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网络视频:红人的媒介记忆

中国网络视频:红人的媒介记忆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网络视频红人的早期代表是芙蓉姐姐,她成名于2003年左右的网络论坛时代。芙蓉姐姐出现在了对的时间,成为一代中国网民的集体记忆。如果说芙蓉姐姐的成功多少还有些主观策划的味道,那么,跟她出现时期相近或略晚的很多网络红人均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结果,马赛克哥是这一类型的代表。2013年2月,台湾中天新闻台播出了一段采访视频。

中国网络视频:红人的媒介记忆

网络红人早已有之,如若从介质载体的角度予以区分,则大致经历了文字型网络红人(如木子美)、图片型网络红人(如PS小胖、犀利哥)、音频型网络红人(如胖大海、沉珂)和视频型网络红人(如旭日阳刚、西单女孩)的转变。各个类型的区隔并非泾渭分明,以“杀马特鼻祖”沉珂为例,她的走红既有网络歌曲《飞向别人的床》的助力,又得益于在QQ空间被大量转发的非主流照片。

网络视频红人的早期代表是芙蓉姐姐,她成名于2003年左右的网络论坛时代。其“吸睛”招数有二:一是发表超级自恋的经典语录。类似“我那妖媚性感的外形和冰清玉洁的气质让我无论走到哪里都会被众人的目光无情地揪出来”之类的“豪言壮语”比比皆是。二是大批上传S形体态的照片和令人喷饭的舞蹈视频,大幅度的肢体动作令人无法不“伸颈、侧目、以为妙绝”。在北大未名论坛、水木清华BBS获取知名度后,这些文字、图片、视频资料经由转载的方式,从校园式的小天地进入了更为广阔的外部网络世界之中。自2005年5月起,传统媒体开始介入芙蓉姐姐的报道中,由此形成了风靡社会的“芙蓉现象”。

说到底,芙蓉姐姐事件不过是自恋时代的一场自恋演出,在成就自我的同时,也满足了普罗大众的围观心态。在这个既能诞生奇迹又不断标榜成功人士的年代,传媒不停地向社会制造和展现政治权贵、商业巨子、权威专家等各种成功景观。权力、财富、学识等成功秘诀融入了公共话语,占据了公共空间,甚至成为一种话语霸权,让平凡的小人物羡慕又自卑。他们需要渠道去宣泄心中的不满,更需要经由心理学中所言的“下行比较”(与不如自己的人进行对比),来弥合自卑。芙蓉姐姐出现在了对的时间,成为一代中国网民的集体记忆。(www.daowen.com)

如果说芙蓉姐姐的成功多少还有些主观策划的味道,那么,跟她出现时期相近或略晚的很多网络红人均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结果,马赛克哥是这一类型的代表。2013年2月,台湾中天新闻台播出了一段采访视频。一位北京男生抱怨说自己不想开学。当被问及原因时,该男生突然反问记者:“可以帮我打马赛克吗?”待得到肯定的答复后,男生清晰的头像被打上了大片马赛克,该男生也对着镜头抱怨起室友有狐臭、还打呼噜。随后,细心的网友发现中天新闻台的这条采访其实来自北京大学学生高姗原创歌曲《开学恐惧症》的MV,“迟到的马赛克”是这段MV中最具创意的一部分。“新闻”中的“北京男生”就读于复旦大学,他是MV创作团队的成员之一,并非随机采访的学生。25日,男生在人人网回应爆笑视频称:“室友没狐臭,他们很nice。”北大女生高姗也在微博表示:“没想到视频会被台湾中天新闻台当新闻播,更没想到会火起来,有些对不起被坑的马赛克君。”[36]

马赛克哥的横空出世见证了细节的力量。马赛克是某些新闻或电影里面为了掩盖人物的关键部位而形成的一块模糊区域,其目的是使之无法辨认。马赛克哥在已显露真容的情况下却要求打马赛克掩饰身份,无异于欲盖弥彰。根据戈夫曼的拟剧理论,人生舞台的前台、后台已经不限于生活空间、时间的形态。原本封闭的家已经无法靠四周的围墙区隔出后台,判断的标准是摄像头照到的地方和无法拍摄的地方。马赛克哥的爆笑行为其实是镜头前区的表演,是根据特定的表演框架所做出的特定反应,而且是多重表演的集合:他首先是一个演员,是一种个体表演;整支MV是一种表演;将MV分享到各UGC网站进行呈现也是进行角色扮演的一种手段。他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学生心声代言人的形象,还引发了社会上很多人的怀旧情怀,是大众文化的又一次群体狂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