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峄县民俗乐种研究:小秧歌戏特点与表演形式

峄县民俗乐种研究:小秧歌戏特点与表演形式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小场表演中,由少量人分角色演唱的,有一定故事情节的表演形式,民间习称为“小秧歌戏”或“小戏”。这是一种既具有秧歌特点又具有戏曲因素的表演形式。小秧歌戏有以下特点:短小精炼,一般演出时间半个小时左右。渔灯秧歌极富民间特色,在峄城地区盛行于台儿庄运河两岸。最后全体演员走连环步,唱《太平歌》,演员们还会重复跳秧歌。四锣四鼓表演的秧歌舞使整场表演到达高潮。这首秧歌完全体现出汉族小调的特点,分节歌的形式。

峄县民俗乐种研究:小秧歌戏特点与表演形式

在小场表演中,由少量人分角色演唱的,有一定故事情节的表演形式,民间习称为“小秧歌戏”或“小戏”。“小”是指这种戏的规模不大;“秧歌”是指这种戏具有秧歌的特点并作为秧歌活动的组成部分;“戏”是指这种表演形式已具有戏的成分。这是一种既具有秧歌特点又具有戏曲因素的表演形式。它的唱腔或曲牌,人们仍习惯称为“秧歌腔”或“秧歌调”。小秧歌戏有以下特点:短小精炼,一般演出时间半个小时左右。人物少,多为二至三人,五人以上者少见。道具化装简单,如男性扎一围布或戴一假胡,女性腰系彩绸,头裹花巾或插花朵,常一装多用,边唱边迈着简单的秧歌步法。唱腔多为当地群众熟悉的民歌小调,为便于表演均有伴奏,常用乐器唢呐、笛、笙、二胡三弦以及锣鼓等打击乐器。

渔灯秧歌取俗语“喜庆有余”中“余”,与“渔”谐音,以及“五谷丰登”中“登”,与“灯”谐音,有时也称“太平歌”,主要流行于台儿庄运河两岸。渔灯秧歌极富民间特色,在峄城地区盛行于台儿庄运河两岸。1956年,渔灯秧歌节目曾代表峄县到省里参加了农民文化会演,并获得二等奖。

这种民间艺术形式的演出以歌舞为主,有时也插入一些戏曲小段以配合剧情,如《梁山伯与祝英台》。有时也表现男女逗趣、情调的场面,如《夫妻逗趣》。演员有十四个人,涉及的人物有渔翁、渔婆、货郎、憨妞、小姐、先生、四鼓(男)、四锣(女)等。

表演程式一般分为四个部分。首先乐队摆在上场门外,舞蹈演员手执一些道具如渔竿、渔灯、货郎鼓、扇灯等,由渔翁带领“跑圆场”,打开场子。接着演员们保持队形。一般是一个圆形,表演秧歌舞蹈。随后场外的锣鼓点子响起,演员走圆场,生角上场。最后全体演员走连环步,唱《太平歌》,演员们还会重复跳秧歌。在这里伴奏的锣鼓点很重要,而且演唱结束后演员们圆场两三圈,随乐队依次下场,至此演出全部结束。(www.daowen.com)

在舞蹈表演中,卖药先生身穿灰色大褂,头戴礼帽,手摇药铃,居于团队的一边或中间,起着沟通和指挥的作用。渔翁着装为黄色大褂,白裤子,腰系金丝绦,头戴宽边大檐凉帽,长白胡子,手持渔竿,精神抖擞。渔婆穿着莲花图案的粉红色上衣,下身穿蓝色长裙,戴着珠花帽。鲤鱼灯道具里面装有手电灯,所以晚上观看效果更好,氛围更浓厚。渔翁一甩渔竿,渔婆持鱼迅速跟进,在这里有鲤鱼戏水。渔翁显得很沮丧,再次甩竿,鱼吞饵上钩。渔翁再次收竿,竿弯如弓,渔婆随之跟进,鱼头向上,如出水状,渔翁的得意表情妙不可言。四锣四鼓表演的秧歌舞使整场表演到达高潮。扇灯与憨丫头一组的表演则另有千秋少妇手持丝绸做的里面装有手电灯的扇形灯,雍容华贵,腰如杨柳,舞步婀姿多娜。憨丫头一身海青鱼白服饰,左手持烟袋,右手握蒲扇,伴舞在扇灯左右,时而憨态百出,时而滑稽幽默。在表演队后边的四锣四鼓,与渔灯一样备受注目,拿手好戏以秧歌舞、太平歌为最。四锣身着上白下蓝,腰系绿彩带,头戴白羊肚毛巾,手持小锣。四鼓身穿上红下绿,腰系红彩带,头戴红色英雄结。舞蹈起来,八人彩带飞舞,此时以快四拍节奏,舞步按剪子股图案行走。各自表演一段后,十四人共同唱“太平歌”,走慢四拍秧歌舞步。“太平歌”的歌词大意以歌颂太平盛世、祈福平安为主。后场伴奏六人,打击乐器,以鼓、锣、铙、镲为主,表演结束时由号手吹号结束。中国古城台儿庄网站上曾有报道提到过,黄庄村民刘学忠和王西九发动全村户户捐款捐粮,购置服装道具,练渔灯秧歌,朱绍亮主笔,村民集体编词。1956年春,总导演刘学忠带队,代表峄县到省里参加了农民文化会演,并获得二等奖。

另外渔灯秧歌的唱词一部分是多年流传下来的民谣,也有一部分是根据不同情况即兴创作,换词不换曲,歌词多为七言。下例是一首渔灯秧歌调,选自《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山东卷)》,我们将对它进行简要的分析。

此曲为B商六声调式加入偏音变宫,内容讲述一到十二月的习俗风情。这首秧歌完全体现出汉族小调的特点,分节歌的形式。音调旋律朴实中透露着优美,节奏规整,音程多以三度和级进为主,平和圆滑,又充满了朴实无华的地域特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