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网络视频发展史-中国网络视频的缘起与流变

中国网络视频发展史-中国网络视频的缘起与流变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内地,众多网民也对《巴士大叔》产生共鸣,进一步证实了这种压力在社会中的普遍存在。以人这一比机构更底层的社会元素作为生产主体,借由网络的连通性将附着于个体身上的资源予以充分激活并整合,UGC形成了以下三个特点。UGC助力视频网站社区化模式的成型。

中国网络视频发展史-中国网络视频的缘起与流变

UGC(User-Generated Content),即用户生成内容,是Web 2.0时代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将Web 1.0时代以下载为主的互联网使用方式,变更为下载与上传并重,并着意强调了个人在内容生产中的核心地位。这是对传统媒介以机构为基础所构建的社会传播系统的颠覆,它暗含了这样一种隐喻:一种新的与信息、工作、权力之间的关系,并由此界定了新的时代。

大致说来,UGC分为两种:一种是网民自行拍摄的短片(如MV、纪实类DV等),经典案例是“巴士大叔”。该影片内容十分简单,一名男子在香港公交车上大声讲话遭指责后,痛说对社会的不满。长达5分钟的镜头一直聚焦于巴士大叔,他所讲的每句话都能听得一清二楚。一句“你有压力,我有压力”反映了快节奏生活下的香港人的普遍心态,成为社会的流行语。在内地,众多网民也对《巴士大叔》产生共鸣,进一步证实了这种压力在社会中的普遍存在。

另一种是网民按照自我的叙事逻辑,通过对传统影像重新剪辑制作,形成的影像形态,经典案例是胥渡吧对《新白娘子传奇》《还珠格格》等经典剧集的再诠释。由于不受版权限制,取材方便,娱乐性强,这一形式亦成为形塑网络视频影响力的重要力量。

以人这一比机构更底层的社会元素作为生产主体,借由网络的连通性将附着于个体身上的资源予以充分激活并整合,UGC形成了以下三个特点。

海量化与动态化:视频用户可在一天内上传大量内容,使数字影像库处于实时流动状态。(www.daowen.com)

内容“微”化:小规模、低成本的视听内容与专业机构规模化、高成本的宏内容相区别,积“小”成“大”,汇聚为网络视频庞大的内容市场。

多样化与层级化:来自不同社会背景、拥有不同知识结构的创作者同台竞技,以平民视角审视当下,张扬自我。

UGC助力视频网站社区化模式的成型。在相当程度上,这契合了社会黏性化、湿向化的发展方向。“湿世界”的概念是由美国学者克莱·舍基提出的。在他的笔下,人类社会依凭社交媒体为纽带,变成了富有人情味的、湿乎乎的、黏性化的存在。在这样的社会语境里,人与人之间的组合方式(这包括组建群体、寻觅同道等)是以自由连接而非制度捆绑实现的,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1]UGC通过让人们自由地生产、分享与互动,将持有相似观点或具有相似兴趣的用户从面目模糊的大众中分流出来;继而依托平台优势,化“分”为“聚”(将“分众”重新聚合为新的“聚众”),形成一个个相对独立又彼此关联的小圈子。

虽然此种虚拟社区将身体留在了电脑后面,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区隔,但作为一种单向与双向、广播与窄播、同步与异步并行的交流渠道,它仍然具有存在的社会价值。在这个社区中,不仅用户的互动交往能够完成现实聚合时包括闲聊、思考、游戏等在内的几乎任何事情;由于网络的匿名性特质,身处虚拟空间的人们还被允许部分隐匿或全部隐匿日常生活中的真实身份,自由表露不为人知的另一面。这种发轫于网络之上的自我呈现,既没有太多社会道德价值观的约束,又没有现实社会的痛苦和生活的压力,因而很容易令人沉迷其中。久而久之,个体于网络空间使用的“代号”亦有可能蜕变为独一无二的身份标识,进而强化人们对网络“分身”产生认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