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这个星球上最复杂的物种,人类在进入社会独立生活之前需要到“成熟期”。婴儿从出生开始就在环境中“学习”和“适应”周边的环境,并且在适应过程中不仅逐渐形成自己的“三观”(世界是怎样的?人是怎样的?我要怎样度过一生?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有点像电脑中的“软件”),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大脑和神经结构也会随之变化(神经元的连接方式,对某种刺激的反应强度和模式——有点像电脑中的“硬件”)。也就是说,给予怎样的环境,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改变自己的身心结构和观念去适应这样的环境——我们几乎能够在这十几年中(从出生到青春期)针对成长环境“量身定做”改变自己身心的配置——这种强大的适应力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可以形成巨大的进化优势。
然而,最近的三四十年我们周边的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让我们这种“自动学习,定制身体来适应环境”的本能措手不及,产生了很多新的问题。从生理卫生的角度而言,社会的富裕导致食物的价格下降而热量增加,出现了很多“垃圾食品”;同时交通便捷和学业加重导致运动量的大大减少。其结果就是几十年间,在中国很多地区儿童的肥胖率已经从“非常罕见”达到了25%以上,各种肥胖相关的疾病比例也明显增加。也就是说,我们“贪吃”的本能在食物丰富的环境里面反而给我们造成了危险。应对的方式是需要学会有意识地去对抗这种“贪吃”本能,节制饮食,增加运动。从精神卫生的角度而言,现在铺天盖地的电子显示屏、各种便携电子设备,乃至手机平板上的即时通讯应用,都对人们的“神经系统健康”形成了巨大的挑战。就如同垃圾食品中的高糖、高盐、高脂肪让大人和孩子们难以抗拒诱惑而付出健康代价一样,电子产品的声光电综合刺激、即刻响应和人为设计的回应方式,都会让“重度使用者”的整个神经系统逐渐产生相应的生理变化。这种“数字环境”,尤其是在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对准备好了去“改变自己适应眼前的世界”的儿童和青少年危害更甚。近些年来,学龄儿童和青少年的情绪障碍、多动障碍、游戏成瘾,以及其他的心理和行为问题比例也像肥胖率一样大幅度攀升,即便是那些没有达到诊断标准的儿童和青少年,也出现了耐心和毅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和不愿意参与人际活动而更喜欢面对平板设备的普遍状况。已经有很多有识之士对此深感担忧并且提出很多应对方式。[1,4,9,12,24]因而,面对变化的社会环境,在学校课堂中有目的地创造真实的人际接触场景就成为提升儿童青少年心理和精神健康的必要手段。
本书的目标之一就是提供一些练习来帮助儿童和青少年创造更多真实的人际接触,学习应对真实的社会场景,练习在面对面的人际情景下更加灵活地进行应对。在由老师带领的团体活动中,让学生们能够保持与人面对面接触活动的习惯,并且有针对性地刻意练习人际互动所需要的技能,譬如情绪的识别和控制、针对不同场景调整沟通方式,以及在体验中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和冲突,等等。
表2 面对“数字时代”问题的“模拟化”干预(www.daowen.com)
针对这些现状和目标,本书为广大幼儿园和中小学教师、辅导人员,提供了一系列的团体辅导工具,帮助他们建立一个长期稳定连续的培育体系,为社会培育更关爱他人和希望过良善人生美好生活的好公民,而非更自恋和贪图享乐的消费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