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峄县青檀古会及四月初十会的重要传承与意义

峄县青檀古会及四月初十会的重要传承与意义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农历三月初到四月底,将近两个月的时间,老峄县历代传承下来的古老的集会接连不断,具有代表性的是清明和四月初十的峄城古会。青檀庙会的延续和发展,对研究我国民俗文化,维系优秀文化传统,加强人际交流,促进社会和谐,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峄城的青檀古会具有非同一般的文化传承意义,另外四月初十会也是当地群众比较盼望的一场集会。

峄县青檀古会及四月初十会的重要传承与意义

从农历三月初到四月底,将近两个月的时间,老峄县历代传承下来的古老的集会接连不断,具有代表性的是清明和四月初十的峄城古会。在峄城区,每到清明节头一天就会以青檀佛寺为中心,从承水西路开始直至青檀峡谷间和汉王山、楚王山两山之间的向阳坡上都会出现人来人往的场面。赶会的人从枣庄各个地区赶来,人数之多、规模之大是其他庙会很难企及的。青檀寺的得名离不开山上的千年古檀树,这个寺庙始建很早,大概始建于汉代,至唐天宝年间进行了扩建,庙会形成了相沿成习的民俗文化。青檀庙会是多元文化的集会,既有宗教崇拜祭祀,也有民俗的体现,更是商人的乐园、百姓丰富生活的好去处。在庙会上,每寸土地都可以成为交换的市场。人挨人、肩碰肩,是山乡和城市气息的碰撞,到处都洋溢着热闹的气氛。赶庙会的有拜佛供斋的佛教信徒,他们会来到大雄宝殿全家共进一炉香,焚香朝拜、祈福还愿;有的善男信女会到观音殿求子求福;也有人在千年银杏树下相亲会友。赶会的人也可看戏曲,听书文,参加各种竞技游戏及游艺娱乐等;可旅游观光,爬报国塔撞钟祈福,也可观岳飞养眼楼,追思英雄。更多的老百姓则是在游览观光的同时,购买些生活必需品、土特产、稀罕物、小吃、儿童玩具。现在的青檀庙会依然保持原来的风貌,是香火会、民俗会,也是文化消费会、游览会。这是它和广义的物资交流会的根本区别。在弘扬民族文化、传承地方民俗、振兴地方经济等方面,青檀庙会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青檀庙会是连接鲁南苏北、运河两岸民间文化交流的一根纽带,它还可以促进民间艺术、民间体育发展融合,是能展现出中国民间民俗的迷人画卷。青檀庙会的延续和发展,对研究我国民俗文化,维系优秀文化传统,加强人际交流,促进社会和谐,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起初,峄城古会是从单纯祭祀神灵和供拜古代英贤的“香火会”兴起的。香火会历史悠久,从汉代开始建置承县,隋代改置兰陵郡,至唐代承县、元代峄州、明代峄县等历史沿革,形成千年一贯制浸以成俗的民间惯例。《峄县志》记载:“唐代尤盛,历代沿而为之”。四月初十峄城会,正值春种结束,麦收将临,农民大众暂时休闲,而农具、家具需要更新的时令,又是春夏交替,服装需要换季的时候。欣逢盛世,国运昌隆,在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今天,早已把原来的香火会潜移默化地发展成为以文化市场为主题的物资交流大会。

明代峄县知县许承芳、王瑛等在任时,非常重视城市建设,注重祭祀庆典和民俗文化活动,四月初十的峄城香火会大概是在此期间开始的。清代峄县知县刘镛、骆大俊、刘宜昌等修建寺院,大力弘扬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进而把香火会推向高潮。值得一提的是在张玉树主政时,他以身作则,率领地方官开展“打春牛”(打响春耕第一鞭)、“放社火”(花灯、龙灯、谷菜灯大联欢)、“祭三坛”(天坛、地坛、五谷坛)。他倡导官衙搭台“唱社戏”、寺院“唱庙戏”、绅士富豪“唱堂戏”、民间组织唱“对台戏”等一系列民俗文化活动,使得峄城香火会更加红红火火。在此影响下,峄县境内形成了承上启下、风起云涌的香火会群体共生的局面,有青檀寺庙会、仙人洞庙会、女娲宫庙会等十多处。

清朝后期到民国年间,南关基督教堂、谭道院、天主教堂等所代表的西方宗教文化先后传入峄县。中外文化水乳交融,相竞并行,极大地丰富了峄城古会的文化内涵,为三教九流、各行各业各界人士,提供了一个各有所取的文化空间。

峄城的青檀古会具有非同一般的文化传承意义,另外四月初十会也是当地群众比较盼望的一场集会。它具有的许多特征是现代集会不可比拟的。首先,峄县古城历来是香火会繁盛之处,更是各种社会群体,诸子百家及各行各道融汇之地。香火会是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对群众来说更倾向于是一种精神寄托。赶会者或全家或与三五好友结伴同行,到庙堂里供奉香火,或许愿或还愿中祈求平安吉祥。也有人到祠堂里或青檀寺岳飞养眼楼凭吊古人、缅怀英贤,追忆古圣先贤的功绩,这能够很好地体现教育后辈的积极作用,体现世道和谐的文化理念。其次,峄城古会是文化交流的文化盛会,在这个古会上,以文化人的感染力是很强烈的,到处都可以彰显出国色民风的乡土气息,和谐向上的文化气息。市场上物品丰富多元,也少不了琴、棋、书、画,也可以在地摊上看到耕读渔樵的各类收藏,金玉珠玑的古董,异彩纷呈的文具、玩具,尤其是本乡本土的特产,也会有令人产生兴趣的稀罕物件,诸如此类,物品异常丰富。其中能够代表峄县文化标志的石榴、青檀花木盆景、根雕、石雕玉雕、泥塑、陶瓷产品,更是受到群众的喜爱。而且人们在购买及旁观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获取了文化知识和科学见解,无形之中增强了人际关系与感情交流。峄城古会的第三特征,是具有文武之道、综艺大观的娱乐会。古会上可见搭台唱戏,即“庙戏”“社戏”“堂戏”及官府举行的“拿官戏”,另有“板台”“草台”“跑坡”“板凳头”等多种中小型表演形式。剧种有京剧、昆剧、豫剧、梆子戏、花鼓戏以及特别受大众偏爱的峄县地方戏“拉魂腔”(柳琴戏),直到现在还流传一个谚语:“拉魂腔一来,大闺女跑掉鞋,拉魂腔一走,闪倒十九,死了别埋,拉魂腔还来。”同时还有大鼓书、小鼓书、运河渔鼓、琴书、快板书、评书等各种曲艺项目。值得一提的是由旧时落魄文人自编自演的“峄县评词”,其艺人不仅演说书目情节,而且要加以“三纲五常”为标准的文学评论,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因此,人们赞扬评词艺人“有状元之才,无状元之命”。会上有上刀山、走钉桩、跑马卖解、杂技、玩星棚、魔术、变戏法以及刀枪对仗、拳脚散打武术演艺,还有耍猴、卖野药、黄雀叨卦、盲人摸骨算命、残疾人看手相判前程,另有斗鸡、斗鹦鹉、摆棋式、套圈、射把。丰富多彩的文化市场,五花八门的活动形式,为峄城古会增添了热闹的气氛。峄城古会正值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满”前后,俗话说“小满麦就满”,麦粒走向成熟,麦收即将来临,老百姓需要备办农具和家具,因此是铁木料市场、牛马猪羊畜牧业市场及农副业土产品、南北各路京广杂货、家常日用品等应时商品最畅销的黄金时令。大小车辆、犁耙耩耧、“三牛担二牛盘”、镢头铙钩、扁担锄头、“杈筢埽帚扬场铣、辘砘廓架打牛鞭”、锯斧刨凿等生产资料,以及锅碗瓢盆、铜勺菜刀、筐篮簸箕、蒲团凉席等生活用品,应有尽有。峄城古会也恰值脱春装、穿夏装的换季时令,所以,服装市场的交易红红火火,格外兴旺。老峄县有句老话:当家人当买当家贷。峄城古会便是庄户人家购买“当家货”的最佳时日。(www.daowen.com)

峄城古会也是亲友酒会、家人聚餐的饮食文化载体。城市内外有坐地的酒楼、饭店、餐馆,会场边沿区有星罗棋布的快餐棚、小餐桌和熟食品、副食品摊点,以及沿街叫卖的行商。“大会人多,早吃早喝”是所有赶会人的共同观念。大会是亲朋好友相聚会餐、借酒谈心的最佳时刻,也是人们猜拳行令,忘乎所以,尽情释放个性的特殊机遇。会上尽管有京、津、苏、杭等南北风味的名吃佳肴,然而峄县三钱汤、运河老鳖靠河沿、鲁南米粥、丸子汤、羊肉汤、辣汤、鸡汤糁、菜煎饼、萝卜卷、空心糖酥饼、土掉渣烧饼、烤地瓜等地方小吃,更赢得外地美食家和当地食客的青睐。峄城古会,风雨不误,世代传承,吸引着包括老峄县人民在内的鲁苏豫皖接壤地区的广大民众,赶会人数高达10多万之众。它成为活跃和丰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平台,促进人民物质文化消费的磁场。峄城古会这个文化空间,是一项承载500多年民俗积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改革开放中发扬光大。它对于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对于保护地方文化独特性、维护社会文化多样性,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加强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都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

除峄城古会以外,老峄县地区还有女娲宫、仙人洞、醉仙桥、白山庙、铁脚山庙、龙王庙、火神庙、关帝庙、青檀禅寺及观音堂、三清道观等20多处香火会、庙会,现在都演化发展成为市场经济属性的物质文化交流的集会。虽说庙会是小农经济的产物,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庙会已经变成了一种非物质文化的传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