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的唱腔隶属于梆子腔系板腔体,不同流派主要是受到地域影响而形成的。有开封流行的祥符调;有流行地是商丘地区的河南东部流派;河南西部流派以洛阳为中心;河南沙河也有自己的唱腔。而现在基本上是用“豫东调”与“豫西调”对这些流派进行划分。“豫东调”和“豫西调”最大区别有以下几点:1.调式落音有差异。东部流派唱腔落音为5(Sol)西部流派唱腔落音为1(Do)。2.有真声与假声的不同。东部流派演唱中大多使用假嗓演唱,西部流派以洛阳语音为基础,在演唱中多用真声进行表演。3.真假嗓演唱不同,导致音色与表演风格的差异。“豫东调”音色纤细,曲调可用委婉、明朗进行描述。“豫西调”哭腔较为擅长,深沉、悲壮。
不同流派在形成之初各自独立发展,交流不多。至上世纪30年代二者之间开始有了交流和学习。1949年之后更是互取所长、交流密切。上世纪50年代之后,豫剧实现大融合发展的现象,各种风格被融合起来。
豫剧的音乐体制是板腔体,它的板式丰富,慢板、二八板、流水板、非板是豫剧最常用的板式。
由两个八板即八小节所构成的乐段可以不断循环反复,并运用到唱腔中。这是二八板最初的形态,但随着表现力的要求不断提高,固有的二八板形式也在不断变化。以十几个小节为主要形态的二八板,一板一眼四二拍,可以演变成上百句的大段唱腔,可以用来叙述剧情,也可发挥类似于咏叹调的抒情功能;能表现欢乐、高兴、急切,也可表现悲伤、气愤、沉痛的状态。
慢板多指速度较慢、一般是拍的三眼板的上下句唱段,仔细分析其上下句也有一些特点。上句落音较自由,无特殊落音规律,下句落音豫东调和豫西调各有不同。上下句唱腔起于中眼的第三拍而落于强拍上。慢板是豫剧唱腔中常用的板式之一,整板和散板的起腔都可以见到。(www.daowen.com)
豫剧常用的板式中可以见到流水板,也有慢速的流水板、快速的流水板、流水连板等等。一板一眼、眼起板落是流水板的重要特征,根据不同需要也会出现速度和节奏的变化。在曲调特征上表现出灵动跳跃、行云流畅的特点,也具有表现力丰富的特点。在其基础上还派生出垛板、两锣钻子等板式。在音乐上也有具体的特点:旋律进行中切分音使用最具特色,由于动力性强,跨小节的切分就特别显眼,在唱腔开始和结束处,抑或唱腔进行性中间或转折处,都有这种切分节奏的进行,但大多出现在弱拍上。流水板的落音特点,上句落音不固定,下句落在5(Sol)或1(Do)音,一般跟腔过门都随着唱腔尾句的落音进行。
散板类的代表性板式为非板,其突出特点是无板无眼,节奏无限制,非常自由。滚白、栽板也是散板。非板格式进行有“哭韵”“行韵”“绝韵”。“哭韵”顾名思义表达悲怨、哭诉的情感;“行韵”则是以叙述见长;“绝韵”则是用于表现果感、跃进的心绪。豫剧大师、陈派代表人物陈素真和崔派创始人崔兰田等都偏爱用非板,在很多人物表达和塑造上使用非板,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四大板式在唱词上多遵循十字句或七字句格式规律。十字句的格律通常三字、三字、四字结合,七字句是两字、两字、三字的结合。不对仗、字数有差别的句子偶尔使用。
豫剧的戏班用的文场乐器主要有二胡、月琴、三弦、唢呐等,打击乐器一般为大鼓、中鼓、小鼓、大锣、小锣、钹、板等。七到八个人即可形成一个小型的乐队编制,根据演出剧目的规模大小和表现内容的不同可增减乐器。至新中国成立之后,板胡由于音色较有特点,洪亮突出,所以开始在豫剧乐队出现。另外豫剧的唱腔雄浑壮阔,与板胡配合相得益彰,所以这种乐器受到了艺术家和观众的喜爱,发展成了豫剧戏班乐队的主奏乐器。在乐队中最为常见的弹拨乐器是琵琶和阮,功能是对唱腔的装饰和烘托气氛。吹管乐器主要指笛子,在伴奏中也是起到装饰和演奏旋律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