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学界关于弹幕功能的研究主要存有以下观点。
一是解构视频文本。作为UGC生产范式的产物,弹幕从生产到传播,均遵循用户主导的路径,带有鲜明的参与式文化的特征。“由于其使用者以内含边缘性、颠覆性和批判性的青年人为主”[98],因此,其对视频文本的评论并非仅是对视频内容简单的机械复制,而是“以视频文本为原始素材,融合弹幕族价值观念,进行二次创作的过程,是开放的、充满异质的、具有破坏性的表意和改写力量”[99]。
二是建构仪式狂欢。一些研究者抱持这样的立场:弹幕的功能并不在于传递信息,而在于“通过延异到视频文本以外的各种内容,拆解视频本身的意涵,在曲解、解构和重构的过程中建构仪式狂欢”[100],实现用户心理诉求的满足。
所有问题的关键就此转化为对弹幕用户心理诉求意涵的深度挖掘,并衍生出以下几种论调。
心理认同说。持此观点的研究者认为,弹幕会覆盖视频内容,影响观看体验,因此在这种“另类传播”中,“视频内容退居二线,在集体吐槽的评论覆盖下找到共同围观的心理认同感才是其精髓所在”[101]。
情绪表达说。弹幕随视频播放而迅速滚动的方式可以方便用户边观影边吐槽,“在表达中发泄情绪,在调侃中获得快乐,在认同中得到温存”[102]。弹幕转瞬即逝的特性也使用户自我表达的时间十分有限,“陷入两难的矛盾境地”[103]。
社交需求说。观看同一视频的观众因对视频的共同喜好而共享共同话题。个体通过观看或参与他人评论,延展出多元的人际关系,并且“不管关系和谐还是对立,都会产生互动的满足,进而激励人们再交往,形成讨论盛宴”[104]。
三是构建亚文化的小圈子。亚文化要引人注目,关隘在于要拥有独一无二的风格。“它们用风格传递差异,用差异建立认同。在很大程度上,风格的形成与仪式相关。”[105]作为二次元文化的衍生品,弹幕天生携带御宅亚文化的基因,带有区别于主流文化的差异性。这种差异通过观看和发送弹幕的“行为仪式”被放大,形成带有排他性的小圈子。弹幕亚文化的存在淡化了市场和消费的意图,弹幕用户借由对视频文本的戏谑获得了对自我的肯定和对群体的归属。吊诡的是,弹幕亚文化的实际效果却使弹幕用户自觉参与到社群经济、话题经济之中,甚至“连吐槽、调侃乃至批判都被纳入生产体系并引发商业力量、政治力量的同场角逐”[106]。
四是弹幕媒介功能的异化。弹幕发展速度快,但时间短,在使用的过程中难免会存在问题,引发一些伦理争议。研究者承袭法兰克福学派和以尼尔·波兹曼为代表的部分媒介环境学派代表人物对科学技术的批判思维,试图警醒世人保持对弹幕负面效应的关注与反思。研究认为,弹幕通过技术壁垒建立了与主流文化相切割的虚拟世界,个体与真实世界的关系被遮蔽。虚拟认同感造成了“个体的自我迷失,陷入无规定、无规制的虚无主义之中”[107]。技术的迷思还引发了“审美异化、颠覆传统、破坏网络生态等一系列行为”[108],赫胥黎所担心的“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109]成为现实。
学界的研究成果为本研究提供了翔实的资料,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既有研究主要是从社会心理学、亚文化传播的视角切入,对弹幕文本本体的研究较为匮乏。弹幕作为典型的短文本,对文本内容的剖析才恰恰是认知和把握其核心功能、延伸价值、运作逻辑等一系列深层问题的基础。二是在研究范式上,以思辨研究为主,实证研究不多,且质量不高。三是弹幕作为二次元文化的衍生品,被越来越频繁地嵌入主流视频网站。在小众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对冲与融合中,弹幕呈现出何种面貌,尚缺乏系统探讨。
以大众化的影视剧的弹幕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文本解读和社交互动的实现逻辑做实证分析,恰好可弥补以上不足。这既是一项描述性研究,又是一项探索性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鬼吹灯之精绝古城》作为代表被筛选出来,案例甄选遵循如下标准:是否能够反映网络自制剧IP化、精品化的趋向;是否具备足够的市场号召力(主要以网络播放量来衡量)。《鬼吹灯之精绝古城》改编自天下霸唱的同名小说,“该系列小说自问世之日起已售出超2000万册”[110],是一款超级IP,既为剧集提供了庞大的潜在受众,又在相当程度上保证了剧集的品质。剧集“在腾讯视频开播仅24小时,网络播放量即突破2亿”[111];豆瓣评分高达8.1分,并荣获“2017金骨朵网络影视盛典年度最具影响力网络剧”[112],是一部市场与口碑双丰收的作品。
依据对既有文献的回顾与梳理,特别是借鉴丁依宁[113]等人的研究成果,本节提出了一系列可测量的指标。一级指标有9个,个别一级指标又被分解为若干二级指标。
1.字符数。根据LENB函数的定义规则,1个汉字、1个全角标点符号均为2个字符,1个半角标点符号、1个英文字母、1个阿拉伯数字等均为1个字符。
2.高频词。使用基于Python的开源中文分词工具JIEBA对采样得到的弹幕进行分词,分词后统计词频,列出其中高频词。
3.评论频率。将视频总时长按10秒间隔进行划分,并根据抓取弹幕中的time point(弹幕时间节点)属性,使用frequency函数统计每个时间间隔中弹幕出现的数量。
4.文本解读。这一指标又被分解为如下7个二级指标。
解释说明:对视频中涉及的典故、专有名词、背景信息等做补充说明,以便观看者了解来龙去脉。
评论剧情:针对剧情(好坏)发表意见,包括故意或无意地透露剧情发展走向。
评论人物:议论剧中人物的言行举止及人物扮演者的表现,包括与剧中角色的契合度、演技好坏等。
评论制作:对视频文本中除剧情和人物外的其他构成元素(包括导演、编剧、道具等)进行品评。
泛化式迁移:“迁移”源自日语,在ACG语境中,指将对某事的不满发泄在另一个场所。本研究借用此概念并将其内涵和外延拓展,指在A视频中表扬、批评或中立地评论B视频。
情绪符号:包括语气词及简化为数字、字母、图片等带有情感表达功能的符码。
解构文本:对视频元文本进行二次加工,赋予视频文本原本没有的新意涵。
5.社交互动。这一指标又被分解为如下3个二级指标。(www.daowen.com)
在线闲聊:以轻松随意的方式与他人互动或诱使其他人对其话题进行回应。
评论播放环境:针对视频在播放过程中出现的卡顿及插播广告等现象进行评论。
仪式化签到:采用发送观看日期、观看次数、观看者姓名或某些特定句式留下观影痕迹。
6.原创吐槽。吐槽并非完全贬义,它在互联网语境下,越来越呈现出娱乐化色彩,词性更偏中性。它指从对方的言行中发现漏洞,进而对其进行调侃式的揶揄或感慨。此外,也有挖苦、抱怨或找碴儿的意思。这一指标又可分解为吐槽剧情、吐槽人物、吐槽制作、吐槽播放环境、吐槽其他用户、吐槽其他视频共计6个二级指标。
7.情感倾向,分为正面、中性和负面。
8.不文明用语,分为是、否。
9.弹幕术语。弹幕术语尚未形成统一概念,参考吕鹏[114]等人的研究,本节将其界定为:从庞大弹幕群中被挑选出的、数量有限的、能够表达特定意义并在网络交流中可被理解的约定性的语言符号。根据功用性,这一指标又被分解为文本解读、社交互动、无明确指向和非弹幕术语四个二级指标。
一级指标彼此间不互斥;隶属于同一个一级指标下的二级指标彼此互斥:当出现一条弹幕对应多个二级指标时,只选取最主要的指标。在此基础上,提出以下研究问题和研究假设。
研究问题1:哪些二级指标是弹幕文本解读和社交互动的最主要手段?
假设1.1:评论剧情和评论人物是弹幕文本解读最主要的两种手段。
假设1.2:在线闲聊是社交互动的最主要手段。
研究问题2:弹幕在文本解读与社会互动过程中呈现出何种特点?
假设2.1:超过一半的弹幕只具备文本解读或社会互动中的一个功能。
假设2.2:弹幕评论在戏剧冲突点最密集。
假设2.3:弹幕吐槽最主要的对象是人物。
假设2.4:弹幕术语承载着社交互动的功用。
研究问题3:弹幕在文本解读与社交互动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
假设3.1:弹幕评论碎片化。
假设3.2:弹幕评论情绪化、负面化。
假设3.3:不文明用语在弹幕评论中的比重不高。
在研究方法上,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相结合,以量化研究为主,质化研究为辅。主要采用的量化研究方法为内容分析法,质化研究方法为深度访谈法。
内容分析法:我们于2017年12月1日晚11点对《鬼吹灯之精绝古城》第1集进行了全样本的数据抓取。之所以只选择第1集,是因为它免费向所有网络用户开放,其他20集只对腾讯视频VIP用户开放。因此,其所涵盖的用户类型更多,相应地,弹幕所呈现的观点也更异质多元。具体的样本抓取方法为:利用浏览器开发者工具对缓存到本地的文件进行抓包和解析,根据文件名找出了缓存到本地的JSON格式弹幕文件。对JSON格式的弹幕文件进行解析,提取其中的键值对,并将键值对转换成结构化数据表示,便于观察每条弹幕各项属性的值。如此,一共抓取了5437条弹幕;进而以k=7进行等距抽样,并排除掉信息缺失的7条弹幕,最终获取样本1081个。两名编码员分别对1081条弹幕进行编码,编码信度为.93。
深度访谈法:由于只做内容分析,只能窥探弹幕内容的多样性,无法深挖用户发送弹幕背后的心理机制,故采用深度访谈法作为补充。为此,在参考相关研究论文(谢梅,何炬,冯宇乐,2014;皇甫旭梅,2015;马月飞,2015等)的基础上,本研究提炼出群体归属、自我认同、情绪表达、社交诉求四个指标,进而自拟采访提纲,对1名男生2名女生进行了采访。3名采访对象采用目的性随机抽样的方式获得。他(她)们都是弹幕的资深用户,且有发送弹幕术语的经历。访谈方式是一对一、面对面的半结构式访谈;访谈内容包括:受访者的人口学信息、弹幕使用经历、对弹幕术语的了解程度和喜好程度、发送弹幕术语的心理诉求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