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网络视频媒体基因显现

中国网络视频媒体基因显现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一切表明,作为“玩具”的网络视频逐渐显露出“镜子”的色彩。网络视频自身所蕴含的迥异于传统媒体的基因也决定了这种承袭并非一比一的拷贝,它也在尝试拓展新闻报道的范式框架。[25]这一拓展之所以可以致效,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网络视频在把关模式上与传统媒体存在差异。

中国网络视频媒体基因显现

玩具镜子”理论是由媒介环境学派代表人物保罗·莱文森提出的。在他的笔下,任何一种媒介在诞生伊始都是玩具。人们之所以关注它们,是因为媒介自身的技术特质满足了人们好奇、好乐的心理,而不是其所传达的内容有何独到之处。直至技术的光芒渐隐,一直被悬置的内容得到重视,人们开始将玩具技术用作现实世界的替代品,希冀经由它来记录现实、了解现实并与现实互动,媒介才从“玩具”进阶到“镜子”,嬗变为真正的实用型媒介。[21]依循这一理论视角,“玩具”或许是对诞生伊始的网络视频的最佳注脚。这主要表现为使用率不高,使用人数少,相应地,社会影响力弱。这一点可从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历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窥一斑而知全豹。

经由对《统计报告》的逐份筛选可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在1999年1月发布的《第三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第一次梳理了互联网的主流应用及其使用人数占比(数据截止时间为1998年12月31日),网络视频并不在主流应用之列。[22]这一局面一直持续到2001年12月31日,彼时,多媒体乐和视频会议分别以22.1%和0.6%的占比,位列18个主流应用之列。[23]但考虑到VOD点播、网上直播、MP3、Flash欣赏等被统一划归到多媒体娱乐这一类目下予以统计,因此很难对网络视频的占比予以量化。调查对象的细分化使后续三年的数据更具参考价值:网络视频的占比大致维持在6%—10%之间,与电子邮箱、搜索引擎、看新闻等强势应用相比,存在不小的差距(如表2所示)。

表2:1998—2004年间的互联网主流应用及其占比[24]

续表

表2所展示的网络视频从不入榜单到在榜单拥有姓名的转变,亦折射出其自身的成长轨迹。不仅如此,它也开始在诸多社会事件的报道中处于在场状态。这一切表明,作为“玩具”的网络视频逐渐显露出“镜子”的色彩。或许这一转变并未彻底完成,但趋势已不可阻挡。

网络视频介入新闻领域首先体现为对电视新闻范式框架的承袭,这至少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报道视角的公共空间化,对私人领域关注不多;二是报道取向的去负面化,“报喜不报忧”的调性犹存;三是报道选材的类型化,即偏好与国计民生相关,与民众利益相连,要求报道快速、准确的硬新闻(如全国两会、“神州五号”飞船发射),对时效性不强、内容上偏趣味性和知识性的软新闻尚无暇顾及。(www.daowen.com)

网络视频自身所蕴含的迥异于传统媒体的基因也决定了这种承袭并非一比一的拷贝,它也在尝试拓展新闻报道的范式框架。一个典型例子是关于2003年11月10日,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在清华大学AIDS与SARS国际研讨会演讲的报道。由于内容相对敏感,电视媒体没有直播,事后也不可能全景式呈现。新浪网制作的包含克林顿演讲、回答问题、接见艾滋病感染者三段视频在内的专题,为民众了解事件全貌提供了一手资料。[25]

这一拓展之所以可以致效,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网络视频在把关模式上与传统媒体存在差异。“把关人”理论的提出源于勒温,由怀特引介进入大众传播领域,后经麦克内利、巴斯等人完善补充,于休梅克实现集大成。几代学者的努力使“把关人”理论成为阐释信息控制的重要范式,并发展出把关人、把关内容、把关对象、把关层次、把关机制、把关关系、把关效果等一系列要素。其中,把关人、把关内容、把关机制、把关效果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围绕这四个要素,“把关人”理论做出如下论述:信息是在含有“门”的渠道中流通的,只有符合“把关人”要求,才有可能抵达受众。

具象到新闻传播领域,大众传播机构扮演了“把关人”角色,并将把关过程切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信息采集阶段,新闻记者不仅决定了新闻报道的对象,还决定了对象被报道的方式;第二个阶段是信息加工阶段,编辑、翻译等对信息进行二度处理,形成最终的新闻产品。层层把关的结果是“拟态环境”取代了客观环境本身,以至于受众所接触的信息被框定在大众传媒所圈定的范围之内。

电视新闻是上述理论落地化的产物。电视媒体作为导向型媒体,承担着宣传教化的重任,“先审后播”是常态;节目样态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其每期时长有限,外加频道资源的稀缺不允许新闻节目占据过多播出时段,内容容量存在上限。两厢耦合的结果是电视新闻遵循强把关模式,从事内容产出。相较之下,网络视频的把关色彩则淡化了很多,这既是由于政策规制力度的相对弱化,又受益于互联网扁平化的传播结构和海量的存储空间所带来的传播路径的丰富性。弱把关模式的存在为一些无法进入传统媒体报道渠道的信息提供了出路。

对电视新闻的拷贝并不能从根本上提升网络视频的关注度,针对同一议题,“人无我有”才是上上之策,这一点在对伊拉克战争的报道中得到了体现。

伊拉克战争是2003年国际政治领域的标志性事件,以美国为首的联合部队在并未取得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前提下,企图以“打击恐怖主义”这一政治修辞为实体战寻觅“合法性”。北京时间3月20日10点30分,对伊战争的号角正式吹响。与中央电视台几乎同步,千龙网利用CCTV1和CCTV4的电视信号,开启了视频直播。不仅如此,它还付费使用了CNN和路透社的部分画面,并邀请专家做客演播室,制作独家评论。

排他性内容的占有带来了更多的用户——至少12万人于当天早上新注册了千龙网账户,其综合编辑后的信号亦被以新浪为代表的部分商业门户采用,成为其流媒体播放的主要视频源。[26]此次战争直播亦被认为是中国网络新闻报道历史上的一个关键节点——“南联盟的网络报道引入了直播的概念,9·11时实现了图文立体报道,而海湾的再次战事则一举将报道跃升到视频直播的高度了。”[2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