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朱熹的博学实行之道-朱熹

朱熹的博学实行之道-朱熹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其中他把闻、见、识、问等实行,视为“博学”的基础,即视“实行”为“博学”第一义。这表明,在实行方面越肯下功夫,则知识的获得就越精、越深、越多,即越博学,博学来自于笃行、力行、实行。再有,从朱熹对自己的私塾导师程颐关于“真知”思想的阐发中,也表明了博学与实行的统一。这就是“博学”与“实行”的统一性。朱熹本人的博学多识,也正是他实行的结果。

朱熹的博学实行之道-朱熹

知识是人对客观世界认识的结果,它反映客观事物的属性、联系或关系,人类知识来源于直接经验,对事物的认识是在生活实践中实现的,即在接触与处理事物的活动过程中实现的,而不是冥思苦想的结果,因此,离开了“多闻”、“多见”、“多识”、“多问”,人们则无法获得直接知识。为此,朱熹所说的“博学”,不专指学习书本知识。读书固然是“学”,而多闻、多见、多识、多问也是“学”,通过闻、见、识、问及读书诸多途径去广博地接触与获取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朱熹“博学”思想的真谛所在。而其中他把闻、见、识、问等实行,视为“博学”的基础,即视“实行”为“博学”第一义。

这一思想反映在他解释《论语·泰伯》中“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和“笃信好学,守死善道”两句话时说:

笃,厚力也。

知得不实,故行得无力。

见得分明,则行之自有力;知之未至,所以为之不力。这表明,在实行方面越肯下功夫,则知识的获得就越精、越深、越多,即越博学,博学来自于笃行、力行、实行。

另外,朱熹在与陈淳讨论“博学”方法时,也强调实行就是博学的基础,他说:(www.daowen.com)

今也须如僧隶行脚,接四方之贤士,察四方之事情,览山川之形势,观古今兴亡治乱得失之道,这道理方得周遍,不是决然守定这物事在一室,关门独坐便了,便可以为圣贤。朱熹说这段话的时间是他七十岁之时,这是他治学思想的晚年定论,亦是他教导学生学习的大宗旨。其中的“接”、“察”、“览”、“观”就是“实行”的具体方法,通过这些具体方法,就会在实际中理会许多事理,而成为知识渊博的圣贤。

再有,从朱熹对自己的私塾导师程颐关于“真知”思想的阐发中,也表明了博学与实行的统一。程颐说:

向亲见一人曾为虎所伤,因言及虎,神色便变,旁有数人,见他说虎,非不知虎之猛可畏,然不如他说了有畏惧之色。程颐这段话,生动、形象地阐明了一切真知来源于直接经验的道理。只有被虎伤过的人,才知道“虎之猛可畏”。程颐由此得出“学者深知亦如此”的结论。即在亲身实行的基础上,才能积累丰富的知识,实行就是知识。朱熹进一步发挥程颐的这一思想,说:

曾被虎伤者,便知得是可畏,未曾被虎伤的,须逐旋思量个被伤的道理,见得与伤者一般方是。如今人理会学,须是有见闻,岂能舍此?先是于见闻上作功夫,到然后始能贯通。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既亲历其域,则知之益明,非前日之意味。这几段话表明,朱熹非常重视闻、见,重视亲历其域,既强调“实行”的重要性。因为实行可以转化为知识。受虎伤,则知虎猛;行之广,则知之广;行之深,则知之深。这就是“博学”与“实行”的统一性。

朱熹本人的博学多识,也正是他实行的结果。他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自己一生治学的宗旨。据《福建通志·朱熹传》记载,朱熹的足迹遍历闽、浙、赣、湘四省的名山大川与文化遗迹,他登南岳,观造化之神工以悟宇宙变化之理;他上庐山,览山川之形势以证其所学;他游山水,吟诗作赋;他访书院,升堂讲学。如果不是因北方失陷,战争频繁,朱熹的游历决不会限于南方诸省。朱熹像司马迁杜甫李白玄奘沈括徐霞客等大学者一样,通过实地调查、访问、验证,才集学问之博,成为一大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