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峄县民俗乐中的小调:考证与研究

峄县民俗乐中的小调:考证与研究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小调是民歌的一种形式,它的传唱要更为广泛,不管是日常劳作还是茶余饭后、街头巷尾,或是婚丧嫁娶、节庆礼仪,都可以听到小调这种民歌形式。此曲为A徵六声调式加入变宫,在这首曲子中出现了几处音程的大跳,比如第二小节当中的Mi-Re,第六小节的Mi-Xi,这些进行都能反映出闺女忐忑的心情,很应景。再如下例小调《放风筝》,也是非常具有地方特色的一首民歌。节奏相对规整,调式调性为D徵五声调式。

峄县民俗乐中的小调:考证与研究

小调是民歌的一种形式,它的传唱要更为广泛,不管是日常劳作还是茶余饭后、街头巷尾,或是婚丧嫁娶、节庆礼仪,都可以听到小调这种民歌形式。它与山歌、号子相比,体现出受众更为广泛的特点,几乎遍及城镇、乡村,且有丰富的题材,能反映社会不同阶层的不同生活体验和诉求。小调通常受到戏曲唱腔的影响,但旋律比戏曲更为简单、规整;同时也受到曲艺节奏的影响,虽然小调的节奏较为丰富,但词、曲即兴性少。

小调擅长描写曲折婉转的情思,但相较于山歌形式更规整,一般采用分节歌的形式,即一段相同的旋律配以多段不同的歌词,比如唱四个季节、五个时辰、十二个月等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描绘。旋律多变,既可以表现柔美、哀怨,也可以表现欢快的情绪。

笔者从《山东省民歌集成》中查阅到关于小调的几首谱例,下面将展开分析。

这首《采桑》讲述的是峄县一带人民农耕采桑劳作的生活场景,全曲分为四句,分节歌的形式,节奏规整,调式为A徵六声调式加入偏音清角。言辞恳切,旋律质朴流畅,可以看出典型的汉族民间小调的特性。

下一首为《五更五点五炷香》,这首表现的是少女与心上人躲避父母,领心上人进绣楼的故事,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情节,表现了少女忐忑不安的心情,歌词也体现了方言的特点。(www.daowen.com)

此曲为A徵六声调式加入变宫,在这首曲子中出现了几处音程的大跳,比如第二小节当中的Mi-Re,第六小节的Mi-Xi,这些进行都能反映出闺女忐忑的心情,很应景。而第三句“妈妈问俺是什么响?”最象声,枣庄地区的“妈妈”的发音与La-Mi的进行很相似,特别能显示出地方音乐的特色。这种语言化的特性,是民间音乐中一个亮点。这首小调也是由四个乐句构成,节奏和结构都很规整,语言通俗易懂,调式调性清晰可见,使用衬词来扩充音乐结构。

再如下例小调《放风筝》,也是非常具有地方特色的一首民歌。讲的是姑嫂二人清明节去踏青放风筝的美好心情和情景。

这首《放风筝》也是大量地加入了衬词和方言,非常具有地方特色。有一些大六度的跳进,诙谐幽默。主体部分三句,第四句结构由衬词进行了扩充内容。节奏相对规整,调式调性为D徵五声调式。

小调的表现内容多样,它可以真实地反映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和社会生活。从重大的政治斗争,到细小的日常生活;从历史故事人物传奇,到农事景物,再到农村城镇的生活再现,极具包容性。新中国成立前劳苦大众对悲苦命运和生活的控诉,是小调的一个侧面;新时代反映生产劳动场景的如《月下纺棉》《生产忙》《努力生产多打粮》等,反映风俗人情的如《游春》《大踏青》《放风筝》《赶集》《赶庙》也是小调的一个侧面。另外还有以神话寓言、传播知识为内容的小调。内容太多,不胜枚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