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美国农业现状:生产力提高同时带来土壤侵蚀和水污染

美国农业现状:生产力提高同时带来土壤侵蚀和水污染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美国不仅是世界工业大国,也是世界农业大国。自20世纪50年代以后,美国的农业一直依赖于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并采用重型机械化耕作方式,其结果一方面不断提高了生产力,另一方面生产成本日益增加,更为严重的是带来了土壤侵蚀、农作物品质变化、地表和地下水污染等许多问题。

美国农业现状:生产力提高同时带来土壤侵蚀和水污染

农业是人类生存之本、衣食之源。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经历了或正在经历着农业发展的几个必然阶段:原始的刀耕火种农业、传统的畜力铁器农业和现代的工业式农业。

生态养殖模式

以农业机械化和能源、化学肥料大量投入为特征的现代农业在发挥出巨大增产潜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灾难。这实际是能量密集型农业。美国科学院前院长汉德勒曾说过:“谷物生产之所以能取得大丰收,是由于现代能量密集的农业已经把应用遗传学、灌溉、杀虫剂除草剂化肥和机械化同增加产量结合起来,结果现代农业利用日光把矿物燃料转变成食用作物。”以美国玉米为例,从1945~1970年每英亩(1英亩≈4046平方米)投入的能量增长了213%,而玉米产出仅增长了138%,也就是说,单位能量投入的增产效益不断递减。这期间每投入1卡能量,以粮食形式回收的能量差不多减少了25%。现代农业对有限的矿物原料、燃料的高度依赖及其能量投入效益的递减,使这种农业变得十分脆弱并日益走向了死胡同。联合国粮农组织警告说,耕地的锐减,土地退化,众多动、植物濒临灭绝,世界农业正面临着严重威胁。

现代农业过于忽视了农业自身的特点,忽视了农业资源内部可以不断更新、补充、恢复这一自然循环过程,而过分强调了外部的“人工控制”,农业生态危机难以避免,其后果使现代农业难以为继。20世纪90年代以后,许多国家的情况表明其农业正处于一个转折时期,因为增加化肥施用量也很少能促进粮食增产了。

同样,将现代农业的希望完全寄托于农业生物技术的思想也是不现实的。一方面,虽然遗传工程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其在近期内最有成效的应用领域局限于医药、动物科学和微生物学领域,“要开发出一套能显著提高主要农作物品种的产量的生物技术手段可能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另一方面,对人类暂时有利的人为创造出来的新物种终将遭到自然界的排斥,而人类也将因为新物种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而受到大自然严厉的惩罚。

现代农业的历史经验与教训促使人们重新评估、认识农业的发展道路以及采取何种发展模式等战略性问题。

20世纪60年代,美英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发展农业的道路是建立能尽量保留自然生态结构和机能的生产体系。这实际上就是提出了发展生态农业的思想。

1979年在英国召开的第一届国际生物农业会议鲜明地指出:“生态农业有代替有机农业(传统农业)的发展趋势。”我国在1980年全国第一次农业生态经济学术讨论会以后也开始构思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发展战略。

所谓生态农业,是一种遵循生态经济学规律进行经营和管理的集约化农业体系。生态农业要求在宏观上协调生态经济系统结构,协调生态—经济—技术关系,促进生态—经济系统的稳定、有序、协调发展,建立宏观的生态经济动态平衡;在微观上做到各层次分级物质循环和综合利用,提高能量(光能和生物能)转换与物质循环效率,建立微观的生态经济平衡。一个成功的生态农业体系不仅可以做到以较少的投入为提供数量大、品种多、质量高的农副产品,而且能够保护资源、不断增加可再生资源量,提高环境质量。(www.daowen.com)

美国不仅是世界工业大国,也是世界农业大国。自20世纪50年代以后,美国的农业一直依赖于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并采用重型机械化耕作方式,其结果一方面不断提高了生产力,另一方面生产成本日益增加,更为严重的是带来了土壤侵蚀、农作物品质变化、地表和地下水污染等许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的一些小型农业主开始尝试逐步减少化肥投入量,改为采用另外一些在经济和环境保护方面均有利可图的生产方式,如综合考虑营养物质的循环、固氮过程和其他自然作用的影响,进行虫害综合治理,改进农作物格局,以便更好地处理农作物与耕地生产潜力和自然条件制约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这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改变未来农业面貌的低投入农业”。

受此影响,一些大型农场主对此新生事物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家种植葡萄的农业公司未用除莠剂和杀虫剂,未施用化肥而改用混合粪肥,结果使农场的葡萄产量增加了两成以上,达到每英亩653箱,而原来生产方式下的一般产量为每英亩522箱。

类似的事例还包括其他果树蔬菜、稻米、畜牧场等农业生产基地的有益尝试。对此,美国全国研究理事会的报告认为:这些新的农业生产方法通常能获得“有效而持续的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

我国的生态农业已进入了示范工程的发展阶段。生态农业在我国发展很快源自于两方面的原因:①我国传统的有机农业有很多方面符合生态农业的原则,如充分用地、积极养地、用养结合,因地制宜、农牧结合、多种经营,综合防治病虫害等。这就为发展生态农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②是中国指导思想和认识水平的提高。由于人口基数过大,全社会对粮食的需求一直处于旺盛增长状态。为了维持不断增加的人口对粮食的需求,有限的可耕地只好无休止地耕作,土壤肥力的持续下降几乎使土地潜在的生产力遭到破坏,传统农业已难以适应现代化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有两条道路可供选择:①走西方发达国家能量密集型的老路;②吸取当代国际农业发展的历史经验,结合我国实际走生态农业的道路。显然后一种选择是明智之举。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我国政府提出了发展“大农业”、“优质、高效、高产型农业”的指导思想,要求“发展农业生产,必须保护农业生态平衡”;并提出了绿色食品的口号的内容,建立绿色蔬菜种植基地。

现代生态农业园

事实上,我国在这方面的努力是极为成功的。在全国广大的农村建立了为数不少的生态农业示范工程,而且这些示范工程具有类型多种多样的特点,其中有农田型、森林型、草地型、湖泊型、沙漠型、流域型等。除实现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目标之外,这些示范工程还有一个更为积极的意义,即同时为农村的脱贫致富开创了新的途径,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我国的生态农业强调建立复杂的立体农业结构,要求产品多样化。如农田型生态农业就是一种以种植业为主,辅以畜牧业、加工业、渔业林业等所构成的重复利用式的主体网络结构。而草地型生态农业则是以种草为纽带,将种草与养畜、养地、保持水土结合起来,形成“土地—植物—动物三位一体”的草地农业系统,这已成为北方黄土高原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首选模式。我国的生态农业创造了众多的世界第一,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典范。近年来,稻田养鱼面积达1475万亩,产鱼25万吨,同时增产稻谷45万吨,两项收入增加26亿元,1994年全国稻田养鱼面积提高到1540万亩,居全世界之首。这是我国生态农业和西方的区别之一。区别之二是我国的生态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紧密挂钩,这是我国的国情所决定的。因此,农工商结合、产供销结合成为中国生态农业的又一个不同于西方的特点。

当然,上面介绍的美国和中国正在发展中的生态农业还只是一个雏形,距离理想的生态农业还很遥远。

由于生态农业能够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体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我们仍然有理由相信生态农业代表着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应当看到,生态农业的兴起,不仅仅是一个新事物的出现,而是人与自然界反复磨合的结果,是人类思想发展到今天的必然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