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朱熹对潮汐说的理解及相关引述

朱熹对潮汐说的理解及相关引述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朱熹继承了沈括的思想,解释潮汐说:潮,海水以月加子午之时,一日而再至者也,朝曰潮,夕曰汐。生潮的时间又可分为早潮、晚潮,白天发生称为潮,夜间发生称为汐。朱熹不仅吸收沈括的思想资料,而且对余靖的潮汐说很欣赏。他认为关于“潮汐之说,余襄公言之尤详”。关于余靖的潮汐说,《朱子全书》卷十五有引:余襄公安道曰:潮之涨退,海非增减。主要是月亮的引力引起潮汐,太阳的引力也有作用。

朱熹对潮汐说的理解及相关引述

中国古人很早就知道潮汐与月亮的运行有关,王充曾说:涛之起随月盛衰。宋代沈括也强调月亮对潮汐的作用,而批评潮汐是由日出没而形成的观点。

朱熹继承了沈括的思想,解释潮汐说:

潮,海水以月加子午之时,一日而再至者也,朝曰潮,夕曰汐。由于月球太阳引力的作用,使海洋水面发生周期性的涨落,潮汐的大小和涨落时刻逐日不同。然而,每当月亮正好在上中天或下中天的时候,就会发生海潮。生潮的时间又可分为早潮、晚潮,白天发生称为潮,夜间发生称为汐。每天有一潮一汐,两者之间间隔的时间平均是12小时25分钟,连续两次早潮、晚汐所间隔的时间平均为24小时50分钟,即每天的早潮或晚汐要比前一昼夜的潮或汐发生的时间平均落后50分钟。连续两次早潮、晚汐的间隔时间恰好和月球连续两次经过某一地点子午线(即通过该地点的经线)的时间吻合。

朱熹不仅吸收沈括的思想资料,而且对余靖(1000——1064)的潮汐说很欣赏。他认为关于“潮汐之说,余襄公言之尤详”。关于余靖的潮汐说,《朱子全书》卷十五有引:

余襄公安道曰:潮之涨退,海非增减。盖月之所临,则水往从之。日月右转,而天左转,一日一周,临于西极,故月临卯酉,则水涨乎东西;月临子午,则潮平乎南北。彼竭此盈,往来不绝,皆系于月。何以知其然乎?夫昼夜之运,日东行一度,月行十三度有奇,故太阳西没之期,常缓于三日刻有奇。潮之日缓其期率亦如是。自朔至望,常缓一夜潮;自望至晦,复缓一昼潮。朔望前后,月行差疾,故晦前日三潮势长,朔后三日潮势大,望亦如之。月弦之际,其行差池,故潮之去来亦合沓不尽。盈虚消息,一之于月,阴阳之所以分也。

这是说,通过地球某点(包括地球自转轴)的平面(子午面)与天球的交线,称为该点的子午圈。月临子午,是指月亮在子午圈上,由于地球自转,月亮每天二次通过子午圈。当月亮在天顶半圈上的时候为月正午,月在天底的半圈上时称月正子。为什么会发生潮汐?主要是月亮的引力引起潮汐,太阳的引力也有作用。由于太阳距离地球比月亮远,作用力只有月亮的1/2,因而太阳引起的潮汐被月亮引起的潮汐淹没了。但当朔或望时,太阳、地球和月亮近似在一条线上,太阳和月亮的引力加在一起,便发生大潮;而当上弦(阴历初七、八)和下弦(阴历廿二、廿三日)时,太阳和月亮的引力方向相反,月亮的一部分引力被抵消;便是小潮。但是,朱熹与沈括、余靖一样,限于当时科学技术水平,没有认识到太阳的引力对潮汐涨落的作用,因而否定这种作用是不对的。但是,他重视自然科学,重视实地调查,这种精神和态度是很可宝贵的。

朱熹在宇宙、天文气象等自然科学方面,颇有建树。他孜孜不倦地进行自然科学的探索研究,是与他的为学之方——“道问学”分不开的。这种“道问学”的治学方法,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讲求实理实学,反对虚理虚学。

朱熹曾把自己的哲学与佛老相区别。他说:

释言空,儒言实;释言无,儒言有;释言虚,吾儒实。佛教讲“空”、“无”、“虚”,儒家讲“实”、“有”。儒、释的实与虚之辩,就是“实其理”与“虚其理”,“虚其理”便无物、无理、一切皆空,只见得个“空虚寂天”,导致终日吃饭,却说不曾咬着一粒米;整天穿衣,却道不曾挂着一条丝这样一种荒谬的境地。而“实其理”,便有物、有理,万理俱实。凡是眼睛能看到的事物,如一草、一木、一昆虫之中,都有理。所以,一书不读,便缺了一书道理;一事不穷,便缺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便缺了一物道理。这样,朱熹便把自己哲学的最高范畴——理,称为“实理”,又把自己的学说称为实学,(www.daowen.com)

朱熹所谓的实学,是指实理之学。他说:“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复合为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实理实学便成为他研究自然科学的指导思想。正是这种求实的精神,使他在自然科学领域中获得了丰硕的成果。

第二,讲求实际调查观测,反对因袭臆想。

朱熹注重实地调查,见高山石中生有螺蚌壳,认为高山石中生有蛎壳之类,是由于低洼之地变成高山,而蛎又喜欢生在泥沙之中,故便留在石中。这是柔化为刚,天地变迁形成的。由此,他作出海陆变迁,沧海变桑田的结论。同时,他也重视观测。他认为历法只能说个大概规模,若要说详细,必须仰观俯察。这就需要有观测天象的机械器具。但是,南宋初没有观测仪器,绍兴十三年(1143),太史局才开始制造浑仪。但是,朱熹苦于足痛,不能经常去观测,于是,为了观测研究的需要,他在家中安了一个浑仪。《宋史》记载:“朱熹家有浑仪,颇考水运制度,卒不可得。”可见朱熹强烈的观测欲望和求实精神。正是由于朱熹重视实地、实际的观察,使他能够纠正前人的错误,而不简单因袭旧的说法或凭主观臆想,从而作出较符合实际的结论,而很多同时代的以及后来的哲学家都没有做到这一点。

第三,讲求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反对神秘主义

朱熹非常重视对自然社会规律的探讨,从宇宙的结构和演变,天文的气候气象,天体的运行,都有一定的规律,否则就要混乱无序。特别对于自然界怪异现象的解释,他都从事物本身或阴阳二气的运动变化来解释,决不采取儒家传统的“天人感应”目的论,即使对鬼神,也把它解释为“气”的屈与伸运动,而不苟同于谶纬迷信。基于他对宇宙学、天文学、气象学的研究观测和计算,认为自然界的怪异现象,都是天象的自然变化。如日食不是狗咬日,不是灾异;下雨非龙所为;雷电不是神物所为等。

朱熹不是离开事物本身去寻找事物的规律,而是从事物运动变化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中去求得。如他认为:

目前事事物物,皆有至理。如一草一木,一禽一兽皆有理。草木春生秋杀,好生恶死,仲夏新阳木,仲冬斩阴木,皆是顺阴阳底道理(即自然的道理)。这种自然的道理,便是指自然界事物必然的、相对稳定的联系,即规律,这里没有神秘主义。

朱熹对科学成果、科学知识,采取兼容并蓄、广为吸收的开放态度。他从实理实学出发,对实际情况进行认真的调查观测;他对《黄帝内经》《灵宪》以及历代《天文志》作了广泛的研究,并根据事实,指出其中的对错;他在教学中,不仅教授经学、哲学、文学、史学佛学、道学等知识,而且还讲授宇宙学、天文学、地理学、气象学、动物学、植物学、医药学等自然科学知识。

朱熹丰富的自然科学思想,以及他对自然科学提出的精辟见解,不能不说是两宋时代科学知识精华的结晶,是科学研究成果的升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