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朱熹的博学之道:博与精、博与通,达博学

朱熹的博学之道:博与精、博与通,达博学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朱熹一方面反对“唯书是读”;另一方面又强调“若果有志,无书不可读”、“博学于文”、“于文无不考”。君子学欲其博,故于文无不考。但朱熹又主张在博览群书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博与精、博与通的关系,才能通过“博精”、“博通”,而达“博学”。朱熹教导学生,要真正成为一位“自成一家之言”的学者,除了“远游以广其见闻”以外,在“博学”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善立主脑,循序有渐,以达博精。

朱熹的博学之道:博与精、博与通,达博学

朱熹一方面反对“唯书是读”;另一方面又强调“若果有志,无书不可读”、“博学于文”、“于文无不考”。他说:

若果有志,无书不可读,但能剖析精微,玩味久熟,则众说之异同,自不能眩,而反为吾磨砺之资矣。

君子学欲其博,故于文无不考。

与认识过程相比较,教学过程有其特殊的规律。教学过程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通过书本,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技能技巧的认识活动,它比一般认识过程更经济、更系统。所以,“博览群书”是“博学”的必经之路。但朱熹又主张在博览群书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博与精、博与通的关系,才能通过“博精”、“博通”,而达“博学”。

博与精是讲人的生命与精力是无限的,教学过程亦受时空限制,而书籍无穷,要以有限的生命、精力求穷尽浩如烟海的书籍,探求日新月异的知识,是无法办到的事情,所以“博学”不是漫无边际的读书,而是要达到“精”的治学目的。朱熹教导学生,要真正成为一位“自成一家之言”的学者,除了“远游以广其见闻”以外,在“博学”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善立主脑,循序有渐,以达博精。朱熹说:(www.daowen.com)

博学,谓天地万物之理,修己治人之方,皆所当学,然亦各有次序,当以其大而急者为先,不可杂而无统也。读书之法,当循序而有常,致一而不懈,从客乎句读文义之间,而体验乎操存践履之实,然后心静理明,渐见意味,不然,则虽广求博取,日诵五车,亦奚益于学哉!这里,朱熹提出了“循序渐进”的教授法。

何谓“循序渐进”?朱熹说:“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又举读《论语》和《孟子》两书为例。他说:“这两部书,要先读《论语》而后读《孟子》,精通一部后再读一部。读时,要按篇章、文句、首尾、次第的顺序而读,不可乱也。”是说要一书一书的读,一篇一篇的读,务求领会书的意思,不能前面还未搞懂,就去看后面的;这个还未搞通,就去看那个,而必须由前到后、由浅入深。因为“圣人言语一重又一重,须入深处看。若只要皮肤,便有差错,须深沉方有得。书要一篇一篇地穷究通透,才能有益。“循序渐进”的目的,就是要达到“精”。只有对学问达到精深穷究的程度,才可称为“博学”。这就是“博”与“精”的关系。

博与通是说做学问要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这样才能在“博通”基础上达“博学”。这种思想,实质上是道器论与理气论的哲学思想在朱熹教学理论上的贯彻。他说:“譬如草木,理会根源,则知千条万叶各有个道理,事事物物各有一线相通。”须是穷理多,然后有贯通处。读书也是这样,如:“道理即这一个道理,《论》《孟》所载,是这一个道理;《六经》所载,也是这个道理。但理会得了,时时温习,觉滋味深长,自有新得。”这就是朱熹强调的“温故而知新”的教授法。“温故”方能“知新”,“新”的知识是从“故”中得来的。“新者只是故中的道理,时习得熟,渐渐发得出来。”温习旧的道理,达到“通”时,便会得到新的道理。究其实质,温故而知新就是讲做学问要能够触类旁通地思考,一通则百通,举一则反三,这样就能达到“博学”。这也就是“博”与“通”的关系。

朱熹本人就是正确处理了“博”与“精”、与“通”的关系,博览群书而真正“博学”的人。黄百家在《宋元学案·晦翁学案》附录的按语中说:“其为学也,……博览群书,自经史著述而外,凡夫诸子、佛老、天文、地理文学,无不涉猎而讲究。”此说一点不假。朱熹晚年回忆自己的治学经历时也说:“某旧时,亦要无所不学,禅、道、文章、楚辞、诗、兵法,事事要学,出入时无数文字。”朱熹之所以能够成为集宋代理学之大成,兼备宋代经史文章之精华的“一世学者宗师”,得益于“博览群书”所确立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