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学科课程是中小学新的课程结构的主体部分。它继承传统学科课程的优点,摒弃传统学科课程的缺点,是对传统学科课程的完善和发展。新型学科课程的新颖之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着眼于学生全面主动的发展
新型学科课程的构建不是单纯从知识着眼,而是从人的发展着眼,着力促进学生主动地发展各项基本素质,从而积极发展和展现人的真实价值,使学生成为有价值的人。为此,新型学科课程具有体现个性全面发展精神的课程目标;课程水准有层次之分,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以适应同龄学生的不同需求。同时,给予学生发展的主动权,例如,既规范又灵活地开设初中、高中的选修学科及中小学的各类兴趣活动课;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顺序组织教材内容,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吸取知识、运用知识和完善自我的积极性。
2.优化学科课程的结构
为了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须从三个维度来优化学科课程的结构。
第一,从学科课程的组织形式维度来实现分科课程、综合课程、短期课程的有机结合,以分科课程为主。
分科课程的突出优点是,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有助于保证中小学的知识质量。根据童年期、少年期和青年初期心理发展的特点,小学开设的9门学科均系综合性分科,初中的分科课程系相对综合的分科,高中的分科课程则属于相对独立的分科。需要着重说明的是,把小学原来的思想品德、历史、地理合并为“社会”,符合小学生思想认识发展的特点,符合优化课程结构的要求,不会削弱思想品德教育。应当看到,把小学班会、队会和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小学课程结构以后,必将大大加强小学的思想品德教育。至于在小学开设外语和电脑,则是新世纪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儿童茁壮成长的必然需要。
分科课程虽有突出的优点,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弱点。例如,由于各学科自成体系,各科内容难以吐故纳新,相关学科之间也缺乏应有的横向联系;又由于知识分割过细,某些学科之间还存在不必要的重复,故占用了一些不该占用的教学时间。据此,初中和高中均需开设少量综合课程,如综合社会科、综合理科。在中学开设这类综合课程,不仅可以弥补某些分科课程的不足,而且可适当降低这类必修分科课程的难度,以挤出一些时间用来开设限定选修学科。当然,这类综合课程也有许多弱点,它们的弱点往往就是分科课程的优点。显然,综合课程与相关的分科课程之间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初中、高中的综合课程应与有关分科课程相结合。具体说,如果以综合社会科和综合理科分别取代了初中、高中的提高性限定选修学科分别开设的分科形式的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地理,可使这两类课程都扬长避短,从而使学生得到最佳的发展。上海市教研室、浙江省教委、东北师大附中早已开展了初中综合课程的实验,高中综合课程的实验正在广东和上海少数学校进行。(www.daowen.com)
除此以外,小学、初中和高中还需要开设少量短期课程。这是围绕社会主义建设和学生成长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重要现实问题而组织的专题性课程。例如,可在小学高年级开设环境保护常识、国防教育常识两门专题课,采取讲座的形式,每门课只需要几个课时。初中可开设青春期知识、少年心理保健、环境保护、职业选择等专题讲座。到了高中,则可开设青年心理、民主与法制、人口问题、职业选择等专题讲座。这类短期课应穿插于学科课程体系之中,可利用机动时间予以安排。开设短期课,可进一步加强相关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多科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从育人目标的维度来实现必修学科与选修学科的有机结合,以必修学科为主。必修学科的突出特点是,体现国家对中小学生学习学科课程所提出的共同的基本要求,为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的发展打下一般的基础。同现行中小学开设的必修学科相比,我们设置的必修学科有下列变化:(1)小学增设外语和电脑,将思想品德课并入社会课,将劳动课并入社会实践活动。(2)初中增设电脑,将劳动技术并入社会实践活动。(3)高中增设现代技术和艺术,将劳动技术并入社会实践活动。(4)调整必修学科与选修学科的比例,初中为9∶1,高中为6∶4。
开设选修学科是促进初中、高中学生个性发展的有力保证,是正确引导初中、高中学生分流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使各初中、高中主动适应本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效手段。我们设置的选修学科包括限定选修学科和任意选修学科两种类型。初中限选学科分为提高性科目组和职业性科目组;高中限选学科包含四个定向选修学科组。显然,限选学科具有定向性和可选择性;学生可按照各自分流发展的意向和能力倾向从某一定向限选学科中选学若干科目,这是积极进行个性教育和正确进行分流教育的有力手段。
为了促进必修学科与选修学科相结合,须采取下列三项措施。其一是把必修学科与限选学科的合格要求都列入学生毕业的合格标准。其二是分别为这两种课程编写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和教材,使这两种课程内容既有所分工,又密切配合。其三是通过教学,同时发挥这两种课程的育人功能,达到功能互补。
第三,从学科性质的维度,初步确定不同类型学科之间的比例关系。经过分析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公民基本素质的客观要求和研究日本、韩国、挪威及中国台湾关于初中、高中学科课程的课时分配,我们初步确定了未来中小学所设五类学科,即工具科(语文、数学、外语)、自然科、社会科、技术科、技艺科的课时比例。
3.改进各科教材内容的选择和组织
当前,在世界范围内,自然科学领域和社会科学领域都涌现了大批新成果,到了21世纪,这些学术领域将会出现更多的新成果。不仅需要掌握传统课程内容中仍有价值的基础知识,而且应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中吸取新的基础知识,包括理论基础知识、应用基础知识和现代实用技术。因此,应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和实验,对中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思想政治等学科的传统知识作进一步的筛选,并筛选出有关这些学科的最新的基础知识,进而将这两种知识按学科有机结合起来,构成各种教材的新体系。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各种教材内容的迁移性,要求各科教材突出各科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中最基本的富于迁移性的内容,即突出能使学生举一反三中的“一”。抓住并落实了各科教材内容中的这个“一”,就能有效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乃至创造性,从而让学生优质高效地去吸取大量最有价值的基本文化成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