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朱熹气候与气象:阴阳气升降造成的昏然与清明

朱熹气候与气象:阴阳气升降造成的昏然与清明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气候与气象是气在宇宙间运动变化所呈现的各种不同的形态或形状。从气候来看,朱熹认为:天地之间,阴阳之气升降上下,当分为六层。春夏季节气候昏然,秋冬季节气候清明。其原因在于天运转的缓慢与紧急,使阴阳二气呈现上升、下降的运动造成的。做饭是因为加热到100℃,水蒸气出来,遇冷而有汗珠。如雹虹,朱熹认为雹是阴阳二气交争时,阴气胜,阳气衰的结果。虹是雨气(阴气)被日(阳气),照射而成。

朱熹气候与气象:阴阳气升降造成的昏然与清明

气候与气象是气在宇宙间运动变化所呈现的各种不同的形态或形状。从气候来看,朱熹认为:

天地之间,阴阳之气升降上下,当分为六层。十一月冬至自下面第一层生起,直到第六层上,极至天,是为四月。阳气既已生足,便消,下面阴气便生。这样,阴阳之气升降、循环不已,往来于六层之中。朱熹这段话的意思,可用下图表示:阴气生5月——4月6月—3月7月——2月8月——1月9月—12月10月—11月阳气生朱熹把“气”(阴阳之气)分为六层,似喻《周易》的六爻而言。六爻构成了阴、阳二气的往来运动。这样,气候自是不同。

地域季节不同,气候也有差异。朱熹解释这个问题说:

人言北方土地干燥,恐暑月亦蒸湿。何以言之?《月令》云:“是月也。土闰溽暑,天气下降,地气上腾。”春夏间天转稍慢,故气候缓散昏昏然,而南方为尤甚。至秋冬,则天转益急,故气候清明,宇宙澄旷。所以说天高气清,以其转急而气紧也。北方干燥,南方潮湿。春夏季节气候昏然,秋冬季节气候清明。其原因在于天运转的缓慢与紧急,使阴阳二气呈现上升、下降的运动造成的。

为什么有的地方到四、五月,雪还不化。朱熹以为,这是因为“阳气不甚厚”,故雪不能化。阳气充足,便能化雪,阴盛阳衰,气候温度低,所以到四、五月,雪才能融化。

多风的原因,朱熹以自己在福建漳州和泉州的体验,一般都是早上则风生,到中午最盛,午后风力渐微,至晚更无一点风色。由此可知:

盖风随阳气生,日方升则阳气生,至午则阳气盛,午后则阳气微,故风亦随而盛衰。这种解释虽不科学,但也有一定道理。

多阴的原因,朱熹讲:如西北边多阴,非特山高障蔽之故,自是阳气到彼处衰谢。盖日到彼方午,则彼已甚晚,不久则落,故西边不甚见日。古语云:“蜀之日,越之雪”。言见日少也。

这是说,西北寒冷的原因是由于阳气衰微,阴气隆盛所至。

不过,朱熹将四川作为西北,是以南宋的地理位置而言的,并非真正中国的西北。

关于气象,朱熹还用“气”(阴阳二气)的概念,解释了雷电、云雨、霜雪、雹虹的成因,并批判了前人神秘主义的错误。

如雷电,朱熹说,雷犹如爆竹,爆开有响声,其所以这样,是由于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的结果。他在解释张载《正蒙·参两篇》中“阴气凝聚,阳在内者不得出,则奋击而为雷霆”时发挥说:阴气凝聚,阳在内者不得出,故爆开而为雷。阴气凝聚,逼迫阳气;阳气淤积到极限,而不能出,于是爆开,突破阴气而发出雷声

至于闪电,似乎是雷声前之现象。朱熹解释其成因为:闪电是阴阳二气相摩轧而积之极,然后迸裂开来,而出现电光,并非什么神物之所为,实在是气聚而成。如云雨,在雷雨之前,往往乌云滚滚,平常晴朗之日,也有白云朵朵。(www.daowen.com)

朱熹在解释张载《正蒙·参两篇》“阴为阳得,则飘扬为云而升”时说:

阴气正升,忽遇阳气,则助之飞腾而上为云也。云在本质上说是阴气,只是由于它凝聚的密度有紧有松,运行的速度有迟有速,所以云变莫测。雨与雷相聚,阴阳之气,闭结紧密,忽然进散出,称为“雷雨”。

而朱熹在解释《周易·小畜》时说:

凡雨者,皆是阴气盛,凝结得密,方湿润下降为雨。如做饭,盖得密了,气郁不通,四周便有湿汗。做饭是因为加热到100℃,水蒸气出来,遇冷而有汗珠。以此说明阴气凝结而成雨,有一定的科学性。也有阳气被阴气压坠而下为雨的情况。朱熹说:如阳气正升,忽遇阴气,则阴阳相持而下为雨。所以,阳气轻,阴气重,故阳气被阴气所压而为雨降下。也有一种情况是阴阳二气相持相对,又转化为阴压阳而成雨。这里,朱熹用阴阳二气的运动、变化来解释云雨的成因,驳斥了“龙行雨之说”的神秘主义。

如霜雪,朱熹认为霜是露结成的。但是,霜与露不同。《语类》中有这样的记载:

问:“伊川云:‘露是金之气’。”曰:“露自是有清肃底气象。古语云:露结为霜。今观之诚然。伊川云不然,不知何故。盖露与霜之气不同;露能滋物,霜能杀物也。”这里,朱熹不同意程颐的说法,而取传统的说法,并通过观测验证霜是露结成的。他也不同意程颐以露是星月之气的说法。他讲:如果露真是星月之气,那么,高山顶上应有露。不然,高山顶上虽晴亦无露。所以,露只是自下蒸上。这说明露只是地上阴阳之气蒸发上升而形成的。至于高山无露的原因。朱熹解释道:

上面气渐清,风渐紧,虽微有雾气,但都吹散了,所以不结露。这表明是由于风紧吹散了露霜的原因。

雪不是露霜结成,是雨结成的。雨遇冷而凝结成雪。雪是风吹不散的,相反,风与雪相联系而成为风雪。同时,朱熹又用阴气解释雪花六瓣的形成原因:

六者阴数,太阴玄精石亦六,盖天地自然之数。《周易·系辞传》以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六是偶数,为阴;阴为柔,为水,所以水数六,雪花便六也。六是天地自然之数,雪花六出合于自然,而非有一个主宰者的安排。再者,《周易》筮仪,六、七、八、九为四营,六为老阴,即太阴,为可变之数,均符合天地自然之意。朱熹用《周易》数理来解释雪花六瓣的形成原因,显然是牵强附会。其实,雪花是在气温超出零下2、3度,便自然形成六角形。因为它是水的结晶体分子排列规则的结果。

如雹虹,朱熹认为雹是阴阳二气交争时,阴气胜,阳气衰的结果。由于阴胜而凝聚为雹,所以下雹时必阴寒。虹是雨气(阴气)被日(阳气),照射而成。虹不能止雨,它往往出现在雨过天晴时,是雨气已薄,日光散射雨气的结果。

蝃蝀,虹也。日与雨交,倏然成质,似有血气之类,乃阴阳之气不当交而交者。盖天地之谣气也,在东者莫虹也。虹随日所映,故朝西而莫东也,把虹说成血气之类,显然牵强。但朱熹竭力用阴阳二气加以解释,还是具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