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培养同理心和关爱能力:青少年团体辅导教师实践手册

培养同理心和关爱能力:青少年团体辅导教师实践手册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这种环境中,所有的体验都是关于自己的,一切他人和环境都成为“自我的背景”,目标就是达成自我的满足和享乐。想要在这种环境下培养对他人的同情心、同理心,乃至对社会的责任感几乎不可能。而在老师引导下的团体之中,形成这种关爱比其他环境要容易很多,可以作为培养同情心和关爱乃至亲社会行为的起点。

培养同理心和关爱能力:青少年团体辅导教师实践手册

早在古希腊时代,亚里士多德就曾经指出“道德不是单纯的认知而是情感。”中国传统文化也认为,“匹夫有责”“浩然正气”也不只是一种观念,更是一种情感。因而,如果想要培养品德高尚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就必须也要提供相应的情感体验。“数字时代”最容易做到的也是很多人都在做的,就是戴上耳机看着手机活在自己“私人订制”的虚拟世界里面,偶尔通过网络发布以自媒体的形式跟外界沟通。而这种环境中,所有的体验都是关于自己的,一切他人和环境都成为“自我的背景”,目标就是达成自我的满足和享乐。想要在这种环境下培养对他人的同情心、同理心,乃至对社会的责任感几乎不可能。于是,通过对他人处境的真实体验、对环境的认真观察,和各种讨论争鸣过程,来学习和体验各种不同的视角,看到不同的文化环境和价值,看到行为的不同后果,就显得至关重要。

之前提及,现代社会流行的高自尊教育的目标是提升和维护自尊。而自尊实际上是基于对于自我的价值判断,也就是一种评判而得来的结果。因而,现代社会的人很可能表面上看起来自信满满甚至自恋,但是始终处于不稳定的自尊状态[4,16]。而很多传统智慧的导师和当代的科学研究都告诉我们,无论是对自己而言,还是对他人而言,我们更需要的是“不带评判地无条件关爱”。推己及人,我们需要从对自己的“自我关爱(self-compassion)”开始练习,一路走向对他人和社会的关爱[30]。而在老师引导下的团体之中,形成这种关爱比其他环境要容易很多,可以作为培养同情心和关爱乃至亲社会行为的起点。(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