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花鼓艺术形式的考证与研究:唐宋时期已见流行

花鼓艺术形式的考证与研究:唐宋时期已见流行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花鼓这一艺术形式,据有关记载,唐宋已见流行。第一类没有唱词和曲调,仅有节奏型,完全由鼓和打击乐器进行现场伴奏的纯锣鼓点,这种伴奏贯穿表演的始终,并根据不同的花鼓表演程式以及不同的动作风格演奏不同的锣鼓经;第二类是有曲调和唱词的歌曲,有一部分是固定的曲词,而有相当一部分是现场即兴演唱的歌曲,规律性不强。

花鼓艺术形式的考证与研究:唐宋时期已见流行

锣鼓冲子”“花鼓秧歌”等都是当地花鼓的别称。花鼓这一艺术形式,据有关记载,唐宋已见流行。何时转入山东尚待考查,但可以肯定至少在18世纪末期已见流行,这可以在山东的地方戏曲中找到佐证。有一些剧种和民间音乐形式都受到花鼓影响,如“四平调”“柳琴戏”。花鼓的演唱和秧歌有很多区别,秧歌是群众性的自娱自乐的活动,而花鼓是一种谋生手段,一些贫苦农民作为逃荒要饭、卖艺谋生的工具。如今主要是在农闲季节、逢年过节、逢集赶会时进行演唱,唱出了新时代、旧社会的不同。花鼓演唱的题材贴近农村生活,都是“家长里短”“身边的事”“大实话”“劝人方”,都是群众所熟悉的事物。花鼓的唱词通俗质朴,群众语汇丰富,擅用方言土语,音乐和韵律也充满了乡土气息,所以深受群众的喜爱。在民间流传的谚语说:“听见花鼓响,锅饼贴在门框上”“花鼓班子进了庄,家家户户不喝汤”(晚饭在当地话中叫“喝汤”),这体现出了人们对花鼓这种艺术形式的喜爱之情。

花鼓音乐唱腔用锣鼓点伴奏,还配合身段动作的表演。花鼓唱腔的结构多为“联曲”和“主曲”,有些地方虽然也有少量的板头,但构不成较完整的板腔体系。花鼓的唱腔素材主要来自当地流行的民歌小调和戏曲中的部分唱腔、曲牌。花鼓的音乐有其自身的特点:多用四二拍,结构为四个乐句构成,单个乐句又由四小节构成;一般在第三乐句后加一小节或两小节锣鼓点和一小节衬腔,衬词多用“哎”或“安”;其后接唱第四句,全曲唱完后再接其他锣鼓点和一小节衬腔,如此再反复或更换其他唱腔。因其唱腔短小精悍,曲调流畅,节奏明朗,加上锣鼓的穿插,很富有动感和活力。一般多用于开始处或用来演唱小段儿,与秧歌中的“小秧歌”如出一辙。花鼓唱腔的另一大特色体现为叙述性,因为花鼓的表现目的是用花鼓的形式来唱故事。为了配合表现目的,所以音调圆滑,节奏规整,字多腔少,有时加用数板,这样把唱词交代得更清楚。有人说:“这样的唱腔攻耳朵,不哆嗦”。花鼓中也有抒情的唱腔,一些戏剧性情节和感情变化就靠这样的唱段来表现。花鼓中缺少那种像戏曲的咏叹性很强的唱腔,充满口语特色的衬词是花鼓的又一重要特点。在民间歌唱中,衬词的运用是极普遍的,但最突出的莫过于花鼓。不仅用得多,而且别具一格。一句唱词的衬词少者几个字,多者十多个字,衬词数目超过实词的情形是不罕见的。同时衬词和实词交织在一起,频繁交替,如果没有经过一定的训练,很难唱得准确流利。花鼓的伴奏也具有简单的特点,如单口花鼓只用一面花鼓伴奏,唱时自打鼓帮击节,停时自打鼓点。对刁花鼓通常增加一面小锣,与花鼓相配合。多人花鼓有的增加部分打击乐器,常用的锣鼓点有《拐脚钉乡》《塔腰儿翻》《顶帘子》《锣鼓冲子》《老三翻》《串三翻》《串三锣》《阴阳罗》《遍地金》《紧中冲》等十多种。

“花鼓,花鼓,敲锣打鼓;女顶彩球,男挎花鼓;蹦蹦跳跳,有文有武;追根溯源,晋朝有祖。”这段在台儿庄广为流传的民谣,说的就是运河花鼓。《峄县志风俗》载:“光绪年间,渔鼓伴奏,观者围坐,场无虚席,声誉卓著……乡村亦有竹马、秧歌、诸戏、金鼓喧闹。”道光咸丰同治年间,台儿庄一带运河花鼓戏演出活动异常活跃,出现了乡村“五里三台”戏的现象,造就了花鼓在当时的广泛流传。

“运河花鼓”已有200年的历史了,相传清嘉庆年间,就在台儿庄运河两岸出现过类似的演出形式。运河花鼓也叫鲁南花鼓,广泛流传于古运河两岸毗邻的南洛、北洛、张山子等村庄,而最负盛名的当属黄村村民们表演的鲁南花鼓,上世纪50年代末参加山东省民间舞调演,引起了轰动。

鲁南花鼓是一种以场外击鼓者为总指挥,大鼓、大镲、小镲、小锣等打击乐器以及唢呐等吹奏乐器为伴奏,集歌、舞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形式。鲁南花鼓既展现了山东大汉的粗犷豪放,又有北方妇女的泼辣柔情,加之鲜明的地方特色,成为山东民间舞蹈重要的组成部分。

枣庄运河流域花鼓的表演一般需要5个人,1人执琼伞、2人执扇花、2位鼓手。其中以1位鼓手和1个扇花为主,其余为辅助。在道具、服饰方面很贴近生活。琼伞与鼓手的动作要在粗犷中不失诙谐的意趣,扇花的表演力求泼辣中深蕴着妩媚和柔情。(www.daowen.com)

鲁南花鼓的伴奏乐器有:大鼓,花鼓舞蹈的表演由大鼓的鼓声开场,也是在大鼓的声音中结束。小鼓,小鼓演奏较密集的音型,且音高有优势,更适合表现清晰明快的节奏。铜制的大锣适合表现节奏感较强的动作,小锣音色清脆柔和,用以敲击花点,起陪衬及加强效果的作用。小镲节奏灵活多变,切分音、附点音符的演奏都用小镲来完成。

鲁南花鼓的音乐分为两类。第一类没有唱词和曲调,仅有节奏型,完全由鼓和打击乐器进行现场伴奏的纯锣鼓点,这种伴奏贯穿表演的始终,并根据不同的花鼓表演程式以及不同的动作风格演奏不同的锣鼓经;第二类是有曲调和唱词的歌曲,有一部分是固定的曲词,而有相当一部分是现场即兴演唱的歌曲,规律性不强。此部分为花鼓表演的逗扇环节,一般为男女对唱。关于运河花鼓的演唱,详细的资料记载很少,但我们可以根据江苏花鼓以及相邻地区的花鼓演唱特点,来寻求其艺术特色。

鲁南花鼓的演唱谱例流传甚少,《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山东卷)》中有一首,即谱例《一块浮云罩满天》:

这首花鼓歌曲是枣庄市曾经流传过的花鼓调,调式调性为G宫七声调式,加入清角和变宫。音乐的特点为叙述性较强,节奏感较强,尤其是附点十六分音符和切分节奏的运用给人造成动力性,伴奏的鼓点也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由于流传的谱例较少,本书就不展开叙述,可作为以后的研究课题进行挖掘整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