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峄县民俗乐种的研究与保护,促进曲艺的创新发展

峄县民俗乐种的研究与保护,促进曲艺的创新发展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方面曲艺曲调太过婉转,节奏缓慢,拖腔过长,可看性不高,无法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情趣;另一方面山东曲艺的音乐格律也过于严谨,唱白甚至打鼓方面都有非常严格的规定,限制了山东曲艺的灵活操作。加上山东曲艺在曲目创作方面缺乏深入的研究和开发,形式和内容守旧,缺乏新作品。(四)建立保护曲艺传承基地,抢救濒危曲种曲目。(六)推动各种艺术形式之间的文化交流,全面促进曲艺艺术的创新发展。

峄县民俗乐种的研究与保护,促进曲艺的创新发展

客观原因不可避免,主观原因也需要深挖。曲艺的衰落还要归咎于自身创作、表演内容和程式的僵化,“封建行规森严,主张正宗祖传,视曲本、曲调的创新为邪途,逐渐走向僵化。同时唱腔特繁,音域特宽,传习不易”。

一方面曲艺曲调太过婉转,节奏缓慢,拖腔过长,可看性不高,无法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情趣;另一方面山东曲艺的音乐格律也过于严谨,唱白甚至打鼓方面都有非常严格的规定,限制了山东曲艺的灵活操作。加上山东曲艺在曲目创作方面缺乏深入的研究和开发,形式和内容守旧,缺乏新作品。

曲艺演员在演唱方面是有一些问题的:口齿不够清晰,内容表达含糊。曲艺是曲艺的一种,更是说与唱结合的艺术门类,虽然它呈现出口语化的特点,但无论是行腔、吐字都必须让观众能听清楚内容、唱词并理解含义。个别表演者表演时不得法,口齿不伶俐、不清晰,技巧不足,就很难做到上述要求,曲艺的艺术魅力会大打折扣。再者,腔平调直,韵味不足。一个曲种之所以区别于其他类型,关键在于行腔与韵味。演员们尤其是新的从业者,往往抓不住曲艺的表演真谛,在演唱时腔平调直,说得像对白,唱得像歌曲,很难感染自己和观众,引人入胜。另外问题不仅仅在表演者,艺术形式本身——曲艺的唱腔也存在问题,唱腔略显粗糙是曲艺表演者需要改进的问题。所有问题的形成,从表演到环境都需要进行重新审视。

曲艺在成长与发展中道路是曲折的,不是一帆风顺的。老艺人的表演都是口传心授,他们往往不善于创新节目,编创新的内容,老的段子拿出来说说就行。曲艺缺乏艺术创新,艺人们的创作积极性不高。即便有一些新的创作,但由于艺术水平和知识水平的局限,也表现出内容不深刻,流于表面的特点。还有大部分的年轻人不能够给这种艺术形式以认同感,表演缺乏后继者,这是最大的问题。缺乏发展的后备军,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而这些问题绝不是个人能够解决的,曲艺的发展不能缺乏宏观的把握,尤其是社会和政府的干预,否则很难重新焕发生机。

民间文化濒危的情形是传统艺术形式的共有现象,这里既有技艺失传、缺少人的问题,也可能是方法不对,保护模式需要调整。濒危和灭亡是个人和社会都不愿意看到的,所以我们需要做更多的事情来避免此类情景的发生。

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曲艺的命运和发展是百姓和政府都需要考量和关注的问题。法律、法规的介入可以帮助我们更系统、合理地保护民间乐种,让我们有据可查,有法可依。但仅仅依靠法律也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各种民间技艺的多元化,表演的独特性、地域性都提醒我们保护方式也不可以固化,而是多种方法、多种渠道,尽可能多元、全面。可是无论途径和方法如何变化,尊重艺术发展的规律,保持其本来应有的面貌和状态,也要纳入到考量范围并当作重要的活态指标。保护是重中之重,启动口述史研究和音乐和艺术的本体研究也要跟上,另外传承人的鼓励机制也需要建立。

政府需要发挥重要作用,保护机构和组织需要建立并完善,还要长效协调各个单位和协会,需做到责任明确,做到科学运行,决议要合理、公平。传承的具体措施,要纳入法制轨道,更要建立培养机制,提供资金保障,给予老艺人和传承人补贴,满足他们的创作和教学需要。及时开展曲艺的现状、传承人、作品的调查和整理、录制并进行编码,做好建档保护工作。全面收集、发掘曲艺的历史文字资料与发展材料,保护其完整性,对流派和类型进行辨别,梳理资料并做好分析结集出版。有些有声和视频资料也可进行公众展览,使更多人了解熟悉这些曲艺形式。

下面提出一些针对曲艺传承的措施:

(一)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加强活态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是传承,保护的重点是传承人,保护好传承人,是解决传承危机的关键。在传承人对学习者的“口传心授”过程中,“教”与“学”要有相应的扶持和奖励机制保障,扶持传承人带徒传艺,鼓励年轻人去当本民族文化的“代言人”。只有在政府的引导下,开展曲艺的活态传承保护工作,不断夯实群众基础,形成良性的民间传承机制和规模,实现从被动保护到主动传承,才能使曲艺这一民间艺术具备自我生存发展的能力。

(二)加强市场的主导性。(www.daowen.com)

将曲艺演出形式有机地融入旅游市场和演艺市场,进行新常态下的艺术表演。当然,这也是曲艺建立队伍、学习传承、扩大演出、鼓励创新、推动发展的有效路径之一。

(三)地方予以鼓励和奖励。

充分调动基层传承保护民族曲艺的积极性,鼓励民间曲艺艺人带徒传艺。组建表演队(班),政府则以“购买服务”的方式进行招标,对中标的表演队(班)予以补贴。用经济利益引导项目传承人有目的地主动培养接班人,建立起科学有效的传承人培养机制,实现曲艺有序的传承发展。

(四)建立保护曲艺传承基地,抢救濒危曲种曲目。

建立全省专事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抢救、发掘搜集、整理和研究的科研机构网络,形成省、市、县三级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发掘保护科研机制。

(五)知识产权势在必行

各类曲艺应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开发和艺术创新。民族曲艺艺术是文化发展的资源条件,应搞好知识产权保护,以利于发展过程中的有效开发和利用,避免盲目模仿、假冒、滥用、篡改等导致民族曲艺的精彩之作被破坏和损毁。整理具有独特风格和地域历史价值的曲种曲目,对其冠名权进行注册和知识产权保护。

(六)推动各种艺术形式之间的文化交流,全面促进曲艺艺术的创新发展。

一方面,加强民族曲艺的对外文化交流与演出,通过积极发展创新和广泛宣传,把优秀的曲艺向省内外推介,增进外界对峄县曲艺的了解,促进全面保护工作。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的改善,民间艺人的素质不断提高,群众对审美的需求也在不断加大,这就促使民族曲艺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既不失其民族曲艺的传统风格,又能使民族曲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可以在表演形式、乐器伴奏、唱腔唱段、舞台舞美、民族特色等方面进行创新,从而使民族曲艺表演既丰富多彩,又能为民族群众所认可。

曲艺在传承发展过程中,社会结构的变迁、时代的需求和市场经济的诱导等因素对它的影响是巨大的。时代的发展使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曲艺的社会功能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由家庭教化、田间地头劳动之余的自我调节和民族节日里的自娱自乐,转变为今天民众文化生活需要的文化艺术方式。希望更多群众可以从内心深处认识曲艺的重要性以及其艺术魅力,自觉自愿地采取行动,加以保护、传承,有了这种保护意识才可以促进曲艺这种文化形式生生不息、永久流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