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音频播客衰落及视频播客的转型》

《音频播客衰落及视频播客的转型》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支撑本就先天发育不足的音频播客的客观条件的不足,加剧了音频播客的衰落。(二)视频播客由“非正式媒介”向“正式媒介”转型视频播客的衰落在相当程度上是由其从“非正式媒介”向“正式媒介”的转型造成的。在印度电视市场,按次计费的盗版软件、游走于灰色地带的电缆连接服务等都造成了“正式媒介”与“非正式媒介”、“正式媒介经济”与“非正式媒介经济”界限的模糊。

在以上优势的裹挟之下,播客曾被视为搅动传媒格局的重要力量。仅看它在问世之初的发展势头,确实也配得上众人的期许——不仅平台数量与用户人数增长迅速,学界对其的追踪研究亦呈现繁荣之势。局势的变化发生在2009年之后,无论是业界还是学界,对播客的关注度皆出现下滑。

(一)“图像革命”语境下音频播客发育先天不足

如果以介质载体为基准,对互联网历史进行划分,则大致可区分出文字、图文、视频三个阶段;倘若将后两者合二为一,整个互联网历史其实就是一部由纯文字表达向视觉影像表达转换的历史。与大众传媒“报纸—广播—电视”循序渐进的演化路径不同,互联网留给音频的时间是如此短暂。它与网络视频几乎踏着同一时间节点而来,却在大部分时间里沦为视频的一个组成元素。

“利基理论”为这一现象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解释。它认为,“媒介竞合可比拟为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资源是一定的,当不同传媒组织(产业)存在生态位的相似时,自然就会产生竞争”[18]。与网络音频相比,作为对头的网络视频无疑更加符合彼时人们的口味,这既是由于网络视频多维、直观、有趣的特点,使之更加讨好人类感官;在相当程度上,更是媒介规训的结果。

多年前,丹尼尔·布尔斯廷在其代表作《图像》中提出了“图像革命”的概念,“19世纪中期,照片和其他插图突然大量侵入了符号环境,它们在美国文化中肆无忌惮地横冲直撞,看图片而非读文字成为人们进行信息判断的基础”[19]。这场“图像革命”于21世纪之初在中国社会的现实语境下再现,且程度尤甚。对视觉的突出强调,于潜移默化间形塑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与接受惯性,“亲视频远音频”也就不足为奇了。

支撑本就先天发育不足的音频播客的客观条件的不足,加剧了音频播客的衰落。虽然从事音频播客创作的个体(或平台)不在少数,但能实现商业变现的几乎没有。这固然与部分播客制作者制作播客的目的是兴趣和社交,甚少有经济层面的考量有关,但更主要的,是播客广告的投放效果难以评估,很难获得广告商的青睐。资金的不足使个人(或平台)在承担采集制作、服务器托管等相关成本时常常捉襟见肘;完善的内容分发机制也因此缺位,一些播客内容既不可为搜索引擎所检索,又不提供可供分享的超链接,其与PC时代移动载体的相对匮乏相叠加,极大限制了音频播客的传播范围。(www.daowen.com)

(二)视频播客由“非正式媒介”向“正式媒介”转型

视频播客的衰落在相当程度上是由其从“非正式媒介”向“正式媒介”的转型造成的。在《非正式媒介经济》一书中,拉蒙·洛巴托和朱立安·托马斯从“正式媒介”和“非正式媒介”的概念区分说起,对全球媒介经济进行了全景式关照。“正式媒介”是以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一类媒介的统称,带有中心化、规制化的特点;“非正式媒介”则以比特流(Bit Torrent)、海盗湾(the Pirate Bay)尤为典型,它们大都游走于灰色地带,甚至完全依赖盗版为生。[20]

“正式媒介”和“非正式媒介”并非简单的二元划分,相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胶着状态,才是全球媒介的特征所在。回望电视的发展历程,不少电视机构在转变为合法经营者之前,无不依靠盗取信号起家;为迎合一己私利,擅自更改市场规则的现象亦是屡见不鲜。即使在被认为具有相当多“正式媒介”特征的当下,电视在人事、观念、内容、资本等各方面也与非正式媒介经济保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印度电视市场,按次计费的盗版软件、游走于灰色地带的电缆连接服务等都造成了“正式媒介”与“非正式媒介”、“正式媒介经济”与“非正式媒介经济”界限的模糊。

视频播客起初是以“非正式媒介”的身份存在的。虽然其创立初衷是分享原创知识,可基本现实是:大部分视频播客网站均采用盗版传统影视资源的方式,获取高额利润,以此维系自身发展。盗版的横行不仅损害了传统影视业的合法权益,于方兴未艾的网络视频行业品牌的塑造亦是无益。在国家有关部门的重拳出击下,盗版现象得到有效遏制,这在使视频播客不断“正式化”的同时,也使“分享”的理念急剧淡化。于是,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播客被挤压成部分视频网站中的一个频道,从众人瞩目的明日之星沦为边缘角落里的配角;刚刚因应技术变迁所产生的赋权色彩,亦随之暗淡起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