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DSC结果和分析:高压下离子液体的结构与物性

DSC结果和分析:高压下离子液体的结构与物性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5-20为[C12mim][BF4]在-60~80℃范围内的DSC测试结果。继续降温至实验最低温度-60℃,未发现新的相变信息,表明在5.4℃至-60℃降温过程中[C12mim][BF4]晶体结构稳定。图5-20[C12mim][BF4]DSC曲线然后我们从-60℃开始升温,当温度升高到-4.9℃时,出现了一个明显的放热峰,表明[C12mim][BF4]发生了第三次相变。该结论与张世国等的研究结果明显不同,但是与Hodyna等报道第一次加热过程的DSC测试结果非常相似,不同的是本次的测试结果未发现明显的玻璃化转变。

DSC结果和分析:高压下离子液体的结构与物性

考虑现有文献对[C12mim][BF4]的相态转变行为得出不同结论,我们首先对[C12mim][BF4]样品进行了DSC测试,升降温速率设置为10℃/min。图5-20为[C12mim][BF4]在-60~80℃范围内的DSC测试结果。图中,先从80℃开始降温,先后在46.7℃和5.4℃分别出现了较小和较大的放热峰,表明[C12mim][BF4]在46.7℃和5.4℃先后发生了两次相变。根据焓变与结构变化关系理论,第一次相变放出的热量较少,表明相变前后物质的结构变化较小,所以将46.7℃指认为[C12mim][BF4]的浑浊点(液态—液晶态转变,或者I—SA),第二次相变放出的热量较多,则表明相变前后物质的结构变化较大,所以将5.4℃指认为[C12mim][BF4]的凝固点(液晶态—晶态转变,或者SA—C1)。继续降温至实验最低温度-60℃,未发现新的相变信息,表明在5.4℃至-60℃降温过程中[C12mim][BF4]晶体结构稳定。该结论与张世国等(Zhang et al,2012)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图5-20 [C12mim][BF4]DSC曲线(www.daowen.com)

然后我们从-60℃开始升温,当温度升高到-4.9℃时,出现了一个明显的放热峰,表明[C12mim][BF4]发生了第三次相变。同时说明降温得到的[C12mim][BF4]晶体在-60~-4.9℃升温过程中,其晶体结构依然稳定,直到升温至-4.9℃时[C12mim][BF4]再次释放热量,由低温状态的晶体结构(晶Ⅰ相,或者C1)向高温状态的晶体结构(晶Ⅱ相,或者C2)转变,显然与晶Ⅰ相(C1)相比,晶Ⅱ相(C2)的结构更加稳定,其分子结构能量更低。继续升温,发现在23.8℃和49.2℃分别出现了较大和较小的吸热峰,表明[C12mim][BF4]在23.8℃和49.2℃先后发生了两次相变。与降温过程相反,第四次相变吸收的热量较多,表明相变前后物质的结构变化较大,所以将23.8℃指认为[C12mim][BF4]的熔点(晶态—液晶态转变,或者C2—SA);第五次相变放出的热量较少,则表明相变前后物质的结构变化较小,所以将49.2℃指认为[C12mim][BF4]的清亮点(液晶态—液态转变,或者SA—I)。继续升温至实验最高温度80℃,未发现新的相变信息,表明在49.2~80℃升温过程中[C12mim][BF4]始终呈现液态。该结论与张世国等(Zhang et al,2012)的研究结果明显不同,但是与Hodyna等(2016)报道第一次加热过程的DSC测试结果非常相似,不同的是本次的测试结果未发现明显的玻璃化转变。为了验证本次实验结果的可靠性,我们以相同的升降温速率进行了多次实验,实验结果重复性较好。

我们详细分析整个DSC曲线的焓变情况(图5-20)发现:相变1(I—SA)的焓变与相变5(SA—I)的焓变相等,表明[C12mim][BF4]在液态(I)与液晶态(SA)之间相互转变时只存在一种焓变,说明液态(I)与液晶态(SA)的结构比较稳定;相变2(SA—C1)与相变3(C1—C2)的焓变之和接近相变4(C2—SA)的焓变,表明[C12mim][BF4]在晶态(C)与液晶态(SA)之间相互转变时至少存在两种焓变可能,说明常压条件下[C12mim][BF4]至少存在两种晶体结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