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课程中一直存在着课时分配不合理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各门学科在课程计划中的课时比重不合理。所谓的“核心”课程比重过大,而“次要”课程比重过小。1992年颁布的《课程计划》及其调整以后的《课程计划》也并未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调整以前,在“五·四”课程计划中,语文、数学、外语三门课程计4428课时,占全部学科教学时间8184课时的54.11%;在“六·三”课程计划中,语文、数学、外语三门课程计4188课时,占全部教学时间8038课时的52.1%。调整以后的课程计划,实行“五·四”学制的学校,语文、数学、外语三门课程共计4258课时,占全部学科教学时间7708课时的55.24%,实行“六·三”学制的学校,语文、数学、外语三门课程共计4054课时,占全部教学时间7600课时的53.34%。语文、数学、外语所占的课时远不止“半壁河山”,其余众多学科所占课时比重尚不足一半。语文、数学、外语被人们戏称为三个“超级大国”。其二,人文社会科学比重过低。人文社会科学主要指向学生传授社会知识的课程,包括政治、历史、地理、社会等学科。调整以前,在“五·四”学制中,人文社会科学占学科课时8184课时的13.25%;在“六·三”学制中占学科课时8038课时的12.60%;调整后,人文社会学科在“五·四”学制中占学科课时7708课时的13.18%。在“六·三”学制中占学科课时7600课时的12.64%。虽然1992年的《课程计划》及其调整以后的《课程计划》都加大了人文社会课程的比重,但与其他国家与地区相比则仍显不足,如日本为15.00%、韩国为17.24%、台湾为21.48%。(注:宗桂春:《21世纪我国中小学课程体系研究初探》,载《课程·教材·教法》,1993年第8期。)(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