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解决播得平的问题-把声音献给祖国

解决播得平的问题-把声音献给祖国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解决“平”的问题,首先要解决一个认识问题。这个看法有片面性,是为“播得平”找借口。“平”并不等于扎实,只有从内容出发,用切合内容的各种表达手段,准确、鲜明、生动地传达出通讯的主题思想,才能说是扎实。“宁可平点,不要过火”的想法应当解决。解决“平”的问题,要对通讯中的具体人物做具体分析,准确掌握英雄人物的性格特征,下功夫加以刻画。

解决播得平的问题-把声音献给祖国

解决“平”的问题,首先要解决一个认识问题。有人认为宁可平点,也不要过火,平是扎实,过火是做作,听来难受。

这个看法有片面性,是为“播得平”找借口。抱着这种看法播通讯,就会束手束脚,不能大胆实践、勇于创新。是否可以这样说:既不要平,也不要过火,要分寸适当,恰到好处。“平”并不等于扎实,只有从内容出发,用切合内容的各种表达手段,准确、鲜明、生动地传达出通讯的主题思想,才能说是扎实。

也有人认为,通讯写的是真人真事,跟小说不一样,播得过了火,就失去真实性,所以宁可平点,不要花里胡哨的。

通讯不是文学创作品,必须真实,不允许虚构,要求准确、真实地反映现实。但强调真实并不等于生活机械照相,而是反映生活的本质。例如《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铁人——王进喜》这篇通讯,就是真实、准确地写出了王进喜同志的一生。作者没有把王进喜同志生平事迹简单罗列起来,而是抓住铁人在革命斗争中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典型事例,充分展示英雄崇高的思想境界,使我国工人阶级先锋战土的形象,跃然纸上,栩栩如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作者抓住这个本质,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多样的表达手法,准确、真实、生动地反映出铁人形象和铁人精神。我们播送这样的通讯需要饱满的激情,也需要运用再现英雄形象的有声语言的多种多样的表达手法。有时为了渲染气氛,突出形象特征,在不违反真实性的原则下,适当的夸张也是必要的。

播音是一种再创造,不能脱离稿件的内容和体裁。播通讯和播小说有所不同,但也不是水火不相容地截然分开。从分析、理解稿件内容入手的方法是相同的,表达手段和语言技巧的运用虽有不同之处,但也可互相借鉴,不应局限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借鉴要注意结合通讯的特点,不能生搬硬套。不管播什么,卖弄技巧,花里胡哨是要不得的,而怕过火,就不去掌握和运用多种多样的丰富多彩的语言技巧,使之准确地传达内容,只是满足于平平板板地念书式播音,也是不对的。

我们在播通讯方面,当前主要的问题是平,而不是过火。“宁可平点,不要过火”的想法应当解决。只要是从内容出发来运用语言技巧,就不要怕过火。即使过了火,也可以总结经验,加以纠正。通过实践找到更切合分寸的表达方法。怕这,怕那,“怕”字当头,是不会有所突破,有所创新的。要解放思想,大胆实践。

认识问题解决了,还要解决具体问题。这里提出几点意见共同探讨。

解决“播得平”的问题,首先要解决感情问题。播音员具有饱满的无产阶级感情,是播好一篇通讯的关键。播音员在播通讯时,要设想置身于所描绘的情境和事件之中,设身处地去体会,去参与,不能做站在一旁、无动于衷的旁观者。要满怀激情,想英雄所想,急英雄所急,恨英雄所恨,爱英雄所爱。抱着向英雄学习的强烈愿望,做到在思想感情上同呼吸,共命运,息息相通,心心相连。这样才能把全篇通讯播得生动感人。只有当稿件内容所需要的爱憎分明的真实感情产生时,才能在播出的语调中自然流露出来;只有播音员自己被稿件内容深深感动时,才能使传达的内容感动听众。

例如:通讯《铁人王进喜》第一部分中的前五个自然段,组成第一个单位,说的是铁人王进喜初到大庆,是怎样想的,怎样说的,怎样做的。通过对英雄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鲜明地刻画了铁人粗犷、豪迈的性格,表现了我国工人阶级自觉为国家承担压力的雄心壮志和英雄气概,揭示了铁人王进喜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思想基础。同时,作者根据主题的需要,在这里插叙了王进喜同志幼年和少年时受尽剥削和压迫的苦难遭遇。阶级苦、血泪仇,成为铁人为革命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爱憎分明的刚强性格的阶级基础。这是作者赋予这个单位的任务。它为展示铁人精神这一主题服务,担负着表现主题的部分,并为主题所统帅。

在这个单位里,英雄王进喜想的是:作为石油工人,要自觉地为国家承担压力。党中央、毛主席的号召,工人阶级的高度责任感,是他的力量的源泉。我们播时,这条思想的线不能断,要和英雄人物想到一处去。

英雄王进喜急的是:要尽快甩掉石油落后帽子,让国家摆脱缺油的困难,把国家建设得强大起来。我们播时,也要使自己产生为国家缺油而着急,尽快拿下大油田的急切心情

英雄王进喜恨的是:帝国主义者和反动的地主、资本家。我们播时,要跟英雄人物一样,恨他之所恨。

英雄王进喜爱的是: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人民领袖毛主席,亲人解放军和同甘苦、共患难的战友。我们播时,要跟英雄人物一样,爱他之所爱。

当然,英雄王进喜之所想、所急、所恨、所爱的思想感情是贯穿全篇的,不是仅仅体现在一段、一个单位或一部分。这条感情的线从头到尾具体地贯穿于字里行间。只有在反复深入分析全篇之后,才能具体地感受到并掌握住。如后面一段心理描写,写出在关键时刻,铁人王进喜见到亲人解放军的深厚的感情。还有当王进喜出席三届人大见到毛主席时,作者用间接抒情的笔法表达了王进喜对毛主席无限热爱的真挚感情。

毛泽东思想是培养他成为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根基。我们学英雄,就要学到这个根本上。我们在分析理解全篇内容和主题思想的基础上,就是要激发起向英雄学习的强烈感望,跟英雄息息相通的思想感情,进而联系当前形势,产生宣传英雄事迹、刻画英雄形象的强烈播讲愿望。(www.daowen.com)

解决“平”的问题,要对通讯中的具体人物做具体分析,准确掌握英雄人物的性格特征,下功夫加以刻画。

通讯中的无产阶级先进人物的形象都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每个英雄形象既是典型,同时又有鲜明的个性,达到了共性和个性的统一。我们分析通讯中先进人物形象时,既要掌握英雄人物的本质,又要通过典型事件、典型情节的分析,掌握英雄人物的性格特征。例如,铁人王进喜和人民的好医生李月华,都是社会主义时代英雄谱上高尚的人,他们的本质是相同的。如对党、对毛主席的忠诚;高度的阶级觉悟;对同志、对劳动群众深厚的阶级爱;对一切敌人强烈的阶级恨;崇高的革命理想和顽强的革命斗志,等等。但是,因为他们所处的具体环境不同,出身、经历、教养、气质不同,性格特征也各不相同。铁人王进喜的性格特征是:粗犷豪迈,严细刚强。李月华的性格特征是:热情朴实,勤恳坚定。

不同的典型事件、典型情节反映出英雄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赋予全篇通讯以不同的内在节奏。播音员只有牢牢掌握这一点,才能把英雄人物的形象树立起来,而不会把每篇通讯播得雷同,一道汤,一个味儿。

解决平的问题,还要处理好通讯中景物描写和英雄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关系。通讯中的景物描写,是为抒发英雄人物的思想感情服务的。情和景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英雄人物的感情是一定的斗争环境的产物;另一方面,景物的描写和环境的渲染又是为刻画英雄人物提供典型环境,是为揭示英雄人物的内心世界服务的。因此,我们在播通讯时,不能把景和情分开,不能为描景而描景,而要使描绘景色为表现主题思想和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服务,达到寄情于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例如:“1960年4月14日。当一轮红日从东方升起,巍然的井架披上金色霞光的时候,井场上一片繁忙,王进喜大步跨上钻台,握住冰冷的刹把,纵情地大喊一声:‘开钻了!’这声音威武雄壮,气吞山河!正像王进喜在一首诗中所写的那样:‘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

这段景物描写,是用来烘托英雄人物的高大形象的。播时要抓准关键词语(“红日”“金色霞光”“一片繁忙”)体现铁人王进喜豪情满怀的感情,跟后面他那豪迈的行动(“大步”“握住”“纵情”)和气吞山河的呼喊(“开钻了”)结合起来,使景色描绘起到展现英雄人物的革命精神的作用。在这一段里,对表现铁人王进喜的英雄气概有突出作用的词语是“开钻了”三个字。无论是描写、叙述还是作者的议论,都围绕着这一声纵情的呼喊展开。因此,“开钻了”三个字要表达出“地球也要抖三抖”的气吞山河的豪情。以这样的情来带这一声“开钻了”才能比较准确地传达出王进喜和战友们向大庆油田开第一钻的豪迈心情。这声呼喊表达好了,在它前后抒发的激情才有依据。为使语言形式符合这一气势,采用虚实结合的表达方法,即:前两字播得稍实,后一字略虚,用拖腔较为贴切。是否如此,可以试试。

解决平的问题,还要建立在具体、深入地分析稿件的基础上,从情节的发展和内容的起伏出发,找到确切的抑扬顿挫的表达手段。文章的起伏是由矛盾引起的,没有矛盾,就没有起伏,分析时要抓住矛盾。在播通讯时,语言技巧的运用,是根据情节和人物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决定的。我们要学会掌握语言技巧的辩证方法:语调的高与低,速度的快与慢,声音的强与弱,都是对立统一的两个侧面。没有低,就没有高;没有慢,就没有快;没有弱,就没有强。不要片面地认为只有高调、快速、强音才能表现激情。这要看稿件的内容,在规定的情境和一定的条件下,激情恰好要用低调、慢速来表达。总之,要从内容出发,使语言技巧为传达稿件的思想内容服务,使声音的强弱、语调的抑扬顿挫要同稿件内容的波澜起伏相吻合,达到“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这种统一的程度越高,主题思想表达得就越深刻,英雄人物的形象就树立得越丰满,播音的感染力也就越强。当然,这并非一日之功,需要经过长期锻炼和反复实践才可以达到。

通讯是常见的一种新闻体裁。一篇好的通讯,对人民有极大的鼓舞和推进作用。它在反映当前的革命斗争,表现先进人物的战斗风貌,在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一定要千方百计解决当前播通讯存在的“平”“散”“进不去”的问题,让每一篇通讯都发挥出应有的战斗作用。

通讯的种类很多,各有各的特点,内容不同,形式、风格不同,表现主题思想的手法也不同。播音员要想准确、鲜明、生动地表达各类通讯的主题思想,就必须从内容出发,学会对于具体稿件进行具体分析的方法,才能找到切合稿件内容和风格的表现手法。没有分析,就没有区别;没有区别,就没有创造。我们播音工作的创造性就在这里。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播音员对于写得好的通讯往往十分重视,而对于多数写得并不那么出色的通讯,却重视不够。其实,一般的通讯,因为写得较平或较散,更要加倍重视。我们经常碰到的是大量的一般水平的通讯,对于这些通讯,更要用气力,通过我们的再创造,使之增色,以争取更多的听众,产生较大的宣传效果。

我们播音员是党的宣传员,我们应当有高度的革命责任心,在业务上刻苦钻研,一丝不苟,千锤百炼,精益求精,不断提高播音水平。那种一锤子打出个高水平的想法是不实际的,必须扫除干净。想走捷径,怕用气力,是不可能播出高质量的节目来的。

对于具体稿件进行反复深入的具体分析,是要用气力的。回顾一下,我们在准备和传达稿件的过程中,是不是任何时候都是从内容出发,用气力地进行反复深入的具体分析呢?是不是有时也从“个人爱好”“个人感情”“个人灵感”出发?这些可以说都是属于从自我出发。脱离内容耍弄声音技巧,以不变的腔调应万变的稿件,模仿别人的语调,起伏变化随心所欲,等等,可以说是属于形式主义自然主义之列。无论从自我出发,还是从形式主义和自然主义出发,都是最省力的,都是属于“非人民大众非无产阶级的创作情绪”,容易滑到唯心主义形而上学方面去。

播音工作是党的广播宣传事业的一部分,是一种再创造活动,因此,必须开展两种世界观、两种创作观的斗争,扫除“非人民大众非无产阶级的创作情绪”,发扬无产阶级的创作情绪,提倡马克思主义的创作精神。这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

(1973年在“在职播音员学习班”上的发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