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人民在劳动和生活中自己创作并由自己演唱的歌曲即民歌。民歌是群众集体创作,且流传环境和方式特殊,决定了这种传承是口头的而不是确切的书面记谱。口头流传的方式较多,但我们必须考虑因为流传过程中地域、环境和背景的不断变化,又经过集体的加工和传唱,民歌在流传的过程中会产生各种丰富的变化。民歌的特点就是要表现劳动人民的诉求、情感和愿景,所以这种体裁贴近生活,有强烈的现实性,在我国不同民族音乐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民歌即人民的歌,所以经过历史的冲刷和淘洗,很多作品得以广泛地流传,成为经典之作。民歌和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所以具有很旺盛的生命力,是现代人重温和挖掘不同时代劳动人民思想感情的宝藏。民歌这种艺术形式有着三个基本特征:
1.来源于生活,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民歌一般没有具体的创作者,因为它是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人们在田间劳作、生活中,抒发自我情感和表达自我意志的方式,主要以祈愿为目的。在封建社会,劳动人民被剥夺了掌握文化的权力,较低的知识水平以及其他社会原因使得民歌以口口相传的方式流传,表达对生活的各种诉求。如《长工苦》《揽工人儿难》,诉说了劳苦人民对压榨工作生活的不满与愤恨。还有表现少女对恋人的思念和对美好生活憧憬的《绣荷包》等各种题材。明代冯梦龙有“但有假诗文,无假山歌”的语句,意思是说诗文可能不会完全言志抒情,但民歌表现群众的情感最为深切,可谓情真意切,不可作假。
2.即兴性是民歌的又一个重要特质。由于口传心授是这种艺术形式传播的主要方式,所以在流传的过程中就表现出极大的即兴性,这也是符合劳作和工作的特点的,与民歌产生的目的有一致性。且民歌在创作过程和演唱过程中都体现出即兴性的特点。可能同一首歌,不同人唱有不同的感受,即使相同的人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来唱也有不同的味道。
3.民歌的音乐形式具有简明朴实、平易近人、生动灵活的特点。
民歌通常表现为三种形式,即劳动号子、山歌、小调。
号子也叫劳动号子,产生于体力劳动过程中,具有协调的作用。它的音乐一般坚实有力,粗犷豪迈,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号子对劳动的直接作用体现在实用性上,另外它还具有表现性。鲁迅先生认为:我们不会说话的祖先原始人,在共同操劳得特别吃力的时候,懂得唱歌谣来减轻骨肉的疲乏,来集中注意力……多种多样的劳动方式就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劳动号子,具体有下几种:
①搬运号子,这是人力直接负重的运输劳动中使用的,比如装卸、挑抬、推车过程中使用。尤其是在集体运输过程中就可以体现出这种号子的作用,比如统一步伐、调整呼吸、振奋情绪等。演唱形式也多见一领众合的方式,但旋律的进行不华丽也不够优美,结构的安排是遵循劳动的规律的。
②工程号子是在打夯、伐木、采石等劳动中使用。劳动号子的使用多是配合劳动,所以体现出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劳动性内容较多。(www.daowen.com)
③农事号子一般在农业劳作中使用。如车水、打麦、舂米等劳动中使用较多。相对于之前所说的号子,这种号子劳动强度较小,所以节奏较为舒缓,旋律较为优美,歌词内容也相对丰富。
④船渔号子是在行水、打鱼、行船等过程中使用的号子。众所周知,江上、海上行船气候多变,地形多变,所以船渔号子是劳动号子中最为丰富的一类。
峄城地区台儿庄运河号子是典型的船渔号子类型。号子的领唱者是统一劳动节奏的指挥者,也是形成一呼百应,给劳动者鼓劲的带头者。由于要适应劳动的节奏,因此号子的进行速度短促有力,歌词非常简单,有很多的语气助词。演唱时跟随号子的节奏调整身体步伐以及劳动节奏,律动感和节奏感可以说是它最为突出的特点。
山歌多在户外演唱,声调激昂、响亮,节奏不规整较为自由,可以直抒胸臆,少数拘束的表达真情实感。山歌产生在辽阔宽广的山野中,是为了抒发内心的感情、讴歌爱情或对苦难生活倾诉的歌曲。它的重要特征也是即兴性,有着坦荡直率的表达方式、热情奔放的音乐性格、高亢的音调、自由又悠长的节奏与节拍。在表现上山歌呈现出一些具体的特点:直抒胸臆毫不掩饰;自由奔放少受形式的约束;单纯的形式手法。
从演唱与流传区域上来看,山歌可分为南方、北方两大山歌种类。北方山歌是指我国的北方地区流行的山歌,如“信天游”这种山歌流行在陕北地区,“花儿”这种山歌则在青海、宁夏地区流行,内蒙古的“爬山调”、山西的“山曲”等这些都属于北方山歌。南方山歌传唱较多的有客家山歌、吴歌、江浙山歌、湘鄂山歌等。山歌自由延长音使用得非常频繁,多用来抒发情感。清晰且不复杂的乐段结构更能满足与远方喊话的需求,热烈、爽快、坦率、真诚的情绪与性格也会在不复杂但高亢的歌声中得到很好的表现。由于山歌多出现在山野户外,尤其是山区较多的地方较为普遍,而峄县地区多为平原,高山不多,所以这种音乐类型基本上是没有的。
小调也叫小曲、俗曲,多产生在群众日常生活的休息娱乐、集庆等场合。它不仅在乡村流传,也在城镇集市上传唱。小调受到城镇、乡村群众的普遍喜爱,它的曲调简单不繁复,节奏规整,表现手法多样。小调的产生体现出乡村文化和城镇文化的互相交流影响。在农事或不繁重的劳动生产中,小调时常被哼唱出来以抒发情思,陶冶情操;在街头巷尾、节庆娱乐、婚丧喜庆等场合,小调的消遣助兴、逗乐解闷、烘托气氛等功能比较突出。小调的音乐表现特点是不受劳动限制。由于有职业艺人的打磨和加工,“艺术化”更为强烈,音调旋律常表现细腻、优美曲折、华丽婉转的特点。不管是复杂矛盾的情感揭示,还是仅仅描述事物发展的细致过程,它都可以胜任;另外形式单一、规整,有比较强的装饰性也是小调的特点。吟唱、谣曲、时调是小调常见的三个类型。在峄县地区主要流传的多是一些谣曲,如《放风筝》《十二个月》《采桑》等。这些歌曲反映当地的风土人情,表现了劳动人民生活中的情趣,多是生活歌曲和嬉游歌。
枣庄地区有京杭大运河缓缓流过,运河号子作为一种曾经流传的重要民歌形式是值得传唱和保存的。枣庄地区还有一些重要的民歌流传,下面将详细介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