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后区伤害:扭曲价值观的矫正与滥用情况

后区伤害:扭曲价值观的矫正与滥用情况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就这一维度而言,后区伤害不一定全是坏事,客观上起到了矫正扭曲价值观的作用。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人肉搜索值得鼓励,讨论议题的相对封闭、外部监管的相对缺位、大众权利意识的相对淡薄,使人肉搜索滥用、错用的情况屡见不鲜。

后区伤害:扭曲价值观的矫正与滥用情况

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一书中,媒介环境学派大师约书亚·梅罗维茨将媒介区分为前区偏向型媒介和后区偏向型媒介。“所有的媒介都像是过滤器,总在有意无意间排除了现实的某些面相。但是,每种媒介又都是互不相同的过滤器。一种媒介编码的过程越是抽象和缓慢,讯息越不像它们所代表的东西。讯息与现实的差距越大,该媒介就越能展示事件理想化的形象。相反,一种媒介若无须花大力气就能捕捉到特定场景内所发生的一切,那么讯息就越能真实地反映行为。讯息与真实的行为和事件联系得越紧密,就越不易被操纵和控制。就这一意义而言,缓慢而有阻隔的媒介有着前区偏向,快速而没有阻隔的媒介具有后区偏向。”[27]从他的这一论述出发,以视频网站和社交媒体为代表的电子媒介可被归类到后区偏向型媒介的行列。它将前电子媒介时代,必须经由人与人之间密切交往并直接观察才能获得的信息一一展现出来。这些信息以数据的形式被存储和记录,一旦前区表演出现失误(如言行挑战社会底线),这些数据将成为人肉搜索按图索骥的关键,从而造成对后区角色的伤害。

2008年4月,一名自称“70后”、身价数十亿的上市公司董事长“兰董姐姐”走红网络。在我友网发布的多段视频中,“兰董姐姐”着黑衣,戴墨镜,以嚣张的语气大骂80后、90后。与此同时,她还翘兰花指,做贵妇状,并不时抛洒百元大钞,极尽做作之能事。视频上网后,不仅招致大批“80后”“90后”网友的谴责,就连70后网友也对其大为不满。不少网友自发建立QQ群、贴吧等对“兰董姐姐”进行攻击,人肉搜索也同步展开。很快,“兰董姐姐”的真实身份就被挂在网上——她只不过是供职于上海某视频网站的80后小职员而已。

倘若互联网诞生之初,人们还笃信“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的话,那么,以2001年“微软陈自瑶事件”为界,人肉搜索的兴起就将此种虚妄的幻想撕得粉碎。借助人人相连的关系网络和一人提问、八方回应的搜索机制,网友能够以近乎“拼图”的方式,定位藏身比特世界的数字化影子的真实坐标。这种集体化行动是在政治哲学家哈耶克所言的“自发秩序”的框架下进行的。哈耶克认为,社会秩序有且只有两种:一种是生成的(自发秩序),一种是建构的(人造秩序)。前者是在某种约定俗成的规则下,以协调的方式进行的;后者则是人为设计的结果,遵循严格的等级关系。(www.daowen.com)

作为基于道德评价的舆论控制手段,人肉搜索有其存在的天然合理性,代表了普罗大众对朴素正义观的向往。在本案例中,“兰董姐姐”之所以会被人肉,恰恰在于其言行与社会规范乃至公序良俗相抵触。就这一维度而言,后区伤害不一定全是坏事,客观上起到了矫正扭曲价值观的作用。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人肉搜索值得鼓励,讨论议题的相对封闭、外部监管的相对缺位、大众权利意识的相对淡薄,使人肉搜索滥用、错用(突出表现为对无辜他者的伤害)的情况屡见不鲜。如何在探明真相与隐私保护间设立边界成为学界多年来探讨的热点

用户在网络视频分享中的角色呈现及异化宛如矛盾的一体两面。一方面,技术的进步提供了用户前区表演和窥伺他人现实后区的可能;另一方面,更深层次的社会心理才是促使这种矛盾激化或不可调和的原动力所在。“容器人”概念是由日本学者中野牧提出的,用以描述大众传播时代成长起来的现代人的内心状态。在其眼中,现代人的内心仿若罐状容器,孤立又封闭。他们渴望与外界接触,以将自己从孤独的深渊中解脱出来,可又无法完全敞开内心——矛盾的张力使人与人间的交往只能是容器外壁间的简单碰撞,流于表面而难以触达灵魂。[28]理想与现实间的尴尬对比激起了人们渴望表现自我及了解他人后区行为的欲望,并于表演和窥探中追求着打破传统的快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