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打赏:表演与围观的互动纽带

打赏:表演与围观的互动纽带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打赏早在封建社会即已出现,最为人熟知的例子莫过于看客在瓦舍勾栏的打赏。在诸多变化之中,有一点始终未变:打赏充当了表演者与围观者之间互动的纽带。经济利益驱动下的打赏面临交流的意义被金钱侵蚀的风险。一些经纪公司通过低价购买直播平台的虚拟礼物,继而打赏给自己的签约主播的方式,哄抬主播身价,营造打赏风气,以吸引普通用户跟风,塑造了直播平台“无打赏不直播”的狂欢化气质。

打赏:表演与围观的互动纽带

打赏早在封建社会即已出现,最为人熟知的例子莫过于看客在瓦舍勾栏的打赏。互联网提供了将这一行为从线下转移至线上的渠道,网络文学成为最早的探路者。伴随网络直播的兴起,打赏由文字领域拓展至视频领域,在相当程度上,这也成为网络直播区别于其他视频样态的核心特质之一。

不同时空背景下的打赏无论在外在形式还是内在文化偏向上均有所差异:从表面上看,它由局限于某一物理空间的面对面行为嬗变为以屏幕为介质的超时空行为;从内在上看,它由“上位者”恩赐“下位者”的工具嬗变为用户表达对主播喜爱的手段。在诸多变化之中,有一点始终未变:打赏充当了表演者与围观者之间互动的纽带。互动的重要性可从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中寻觅依据,依据该理论,互动仪式是个体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关键,在此,互动仪式被界定为正式典礼与自然仪式的复合体。互动仪式致效的深层机理在于它使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粘连成为可能,身处同一仪式链中的个体由此共享认知符号,并据此形成对群体的身份认同。

经济利益驱动下的打赏面临交流的意义被金钱侵蚀的风险。一些经纪公司通过低价购买直播平台的虚拟礼物,继而打赏给自己的签约主播的方式,哄抬主播身价,营造打赏风气,以吸引普通用户跟风,塑造了直播平台“无打赏不直播”的狂欢化气质。部分用户沉溺于此种金钱游戏无法自拔。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理论认为:“普通大众不仅被生存所迫的劳动之需所控制,而且还被交换符号差异的需要所控制。个体从他人的角度获得他们自己的身份,其首要来源并不是他们的工作类型,而是他们所展示和消费的符号与意义。”[27](www.daowen.com)

不仅如此,符号的意义存在于系统的差异之中,消费符号的差异界定了人与人的不同,通过不同符号的消费,人们得以形成不同的自我认同。在当今各大直播平台上,虚拟礼物的类型多种多样,如鲜花、汽车游艇等,且不同类型的礼物,价值也不一样。当用户给喜欢的主播送出礼物后,他们的名字会出现在直播间内,主播会读出来并表示感谢;当送的礼物贵重或送礼比较频繁时,主播还会主动与之攀谈。虚拟符号消费所带来的主播的关注以及围观人群的惊叹之声弥补了一些用户现实生活中的心理落差,使他们获得了一种虚拟的成就感。为了使这种感觉得以持续,他们不惜“一掷千金”,甚至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以致类似“打工小伙为取悦女主播,盗窃42万元”[28]的新闻屡屡见诸各大媒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