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场镜头一般为全景,在电影中具有总结、揭示甚至评述的功能。在某种意义上,全景既是叙事的需要,也是叙事的脱域,既具有讲述内容的意义,也具有展示风格、论述的非叙事性意义,后一个类似戏剧中代言、演示美学之外的间离效果,是感性也是理性的展示。同样,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和中国第六代导演的作品中,存在一种批评现代性的姿态。而问题的蹊跷在于:在刻板印象的背后,总有脱域和逾越,形成电影影像的意义。
具体而言,定场镜头(establishing shot),是影片一开始,或一场戏(指一个场景)的开头(或结束之处,被称为二次定场镜头),用来明确交代地点的镜头,通常是一种视野宽阔的远景。作为定场镜头的全景,既可浓缩纷繁的社会场面,起到转喻作用,也可以仅仅只用一种暗示或具有隐喻意义的塑造,带来非凡的张力。定场镜头大部分时候为全景,但采用大全景还是小全景,则需要看影片的叙事风格和叙事内容。比如日本电影《深夜食堂》,因为故事发生场地的格局,其定场镜头的景就显得较为狭窄。而美国西部片则往往辽阔,定场镜头必是西部大草原和沙漠、山脉(单独或者和人组合而成,包含人在其中)的反映。
之前已经提到,在电影中,场景组成了我们认知中“故事舞台”的原型,而其间发生的人间百态就是“戏剧”它几乎是组成电影旋律、电影神话(一种降服时间,历经几十年依然令人记忆犹新的景观)的物质存在,或者刻画人物可以到达入骨程度的情感记忆媒介。光是想想《七年之痒》中玛丽莲·梦露的全景定场镜头就可以为她的魅力臣服。定场镜头也是导演解决安德烈·巴赞所谓的“垂直性的主题与水平性的叙事之间的矛盾”[29]的一种必要的呈现,有时候它自身蕴含的美学——让它脱域成为绘画的美学载体,或者景观的美学载体——而弥补了叙事的不足。
在一部杰出的电影中,作为定场镜头的全景,满足了观众对客观性、自然性、地理性、社会性和关系性的综合认知的需求;而特写和中景则满足了观众窥视和窥知事件和人物(包括人体)的欲望。两者的匹配(经由蒙太奇剪辑)和长镜头美学,组成了麦茨在横组合段理论中所谓的八大组合段意义,也可以说组成了电影的世俗神话。(www.daowen.com)
在全球化时代,得益于观众视野的扩大和欲望的增强,全景成为必然。它蕴含的商业法则和叙事美学之间,透露出资本和商业无处不在的威力。因此,探讨镜头(构成元素和组合方式)包括全景的美学和政治学成为电影人的需要。
下面我来分类论述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的电影和一些美国、英国导演电影中的定场镜头,以及对这个大众审美时代极易镌刻在我们脑中的神话图像(也是电影作为神话的证据之一,比如我们看了《蒂凡尼的早餐》中主人公雨中拥抱接吻的二次定场镜头,作为欲望代言人的观众,就会产生爱情就是如此浪漫的深刻认知烙印),做一个理性的分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