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资本风口下的负面效应:中国网络视频的流变

资本风口下的负面效应:中国网络视频的流变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以上优势的裹挟之下,网络直播获得了快速增长,成为创投行业和资本市场关注的对象,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他们依靠打赏、广告、电商等途径获取了不菲收益,对时下年轻人产生了职业示范效应。这股造假之风蔓延至网络直播平台,典型例子就是“伪慈善”直播的出现。表面上看,“慈善”直播是在行善事,弘扬正能量,背地里却是假借公益的名号,中饱私囊。

资本风口下的负面效应:中国网络视频的流变

在以上优势的裹挟之下,网络直播获得了快速增长,成为创投行业和资本市场关注的对象,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一些网络主播在表演过程中,吸引了大量围观者,并将其中的相当一部分转化为粉丝,成为网络红人。他们依靠打赏、广告电商等途径获取了不菲收益,对时下年轻人产生了职业示范效应。

与此同时,资本的跟风注入使网络直播的“大饼”摊得过大过快,与之配套的内容生产却没有跟上。直播平台又急于变现,因而对主播擦边球的行为抱持默许态度。网络直播的把关人被弱化,5秒延时很难完全规避内容风险,“机器+人工”的审核方式也很难保证不良内容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遏制。由此,各大网络直播平台充斥着大量“有意思没意义”或“既没意思也没意义”内容,缺少精品化的内容产出;在板块设置上大同小异,娱乐、电竞、脱口秀遍地开花,存在同质化问题;“内容不够颜值凑”,网络直播行业整体呈现出颜值消费的倾向,主播的相貌如何成为其能否吸粉的关键。更有相当一部分的网络直播平台着力在粗浅的感官刺激上做文章,出现了很多低俗、媚俗的内容,成为悬挂在网络直播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一)色情化:女性身体的被凝视与被消费

在网络主播的性别构成中,女性主播占据了大多数,主播行业因此被很多人称为“宅男经济”催生的产业。从女性主义视角看,这与男权影像中,男性对女性身体的消费密不可分。大众媒体经由塑造越来越美丽、越来越性感的女性形象,满足着男性的窥视欲望,进而将女性形象商品化和符号化。网络直播中色情现象的涌现是女性身体被商品化和符号化的延续。网络女主播通过卖弄自己的身体,置自身于被凝视、被消费的境地。此时,身体已不再仅是一种美好的存在,而是蜕变成了商品,成为吸金的利器。

随着国家有关部门对网络直播色情信息“重拳出击”,在网络直播平台上公然涉黄的行为有所减少,但这并不意味着此种行为销声匿迹。一些网络主播为防止直接进行色情直播被封号,便提供QQ、微信等社交软件的联系方式,进而以QQ群/微信群直播或一对一直播的方式进行付费表演。直播网站由此出现了从公开的色情展示平台向色情中介平台转变的趋势,它与其他社交媒体的联动,将使网络空间的“去色情化”之路更加任重而道远。

(二)隐私侵权:网络时代的“全景式监狱”(www.daowen.com)

直播平台内容涉黄阴影尚在,侵犯隐私问题又接踵而至。网络直播的发展使人们的分享行为变得便捷,只要主播愿意,随时可以打开手机摄像头,将正在亲眼所见的东西直播出去;但也容易越界——直播镜头的管理者经常在未取得被拍摄对象允许的情况下,就将他人的后区行为发布到网上,导致对他人隐私底线的侵蚀。

近年来,以偷拍为手段创造的猎奇景观在各大直播平台蔓延。“熊猫TV男主播兼职网约车司机,偷拍与乘车空姐对话”[73]“斗鱼女主播混进重庆大学女生宿舍,在卫生间做直播”[74]“女主播沈某澡堂里直播被拘留”[75]等便是其中的典型案例。直播镜头的无孔不入折射的是当下网络直播发展的“无底线意识”,触碰的是当下社会的伦理底线乃至法律法规,如不悬崖勒马,必将受到法律和道义的审判,付出惨痛代价。

(三)直播造假:社会信任缺失的加剧

互联网的匿名性特质和政府监管措施的缺位使网络造假现象屡见不鲜,不仅扰乱了网络虚拟空间的正常秩序,也对线下的现实生活产生了不良影响。这股造假之风蔓延至网络直播平台,典型例子就是“伪慈善”直播的出现。以“大凉山公益造假事件”[76]为例,它将互联网时代奇观化镜像中的诸多元素组合起来,如悲凉气氛的渲染(悲伤的背景音乐)、炫目的表演性(向贫困村民发放善款)、戏剧性的视觉冲突(穿着朴素的村民与手中厚厚的红色人民币的对比)等,并利用人们的好奇心理加以发挥,以取得夺人眼球的效果。

表面上看,“慈善”直播是在行善事,弘扬正能量,背地里却是假借公益的名号,中饱私囊。无辜的村民成了摆设的道具,围观群众的善良被肆意践踏。这出闹剧加剧了中国观念市场的混乱,使人们本就不甚清晰的观念意识变得更加模糊。同时,也凸显出当下社会信任缺失的顽疾,并反过来驱使社会信任缺失向纵深化发展。两者之间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