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相互尊重、帮助与合作,在人民广播事业中的重要性

相互尊重、帮助与合作,在人民广播事业中的重要性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编播之间互知甘苦,彼此尊重,相互帮助,密切合作,本来是人民广播事业的好传统。那时陕北台编辑部负责人温济泽同志非常关心播音工作,他每天都看播音登记表和监听意见,还经常收听广播。播音员对此提了意见,第二天温济泽同志就复信播音组说:接受你们的意见,不要用稿纸有光一面写稿事,已告诉部里各同志了。然而,无须讳言,由于“四人帮”败坏了党的优良传统,有些地方编播之间的关系很不正常。

相互尊重、帮助与合作,在人民广播事业中的重要性

一次广播节目的产生到播出,是编辑、记者、播音员、录音员、机务员等共同劳动的成果。其中,编播之间的关系尤其密切。近两年去各地广播电台实习的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专业的同学,在这方面深有体会。翻阅他们的《实习小结》,有这样一些记载:

“编辑是我的亲密战友。在准备稿件的过程中,对内容有不清楚的地方,我就请教编辑。在他们的帮助下,我对稿件理解得更深刻,播起来更加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编辑是播音创作中的合作者。在试播或录音过程中,编辑经常给我启发,使我对稿件内容正确理解,准确表达。”

“编辑是我的第一批听众。他们听了我的录音,经常提出一些中肯的意见。有时我把节目重录一遍,尽可能提高播出质量。”

“在实习中,我有时参加一些编辑工作,有时随记者采访,也练习写写稿。这使我尝到了做编辑、记者的甘苦。一个节目或一篇稿件是他们辛勤劳动的产物。尊重他人的劳动,就要全力以赴播好每一篇稿件。”

编采专业的同学,也在实习中体会到与播音员合作的重要作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编播之间互知甘苦,彼此尊重,相互帮助,密切合作,本来是人民广播事业的好传统。回忆我们进城以前,由于战争条件的限制,编辑部和播音组分隔两地,最近时相距几里,最远时相距几十里,但山高水深挡不住编播之间的密切联系,每天除互通电话外,还由送稿的通讯员传递着往来书信。那时陕北台编辑部负责人温济泽同志非常关心播音工作,他每天都看播音登记表和监听意见,还经常收听广播。凡是编辑需要知道的中央指示和宣传精神,他都及时传达给播音员;对于播音员提出的工作中或学习中的问题,他都一一解答,亲自处理。

有两件小事至今难忘。1948年电台在平山时期,编播相距几十里。那时播音用的表走时不太准确,向温济泽同志反映后,他立即汇报廖承志和梅益同志设法解决。几天以后就借到一只走时准确的表送来播音组。那时编辑用的稿纸正面光亮,反面粗糙。用有光一面写稿,在灯下播稿时反光晃眼,有碍播音。播音员对此提了意见,第二天温济泽同志就复信播音组说:接受你们的意见,不要用稿纸有光一面写稿事,已告诉部里各同志了。从此,编辑都把稿纸翻过来使用。

至于编辑对播音的意见,除随时打电话告知外,每天还随稿件送来前一天的收听意见。意见中不仅登记播出差错,还有对字音不准、断句不当的纠正,对文章播法、发声方法等的评述和探讨。下面是从仅存的一点资料中摘录的几条编辑收听意见:(www.daowen.com)

“孟启予播评述山东蒋军罪行,播得很好。列举罪行时非常沉痛愤慨,评论时理直气壮。钱家楣播的通讯好,对话语气够味,播活捉敌军官刘英时,刘英说‘有匪无我,有我无匪’,讥讽味很足。播刘英被捉时说‘我就是刘英’应颤抖着说出,表示恐惧。”(1947年11月24日)

“供‘应’,不能念成供‘英’,要读第四声。‘冀东各县人民地方武装’,‘冀东各县’应连在一起念。”(1948年2月4日)

“播记录新闻的新同志口齿尚清楚,唯听来精神过分紧张(喉部像有颤音),希望自然些,别怕!”(1948年3月8日)

“丁、齐、孟、柏诸同志声音很强,虽有干扰,也可以听清楚。有个别同志声音很弱,一有干扰,声音便被压住。这可能是发声方法问题。一种是把声音吐出口腔以外,故声音强;一种是把声音限制在口腔里,吐不出来,故声音弱。是否如此请研究。”(日期不详)

过去,编播之间山水相隔,联系尚且如此密切;现在,近在咫尺,应该比那时候更密切合作才是。然而,无须讳言,由于“四人帮”败坏了党的优良传统,有些地方编播之间的关系很不正常。有的楼上楼下,如海角天涯;有的一墙之隔,常视同路人;有的对门相望,竟各行其是;有的同坐一室而互不讲话。甚至还有重编轻播、编播严重脱节的现象,甚有碍于广播质量的提高。

殷切期望广播电台领导同志对编播人员一视同仁,既抓编,又抓播,让大家都本着对工作负责的精神,团结合作,亲如一家,为共同提高广播节目质量,发挥更大的创造性。

(1980年《新闻战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