的就是为了定调,也给予读者以故事的讲述一个客观的、主线性的把握。第一个场景阿契贝这样描写:

三四个星期以来,奥比·奥贡喀沃一直使自己坚强起来,以面对这一刻。那天早上走上被告席时,他以为自己已经完全准备好了。他穿一身棕榈树与海滩图案的西装,显得镇静而又冷漠。除了最开始法官找一位律师麻烦的那一小会,他好像对法庭程序并无多大兴趣。[40]

这部小说以清晰的意识流线索,展现了一个杂糅的属于第三空间的主题:一个受过良好教育、怀着正直理想的年轻公务员,如何在回到非洲故乡后陷入腐败的泥潭?钦努阿·阿契贝作为后殖民批评家的第一人,在他的关于非洲知识分子题材故事的写作坐标中,需要这一刻的定位,即客观地揭示非洲留学回来的新一代知识分子在传统道德、习俗和普世价值共同交织下的命运。他们不为“某一种看得见的瘟疫而毁灭”,相反,他们毁于自己热爱的东西,正如反乌托邦小说家在《美丽新世界》中所揭示的那样:在小说《再也不得安宁》中,主人公奥比·奥贡喀沃热爱的东西是女人、爱、宗教科学、金钱、正义……这些东西互相抵触、抵消,组成主人公的复杂心理坐标。正如沃莱·索因卡说的:“在尼日利亚,文学就是政治的……有时写作会强烈地受制于一种无法阻挡的、必须进行政治性写作的责任感。”[41]钦努阿·阿契贝用一个类似电影中定场镜头的手法,展开了后殖民时代尼日利亚一幅杂糅而复杂的社会画卷,既是转喻,又是隐喻,因而具有巨大的张力。(www.daowen.com)

所以,在这样的意义上,安德烈·巴赞认为电影是和小说最为相似的艺术,无疑是客观的。无论是微言大义,采用春秋笔法,还是迂回曲折,采用非线性手段……小说的目的都是为了故事的讲述,陈述生动,具有美学效果,这与定场镜头的美学功能相似。当代的小说写作,甚至更具有电影化的写作特征。比如畅销小说《达·芬奇密码》等就具有与电影场景化效果相提并论的“灵韵”。

在电影史上,或者电影的美学场域中,定场镜头乾坤巨大。正因如此,分析它也正逢其时,因为定场镜头是技术、美学、文化和政治的结合,其外在显性含义和内在的隐性含义均复杂而多维,形成可以无穷解读的意义矩阵

问题是今天我们站在电影历史的某个节点上,对定场镜头分析的有效性和目的何在呢?我想总结如下:分析其首要的意义来自内容,来自对其性质、美学和风格的界定。定场镜头首先是一种用电影语言进行叙事的需要。除此之外,它具有自反性——反映了电影工业的特色。定场镜头的叙事也反映和揭示了意识形态。再次就是历史的演变,我们通过定场镜头的表达,来剖析电影工作者背后的意识形态,最主要的是,它代表作者政治观的立场,也代表作者大自然观的立场,其中人类学的意义——人类作为生物的意义,生活作为生存标本的意义等——是定场镜头美学和政治学分析的一个分支,光是对这个分支进行分析,有生之年恐怕已经无法做得完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