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优化教育新概念:解决我国课程结构不合理问题

优化教育新概念:解决我国课程结构不合理问题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我国的课程设置中,历来存在着课程结构不合理的弊端,新《课程计划》虽说有所调整,但迈出的步伐并不是太大,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课程计划未调整之前,在“五·四”学制课程计划中,综合课程为204课时,占小学阶段课时总量5610课时的3.6%;在“六·三”学制课程计划中,综合课程为204课时,占小学阶段课时总量6528课时的3.1%。

在我国的课程设置中,历来存在着课程结构不合理的弊端,新《课程计划》虽说有所调整,但迈出的步伐并不是太大,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课程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学科课程所占比例过大,活动课程所占比例太小。未调整之前,在“五·四”学制课程计划中,课时总量为10366课时,其中学科课程8184课时,活动课程1216课时,分别占课时总量的78.95%、11.73%;而在“六·三”学制课程计划中,学科课程为8038课时,活动课程为1420课时,分别占课时总量10162课时的79.10%、13.97%。课程计划调整后,在“五·四”学制中,学科课程为7708课时,活动课程为1014课时,分别占课时总量9420课时的81.83%、10.76%;在“六·三”学制中,学科课程为7600课时,活动课程为1082课时,分别占课时总量9250课时的82.16%、11.70%。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对比之悬殊,且活动课程大多局限于班团队活动、晨会(夕会),使人易产生活动课程等同于课外活动的错觉。

其次,分科课程所占比重过大,综合课程所占比重太小。在1992年颁布的《课程计划》中,把小学阶段的历史、地理综合成社会课,可以说是我国课程改革的一个进步,但尚嫌不足的是综合课程的比重太小。课程计划未调整之前,在“五·四”学制课程计划中,综合课程(即社会课)为204课时,占小学阶段课时总量5610课时的3.6%;在“六·三”学制课程计划中,综合课程为204课时,占小学阶段课时总量6528课时的3.1%。课程计划调整后,在“五·四”学制中,综合课程为170课时,占小学阶段课时总量4998课时的3.4%;在“六·三”学制中,综合课程为204课时,占小学阶段课时总量5950课时的3.4%。而在中学阶段则没有明确提出综合课程。(www.daowen.com)

再次,在我国的课程设置中,基本上都是必修课,选修课太少。在1992年颁布的《课程计划》及其调整以后的《课程计划》中,小学和初中基本上都是必修课,没有选修课。所有的学校都开设一样的课程,所有的学生都学习同样的内容,造成了“千校一面”和“万人一书”的局面,忽视了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抑制了学生的发展。仅仅在高中阶段开设有选修课,如调整后的《课程计划》规定:高一每周必修课为28课时,选修课为2课时;高二每周必修课为27课时,选修课为2课时;高三每周必修课为14课时,选修课为15课时。选修课在高一占6.7%,高二占6.9%,高三占51.7%。世界上许多国家从初中(有的甚至从小学)开设设置选修课,而我国仅从高中才开始设置,且高一、高二不到10%,高三则超过50%,从而体现出选修课程设置的滞后性和不平衡性。

最后,基本上都是文化基础课,缺乏职业技术职业课程。新《课程计划》虽增加了职业技术课,并作了明确的规定,但由于并未固定课时,同时也由于学科门类过多,课程安排得太满,使得职业技术课流于形式,许多学校尤其是农村中学甚而没有职业技术课这个概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