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播通讯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开始时进不到稿件内容中去。我们听广播也有这样的感觉:一篇通讯的开头,本来是很吸引人的,但播出来总是抓不住人,不能引人入胜。这是什么原因呢?具体情况要作具体分析。
一种情况是不重视通讯的开头,认为开头无关紧要,主要内容在后面,所以只在主体部分下功夫,忽略了通讯的开头。
我们知道,开头是一篇通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开头,就是指作者从什么问题写起,从哪里下笔。它是全篇的第一步,和全文血肉相连。因此,掌握好通讯的开头,是播好全篇通讯的第一步。这一步迈得好,能使自己的思想感情一开始就融会贯注于内容,把握住全篇的基调,步步深入揭示主题思想,并立即把听众吸引到收音机旁,使他们非听下去不可。有的通讯,开门见山,一开始就直接揭示主题,播时掌握得好,一下就把听众注意力集中到主题上,使他们很快地了解全篇的思想内容。所以说播好通讯的开头,很重要,忽略不得。
第二种情况,有个别同志把通讯的开头播得平平淡淡,干干巴巴。他们认为,播通讯时,没有必要从一开头就贯注以应有的激情,因为听众还没有看过全篇稿件,播音员一开始就那么“激动”,人家不易接受。所以播音员应当设想,自己和听众一样,也没有读过这篇通讯,自己一边播,一边和听众一起欣赏,慢慢地把听众“带进来”。通讯的开头只起一个“引子”的作用,只要播清楚就行了。
我认为这种想法是不对的。首先要明确播音员是担负着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任务的。我们所播的通讯稿件大多事前做好准备,是在通读全篇,反复分析理解以后才播出的。既然如此,为什么非要设想我们“没有读过”,“一边播,一边和听众一起欣赏”呢?况且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我们的任何设想都不能离开稿件的主题,更不能忽略我们的宣传任务。通讯稿件的主题要求播音员从第一句话开始就要赋予必要的感情色彩。我们这样做,不会使听众觉得我们播的通讯开头太过火,太突然。他们听广播并不是为了单纯的欣赏,主要是从中领会党的路线和政策,受到通讯中先进人物思想行为的感染,汲取前进的力量。搞过几年播音工作的同志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每当我们播一篇重要的稿件时,从一呼台号,感情、基调就和播一般的节目有所不同。这时,听众并不觉得不易接受,反而更迫切地继续听下去。同样,播通讯的开头,也要从第一句话起,就准确、鲜明地表达出播音员对其中人物或事件应有的态度、感情,而不能平平淡淡地客观叙述。
第三种情况是对于通讯开头不进行具体分析,不同的开头没有做不同的处理。这也是开始进不到稿件内容中去、抓不住听众的原因之一。
有的通讯的开头,开门见山,直接揭示主题。我们在播送这类通讯时,要把听众的注意力一开始就集中到主题上,吸引他们非听下去不可。要做到这一点,播音员必须首先从全篇内容出发对主题有深刻的理解,被所报道的事件和英雄人物的言行深深感动,并联系当前形势和实际,准确把握宣传的针对性,激发起强烈的播讲愿望。这样,播音员才能在通讯的开头就有的放矢地贯注应有的激情,把主题鲜明地表达出来。
有的通讯又是一种开头。例如《人民的好医生李月华》,用倒叙的笔法,把李月华病危一事写在前面,交代出人物、事件、环境,表达出人民群众对李月华医生的爱戴,从而为刻画人物、展示主题做了铺垫。文章的开头是这样写的:
1971年8月31日。辽阔的淮北平原,长空碧蓝。安徽泗县丁湖公社的社员们,一早就踏着露水下地了。
突然,县医院的一辆救护车从公路上穿过,直向丁湖医院驰去。正在附近田里干活的社员们吃了一惊。出了什么事了?他们放下锄头,也跟着跑去。
救护车停在丁湖医院的门前,一个令人不安的消息迅速传开了:李月华医生的病危险了。(www.daowen.com)
脸色苍白的李月华被抬上了救护车,送往县医院抢救。
许多人跟着车子追了好一阵。
人们焦虑不安地念叨着:“月华啊,你可得好好地回来呀!”
这篇通讯不是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次序写的,而是先写后发生的事情,然后再从头至尾写事情的发生发展。我们要想处理好这种倒叙法的开头,就要在掌握全篇主题、深入分析内容的过程中,明确这一段衔接在后面什么地方,把事情发展的线索搞清楚,准确找到感情的根据,才能使开头和下面叙述部分的基调有机地统一起来,并表达出统一中的变化。
李月华,这个党的好女儿、人民的好医生,以顽强的毅力战胜了巨大的病痛,在持续高烧中为贫农女社员动完手术。由于过度劳累,她的病情加重,被送往泗县医院抢救。通讯开头一段就是从这里倒叙的。
深受丁湖人民爱戴的李月华医生的病危险了!丁湖贫下中农焦虑不安,他们怀着异常焦灼的心情追着急驰而去的救护车,急切地盼望着李月华医生好好地回来……
为什么丁湖人民这样热爱李月华?接着,通讯作者回过头来分五部分叙述李月华的一生。这些典型事例充分展示了李月华崇高的精神境界,刻划出在毛泽东思想哺育下成长起来的白求恩式医生的形象。同时也就说明了丁湖人民之所以这样关怀、热爱李月华的原因。
这篇通讯的开头采用了倒叙的写法,更能引人入胜,更有利于突出主题,激发起听众感情的共鸣。我们播这一段时贯注的感情是和丁湖贫下中农一致的,满怀对李月华关怀、热爱的感情,为她病危感到十分焦急,盼望着她快快好起来。开头的基调,就是由这样的感情决定的。由第一句“1971年8月31日”起,就要有分寸地贯注这样的感情。他的内在语是:这天早晨,李月华昏迷不醒,病情危急,人们纷纷跑来探望……如果不是这样开头,而是一见“长空碧蓝”四个字,就用一种轻松欢快的基调开始,那就不对头了。
从开头转入本文,基调有个较大的转变。为了使基调的变化统一起来,我们在播完“月华啊,你可得好好地回来呀!”可以设想,听众可能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丁湖人民这样热爱李月华?我们暗自回答,因为她是白求恩式的好医生,她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这时再开始播本文第一部分的小标题:“她做的好事俺们数不清。”跟听众的这种交流,可以帮助我们把开头和正文比较自然地衔接起来,使听众不感到突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