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视频平台面临的现实问题主要包括内容和赢利两方面,对这些问题具象表现、形成逻辑的分析将为接下来解决方案的提出寻觅依据。
(一)部分老问题仍旧存在
诸如色情、暴力、盗版等老问题仍在,且在技术驱动下出现了新的变种,呈现出愈加隐蔽的特点。
流传于网络的儿童邪典视频即是典型的新瓶装旧酒,它假借儿童所熟悉的动画形象(如海绵宝宝、小猪佩奇等),生产同人动画,内容却充满诸如开颅、堕胎等色情、暴力元素,令人防不胜防。
国内外学术界围绕暴力影像对儿童和青少年群体的不良影响,已有不少实证研究,并涌现出了以乔治·格伯纳的涵化理论为代表的、较为成熟的理论范式。虽然大部分研究是从电视暴力影像的角度予以论述的,但在作用机制上,实则一脉相承。归纳而言,暴力影像所引发的恶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认知图式的偏差:相较成年人,儿童和青少年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尚处懵懂阶段。他们更易受影像符号的迷惑,倾向于将影像的世界视为现实世界本身。
情感体验的消极化:当暴力符号充斥影像空间时,儿童和青少年既惧怕充斥暴力和犯罪的外在环境,又惧怕自己会成为暴力的受害者。不健康情绪的反复刺激,令他们在恐惧、愤怒又无助的负面情感体验中坐立难安,直至刺激超越临界点,情绪反应渐趋平稳。
暴力行为的模仿:对暴力的司空见惯使儿童和青少年丧失了对受害者应有的同情和怜悯,不少人甚至走上了以暴制暴的不归路。
涉恐音视频亦对国家利益造成损害。“在2002年,基地组织发布的音视频文件只有6个,到了2007年,这一数字就已飙升至近百个。”[68]其中的相当一部分经由境外网站辗转传播到中国,不仅造成了社会恐慌,还“被证明是国内暴恐案件多发的重要诱因”[69]。
涉恐音视频泛滥的深层缘由有二:一是无政府主义幽灵在全球互联网领域的肆虐。由于互联网空间不似现实的国家和地区一般,有清晰的界线,各国对这一空间的治理难以达成共识,造成了法律监督框架和政府监管框架的缺失。二是伴随以YouTube为代表的视频网站和以Facebook为代表的社交媒体的出现,拥有跨国跨区域传播优势的网络视频被“武器化”,蜕变为恐怖主义散播宗教极端思想、渲染恐怖血腥场景、寻找潜在恐怖分子的工具。
根除恐怖音视频并非易事。总体而言,国内的暴恐活动呈现出“境外指挥、网上煽动、境内实施”[70]的特点。由于传播源在境外,政府很难对其加以管控,所能做的唯有切断传染途径,治标不治本。恐怖分子的传播手段亦日趋多样。他们不仅自建网站,在Facebook、Twitter等社交媒体上建立账户,还通过新兴的、小众化的社交软件推送信息,形成了立体化的宣传管道,加大了治理的难度。
(二)大数据与个人隐私
伴随大数据概念的风靡,曾在网络视频内容生产中颇受冷落的隐私问题被凸显出来,成为被舆论检视的新焦点。隐私问题的产生一方面源于个体的主动暴露,无论是以记录生活为旨趣的VLOG,还是以满足表演欲望为目标的抖音类短视频,可视化的视觉呈现使个人及其所处场景的公开化成为常态;另一方面则源于外部机构对个人信息的过度索取,特别是伴随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智能汽车及其他使用姿势、语音和触摸界面的设备的推广,大数据触及的范围扩大,“这意味着摄像头和麦克风将出现在世界上几乎每个私人领域之内”[71],“隐私不保”或将一语成谶。
(三)IP热难解优质内容匮乏的窘境
分众化时代用户个性化诉求的彰显亟须更多更优秀的影像内容与之匹配,单靠对传统影像资源的平移与质量参差不齐的UGC是难以实现的,由视频网站参与生产的PGC被寄予了厚望。PGC生产的基础是剧本,兴起于网络论坛时期的网络文学、网络动漫等图文作品由此进入视频生产者的视野,并被赋予了IP的名号。跨界联动进一步消弭了传媒业的边界,一解网络视频生产原料短缺的燃眉之急,但优质内容匮乏的局面却未得到根本改观。至少有以下问题在制约优质内容的产出。
抄袭问题:由于行业制度的不健全,不少IP都存在抄袭硬伤,建筑在抄袭文字基础之上的影像生产无疑是对智力成果原创者的二次伤害。
同质化问题:在各大主流原创阅读网站上,玄幻、奇幻、武侠、仙侠、都市类小说占据半壁江山,这些题材雷同的作品无论在人物设置,还是情节走向上,均陷于程式化的窠臼。
改编问题:从文字作品到影像作品的过渡需要次元壁的穿透,如何在去粗取精、视觉化加工与剧情不注水三者之间取得平衡,既考验相关从业人员的能力,又蕴含着现实的利益纠葛。
调性问题:互联网时代是典型的“她经济”时代,女性身份的再造释放出了巨大的商业增值空间。相关统计数据显示,“高达62%的中国家庭消费由女性主导”[72]。“80后”“90后”女性作为“她经济”的中流砥柱,宣称拒绝傻白甜,欣赏独立女性形象;又沉溺于男性对女性百般呵护的甜宠剧情中;同时直言不讳对男色的喜爱,挑战着父权社会对女性施加的枷锁。这些颇为矛盾的心理的糅合为大女主剧、双男主剧的流行提供了市场,但也窄化了此类作品可挖掘的空间。
(四)智媒时代版权归属的难界定与“谎言”的再升级
机器介入网络视频生产传播的各个环节意味着视频产品著作权保护走到了新的十字路口。它亟须厘清的首要问题不是盗版与否,而是经由机器生产的视频内容是否享有版权以及版权归谁所有。从目前的情况看,学界和业界对此尚未取得共识,来自法律层面盲区的存在或将制约机器写作的进一步发展。(www.daowen.com)
人工智能大步前行所导致的传播伦理的新争议与法律层面的新风险的另一个表现是深度伪造(Deepfakes)。“深度伪造”一词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始于社交新闻站点Reddit的一名ID为“deepfakes”的用户,他于2017年12月将这种使用开源代码制作假视频的算法上传至网络,驱使以往只被科研人员熟知的技术走出庙堂,走向民间。深度伪造作为内容创建的工具,如若被妥善使用,自然有其可取之处。一个典型例证来自它在电影配音业的运用:它可将演员的嘴部动作同步至新的对话轨道,方便配音演员更好掌握配音节奏。然而,从实际应用看,大众对深度伪造的痴迷更多的源于“换脸”。
如果说诸如将杨幂的脸换到朱茵身上,使之变身为1994年版《射雕英雄传》中的黄蓉[73],尚可列入恶搞打趣的娱乐范畴,那么,下述几种情形的存在则表征了深度伪造滥用所引发的隐忧:将非色情业从业人员的脸与色情明星的身体相嫁接,捏造不存在的色情场景与色情事件;制造虚假身份,坑蒙拐骗甚至敲诈勒索;假借知名人士之名,生产虚假新闻,以此煽动民众情绪,传播不良思想等。
以上种种不仅涉及对个人权益的损害,从更宏观的视域出发,它触动的是社会大众对新闻业信任的基石。它使“眼见不再为实”,一场生产谎言与甄别谎言的拉锯战终将导向的是技术上的新一轮竞赛。
(五)不良内容彼此交织,形成套中套的复合体
以一款名为“原谅宝”的App为例,当用户上传一张带有人像的照片后,该App会将其与色情网站数据库中的图片、视频进行比对,以甄别照片中的个体是否曾染指色情行业。在相当程度上,这可视为对色情业的某种变相推广,App本身有异化为色情网站导流工具的风险。
不仅如此,该款App还可能涉及对个人隐私权的侵犯。“被遗忘权”是欧盟于2012年初提出的。依据这一权利,当赛博空间中的数字信息不充分、不相关或过时不再相关时,个体出于摆脱过去尴尬的诉求,有权要求网站、搜索引擎等予以删除。[74]就本质而言,被遗忘权赋予了个体自由控制(或处置)个人信息的权利,“表征了政府力图将个人信息从公共领域移至私人领域的一次尝试”[75]。回归案例本身,作为色情影像拍摄的个体是否终生都要携带道德的枷锁?世俗眼光中不甚光鲜的从业经历是否能够被遗忘(或被擦除)?这些都尚待法律层面的厘清。
考虑到偷拍的泛滥乃至产业化,即使个人信息出现在了色情网站的数据库中,也不能证明他(她)就是色情业的从业人员。将非色情业从业人员贴上色情的标签,或将引发肖像权、名誉权等方面的纠纷。
(六)刷量行为恶化网络视频的商业生态
商业视频网站商业的疲软首先体现在不赢利,这已是行业发展的顽疾,尚无根治方案。除此之外,刷量亦在进一步恶化网络视频的商业生态。
刷量是由专业刷量团队利用电脑软件模拟用户的使用行为(包括观看行为、评论行为、点赞行为等),以“蒙骗”视频平台的数据统计系统,营造某一剧集受欢迎的假象,其本质是一种数据造假。
内容制作方与刷量有直接相关性,至少有以下两点利益驱动内容制作方参与刷量行为:一是在视频网站VIP会员模式之下,内容制作方会依据剧集的有效流量参与剧集分成,这意味着剧集的流量越大,内容制作方可分得的利益越多。二是部分内容制作方会与投资方和广告主签订对赌协议,刷量是获得漂亮账面的有效手段,有利于提高内容制作方的胜算概率。
只要刷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多数视频平台对刷量持默许态度。这既是由于适当让渡经济利益给内容制作方并不会损害视频平台的核心利益,又是由于视频平台与内容制作方在流量数据上具有某种利益的一致性。视频平台也希望有更可观的数据装点门面,以彰显平台导流的强大能力,特别是当某一剧集在多家视频平台联播时,这一诉求更加强烈。
在上述因素的合力下,刷量成为行业看破不说破的潜规则,而视频平台态度的暧昧和立场的摇摆,加剧了这一不良行为,其对行业的危害性日渐凸显。
数据注水意味着网络视频产业链中的各方主体无法获得真实的市场反馈,难以为后续行为选择提供参考,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会起到误导作用。而一旦唯数据论甚嚣尘上,不仅优质内容可能会被刷量内容所覆盖,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各大内容制作方或将沿用相似模板,从事内容生产,这不啻对倡导原创性的内容生产体系的一种伤害。
刷量本身是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吊诡的是,它又充当了二次不正当竞争的工具。一旦刷量被视频平台察觉,通常会有三个结果:视频推广位被撤销、视频被锁定以及刷量清零。无论哪一种结果,都不是内容制作方愿意看到的。于是,一些片方会恶意地替竞争对手刷量,以达到打击对手的目的。如若任由此种风气滋长,行业规则或将形同虚设。
在一众视频平台中,首先拆穿刷量这件“皇帝的新衣”的是爱奇艺。2018年8月,爱奇艺诉杭州飞益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不正当竞争一案迎来一审结果。法院认定,杭州飞益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存在恶意刷量问题,判其赔偿原告爱奇艺50万元,并登报道歉。[76]一个月后,爱奇艺又宣布关闭全网前台播放量,并采用囊括用户讨论度、互动量等多项指标的“内容热度”对视频内容进行衡量。[77]
紧随爱奇艺的脚步,另一视频巨头优酷也加入关闭前台播放量的行列。它以“破除喧嚣,回归本心”为口号,号召建设一个更加良性的产业环境。[78]
伴随社会各界对刷量问题认识的深化以及各大视频平台防刷技术的进步,刷量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但这并不意味着这场数据清洗运动迎来结局。刷量还将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存在。
与当下流行的推广方式(例如,分众传媒的户外广告、百度的竞价广告、今日头条的信息流广告、抖音的DOU+速推)相比,刷量花费少(1万流量的市场报价基本在10余元至50元不等),效果却立竿见影。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借用莎士比亚的金句来揭示人们对金钱的狂热:“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只这一点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变成尊贵……该死的土块,你这人尽可夫的娼妇。”[79]依循这一视角,只要刷量的暴利存在,这一现象就不会消失。
刷量已经形成上中下游各司其职的产业链,要将其打散并非易事。上游构成主体包括卡商、接码平台(负责手机验证码的接收)、打码平台(负责识别图片验证码)等,负责手机号码的获取;中游构成主体包括批量注册软件开发商、刷量软件开发商,它们与接码平台、打码平台联动,负责批量注册视频平台账号;下游构成主体为刷量公司,负责刷量的具体操作。进一步地,刷量公司内部又形成了不同的分工:客服人员负责承接订单,项目统筹负责为客户制订刷量计划,技术人员负责实施刷量操作等。在全产业链的联动下,刷量不仅能够保持技术的即时更迭,还探索出一系列刷单技巧,以使视频点击量的变化图谱更接近K线图(这意味着数据看起来真实可信),加大了视频平台甄别的难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