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网络视频:1996-2020的起源与流变

中国网络视频:1996-2020的起源与流变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凭借犀利的调侃,《分家在十月》于2002年5月前后风靡互联网络。作为《大史记》三部曲的最后一部,《粮食》[19]制作于2000年2月,且与《分家在十月》同气连枝,均出自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之手。虽然被冠以“三部曲”之称,但《大史记》《分家在十月》《粮食》既没有时间上的延承性,又没有剧情上的关联性,唯一相似之处大概是三者均是媒介精英自娱自乐的产物。

中国网络视频:1996-2020的起源与流变

“恶搞”(KUSO)一词发轫于日本电玩界,后以网络为通道,依次传至中国台湾、香港和内地。作为舶来词,恶搞成为约定俗成的文化用语还是新近之事,但其所描述的取材碎片化、形式无厘头化、风格荒诞化、效果喜剧化的文化现象,从未在中国文化中缺席。诸如周氏喜剧、冯氏贺岁片、王朔“痞子文学”等,在搞笑之余,莫不带有反讽、解构的意味。然而,恶搞文化真正得到主流文化关注,还是在网络兴起之后。互联网相对自由的创作环境以及网络传播机制所造就的放大器效应,加速了恶搞文化的普及速度。其中,《大史记》三部曲堪称网络视频恶搞的“开山之作”。

《大史记》[17](俗称《大史记1》)发行于2001年11月,是北京电视台员工卢小宝为北京演艺人协会年会所创作的节目。该片并没有一条一以贯之的逻辑主线,相反,它通过将《东邪西毒》《不见不散》《鬼子来了》等当代电影与《林海雪原》《智取威虎山》《董存瑞》等革命老电影杂糅在一起,并辅之以雌雄莫辨的语调和辛辣直白的台词,将过去一年间发生的大事(如美国9·11恐怖袭击、中国加入WTO、楼市涨价等)以片段化的方式一一呈现,既“笑果”满满,又发人深思。

《分家在十月》[18](俗称《大史记2》)出品于2001年2月。它以《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两部苏联电影为原始素材,以“讲述电视流氓自己的故事”为内容要旨,虚拟了一出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内部争权的闹剧。在这出闹剧中,所有人物均被冠以新闻评论部员工的真实姓名(如白岩松·斯基、梁建增·诺夫等),且无论是人物性格,还是语言特征,都颇能反映现实本尊的风采。凭借犀利的调侃,《分家在十月》于2002年5月前后风靡互联网络。由于没有署名,一度被外界解读为是表达央视员工愤怒之情的地下作品,引发坊间揣测不断。

作为《大史记》三部曲的最后一部,《粮食》[19]制作于2000年2月,且与《分家在十月》同气连枝,均出自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之手。《粮食》戏仿的对象是1959年的经典抗战故事片《粮食》,通过重新剪辑配音,原作中鬼子抢粮的剧情主线被袁正暗(袁正明之子)、孙遇败(孙玉胜之子)、李三角(李媛媛之子)三方争抢片源的故事所取代。影片全程高能,方言英语齐飞,搞笑与毒舌并存,一批央视名人均“沦为”被涮的对象。(www.daowen.com)

虽然被冠以“三部曲”之称,但《大史记》《分家在十月》《粮食》既没有时间上的延承性,又没有剧情上的关联性,唯一相似之处大概是三者均是媒介精英自娱自乐的产物。虽然这与当时草根占主导的文字恶搞(如韩乔生语录)、图片恶搞(如PS小胖)存有生产主体上的差异,但在制作原理上并无本质不同。

能指和所指是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提出的,可视为对“命名论”观点的批评与修正。“命名论”假定,可用语言表示的思想和概念在语言出现之前就已存在,不同语言只是利用独占性的语音形式将其标签化,因此,语言是事物的“分类命名集”,即“词=事物名称”。索绪尔对此不以为然。他指出,“语言符号所连接的其实是概念和音响形象,用来表示概念的音响形象即为能指,又称符号施指;被音响形象表示的概念即为所指,又称符号受指”[20]。能指和所指互为依托,并经由语言符号所处系统的内部关联生产意义。

恶搞影像所依赖的能指和所指间关系的重塑,是以复制和拼贴为具体手段实现的。创作者们首先从既有文本中挑选出所需素材,然后按照自我逻辑重新排列组合。能指的分崩离析造成了所指的颠覆性转移,其结果是画面与画面、画面与台词、台词与台词间既有逻辑链条的断裂。“破”的极致即为“立”,对原生语境的清洗使恶搞影像在揶揄原作、博君一笑的同时,也创造出全新的语义,并由此缔造了生产主体的仪式狂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