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朱熹:宇宙演化的详细过程及科学性

朱熹:宇宙演化的详细过程及科学性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周易·系辞传》又提出“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宇宙生成、演化理论。认为宇宙演化的程序是:太易→太初→太始→太素→浑沦→天地。而朱熹关于宇宙演化的理论,吸收了以上诸思想,并加以改造,发挥。朱熹以物质性的阴阳五行来阐释宇宙演化的详细过程,这一思想不无科学性。

朱熹:宇宙演化的详细过程及科学性

如果说宇宙结构是探讨宇宙构造的模型、式样的话,那么,宇宙演化论则是探讨宇宙怎样产生、形成和发展的。

在先秦,老子曾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万物生成论。其意是作为宇宙本源的“道”,生出“一”(元气),“一”又生“二”(阴、阳二气),“二”生“三”(天、地、人三才),“三”则生出万物。这是道家的宇宙生成论。《周易·系辞传》又提出“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宇宙生成、演化理论。其意为“太极”是宇宙本源,它一分为二生出“阴”、“阳”两仪,两仪又生出“太阴”、“太阳”、“少阴”、“少阳”四象,四象再生出“乾”(天)、“坤”(地)、“震”(雷)、“巽”(风)、“坎”(水)、“离”(火)、“艮”(山)、“兑”(泽)八卦。这是道家的宇宙生成说。

两汉时,《淮南子》把老子和《系辞》思想结合起来,构筑了宇宙生成模式。即:

道在虚霩之中生宇宙。宇宙又生元气。其中清阳者属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清妙之合较易,重浊之凝较难,故先天成而地后定。天地之精生成阴阳,阴阳之精生出四时,四时之精又散为万物。这表明:宇宙的演化经历了虚霩→宇宙→元气→天地→阴阳→四时→万物这样几个阶段。其中元气是天地未形向天地形成过渡的中介,是一个关键环节。

《易纬·乾凿度》较之《淮南子》有更详细的论述:

有形的东西来自无形,乾坤是怎样产生的呢?……太易,未有气。太初,始生气。太始,形之始。太素,质之始。

气、形、质具而未离,叫做混沦。其中清轻者上而为天,浊重者下而为地。

列子·天端篇》有一段话与此相同。认为宇宙演化的程序是:太易→太初→太始→太素→浑沦→天地。

《易纬·乾凿度》和《列子·天端篇》关于宇宙演化的阶段与《淮南子》相似,但较《淮南子》宇宙演化的阶段性,每一阶段内涵的特殊性都显得清晰、明确。

在《孝经·钓命诀》中,又把《乾凿度》的“浑沦”改为“太极”。它说:

天地未分之前,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有太极,是为五运。形象未分时叫做太易,元气刚生时叫做太初,气形端倪时叫做太始,形质变动时叫做太素,形和质具备时叫做太极。五气的运动、变化,叫做五运。这表明,从形象未分到元气的始萌,气形之端和形质已具,是一个气形逐渐形成的演化过程,较之《乾凿度》又清晰了一些。

其实,太初、太始、太素等范畴都出于道家,《淮南子》《列子》亦宗道家。北宋时,周敦颐写《太极图》,也授自道士陈抟。《太极图》描绘宇宙生成的阶段为:无极→太极→阴阳→五行→男女→万物,构成了宇宙演化的进程。

朱熹关于宇宙演化的理论,吸收了以上诸思想,并加以改造,发挥。他说:(www.daowen.com)

天地初期,只是阴阳之气。这一个气运行,磨来磨去磨得急了,便拶许多渣滓;里面无处出,便结成个地在中央。气之清者便为天,为日月,为星辰,只在外,常周环运转。地便只在中央不动,不是在下。

造化之运如磨,上面常转而不止。万物之生似磨中撒出,有粗有细,自是不齐。这种天体演化理论,虽然受汉代以来轻清者为天,重浊者为地的影响,但也不无创见。具体表现为,朱熹认为由于阴阳二气不断地旋转运动,而产生摩擦、碰撞,便凝结成地球在中央。在地球周围形成了天、日月、星辰,并处于不停顿地运动过程中。又由于不停顿地摩擦,碰撞,摔出的渣滓有粗细不同,形成的万物也有粗糙、大小之别。这里,他猜测到了离心力的物理现象。

朱熹创见性具体表现的另一点是,他认为天体的起始,是一团混沌未分的阴阳之气,由于阴阳之气澈烈、急速旋转运动的结果,才产生了天地、日月、星辰等万物。而最初摔出的气团是软的,后来才变硬。

初间极软,后来方凝得硬。山河大地初生时,须尚软在。地球、日月、星辰由软变硬的猜测,虽来自直观观察,但蕴含着一个可贵的思想,那就是阴阳二气在不断地、急剧地摩擦、运转之中,产生了高热能,使得一切物体都熔化,而又重新组合,组合的结果是天地、日月、星辰、万物的产生。这里,朱熹对于由摩擦、运转而产生热能的思想,确有超越前人之处。

以上是朱熹对于宇宙演化的总体构想,至于天体、地球的具体演化过程,他又有详细的论述:

天地始初混沌未分时,想只有水火二者。水之滓脚便成地,今登高而望,群山皆为波浪之状,便是水泛如此。只不知因什么时凝了。……水之极浊便成地,火之极清便成风霆、雷电、日星之属。

阴阳是气,五行是质。有这质,所以作得物事出来。那么,“五行”与“阴阳”是什么关系呢?朱熹认为是相统一的:

五行一阴阳也。所以,“阴阳”二气相磨而形成宇宙的过程,也就是“五行”构成天地的过程。

同时,朱熹又指出“五行”是“阴阳”变合的结果,正是这种变合,才使“水”、“火”能生天、生地、生日月。据《周子全书》云:

有阴阳则一变一合而五行具,然五行者,质具于地,而气行于天者也。以质而语其生之序,则曰水火术金土,而水木阳也,火金阴也;以其而语其生之序,则曰木火土金水,而木火阳也,金水阴也。这段话的意思表明:水既属阳又属阴,火既属阴又属阳。所以,朱熹假设天地混沌未分之时,只有水与火二者。水浊成地,火清成日星、雷电等。这也就是周敦颐《太极图》中第二个圆圈一“取坎(水)填离(火)”图。这个图又是从道教的《水火匡廓图》或称《坎离匡廓图》而来。

正是由于“阴阳”、“五行”的统一、变合,才产生了天体、地球、万物。朱熹以物质性的阴阳五行来阐释宇宙演化的详细过程,这一思想不无科学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