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峄县民俗乐考证与研究,其魅力深受欢迎!

峄县民俗乐考证与研究,其魅力深受欢迎!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独杆轿表演者一般需要17个人,他们前后节奏一致、行动整齐,伴奏用唢呐乐,且与竹竿的大幅度颤动相配合。独杆轿是峄城独树一帜的文化形式,深得人民群众的喜爱。从清朝后期到民国,峄县一带经历了战乱;新中国成立后,又经历自然灾害和“文化大革命”,诸多因素导致独杆轿曾一度消失在大众的视野中甚至失传。民国初期到新中国成立前,由峄县商会会首和狮子龙灯花鼓会会长共同牵头组织,独杆轿濒危。

峄县民俗乐考证与研究,其魅力深受欢迎!

《峄县志》中有记载:“秧歌、竹马诸戏,金鼓喧闹,唐代尤盛,历代沿而为之,浸以成俗……清乾隆盛世,峄县知县张玉树,爱士民如师友,他以文学饬吏治、以教化奖掖后进,期间,民大和,峄县大治。”张玉树在峄县执政近十年,他执政时间是1775至1786年,获得了极好的官声和口碑,以清廉著称。当地百姓称其为“张青天”,而“清官轿”这种讴歌他的艺术形式就流传了下来。旧历新年初一这一天,狮子龙灯秧歌和独杆轿,也叫清官轿会,一路敲锣打鼓到县衙门拜年。这是“官民同乐”团体大拜年的风俗源头。这种形式直至今天还在峄城被完整地保留下来。2009年,峄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在峄城北关、仙坛、立新、工农等居委会进行了调查采访,对独杆轿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进行了详细的记录。调查组对刘汉军、宋兆义、王继昌、徐茂斌等老人进行了采访。

独杆轿又名清官轿,这里并没有真正的轿子,这里的轿子是指4米长的竹竿,需要两名轿夫抬竿。有演员扮演县官坐在光滑的竹竿上,双手不能扶竿,还要表现得怡然自得、游刃有余。一般他会手捧着官印随着竹竿的节奏上下颤动,但却能保持平衡。在他前面有两个表演者举着“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旗牌,彰显县官的清廉。轿子后面,会安排4杆轿作为陪衬。独杆轿表演者一般需要17个人,他们前后节奏一致、行动整齐,伴奏用唢呐乐,且与竹竿的大幅度颤动相配合。

坐轿人在独杆上,人有时悬空腾跃,给人提心吊胆的刺激,但总会稳落在竹竿上,给人刺激、新奇的独特感受。独杆轿是峄城独树一帜的文化形式,深得人民群众的喜爱。尤其是在当下,党中央自上而下反腐倡廉的行动中,更能透过这种形式看到百姓的诉求。这种艺术形式塑造的形象是为民做主的清官张玉树,它所讴歌的就是清廉、敢于作为的官员和廉政文化。表演动作难度高,有技术含量,非一般人可以胜任,展示了峄城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而且这种形式新颖,充满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它不是下里巴人,而是雅俗共赏的传统技艺。独杆轿不愧为枣庄地区民间艺术的独门绝技,也是民间艺术宝库的一颗明珠。(www.daowen.com)

清朝后期到民国,峄县一带经历了战乱;新中国成立后,又经历自然灾害和“文化大革命”,诸多因素导致独杆轿曾一度消失在大众的视野中甚至失传。直至1984年,峄城镇文化站的工作人员在采访了大量老艺人的基础上,又把间断近百年的独杆轿恢复了原形,让它再次呈现在大众的视野中。峄城区始终把它作为看家戏保留传承。1994年,山东卫视将独杆轿拍成专题艺术片《峄县社火》,经中央电视台转播后,推向国际文化市场;2007年,独杆轿被枣庄市人民政府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清乾隆年间到清末,独杆轿艺术活动由峄县“唢呐班”班主管理。民国初期到新中国成立前,由峄县商会会首和狮子龙灯花鼓会会长共同牵头组织,独杆轿濒危。新中国成立后,民间艺术活动由县(区)文教科(局)负责组织,独杆轿间断。1984年,由峄城镇(坛山镇街)文化站负责,重新恢复独杆轿艺术活动。代表性传承人:蒋科生,1984年任徐楼村支部书记;刘汉军,1984年任徐楼村主任;刘传祥,1990年起负责独杆轿艺术训练;刘倩,2000年起成为独杆轿艺术骨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