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元代朱熹的贡献:中国古代宇宙结构论及争论

元代朱熹的贡献:中国古代宇宙结构论及争论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晋书·天文志》记载,汉代以来,中国关于宇宙结构的理论,共有三家六说,即:盖天说、宣夜说、浑天说,另外还有虞喜的安天说、虞耸的穹天说、姚信的昕天说。这几种宇宙结构论以及它们之间的争论,一直延续下来。张载的这种宇宙结构理论,是浑天说和宣夜说的结合。可见,朱熹将整个宇宙设想为动态结构,而非静态结构。就此而言,朱熹对中国古代宇宙结构理论是有贡献的。

元代朱熹的贡献:中国古代宇宙结构论及争论

据《晋书·天文志》记载,汉代以来,中国关于宇宙结构的理论,共有三家六说,即:盖天说、宣夜说、浑天说,另外还有虞喜的安天说、虞耸的穹天说、姚信的昕天说。

其中,盖天说认为天是体,是一个旋转的圆盖子。即天像一个圆盖子,但其形状、位置说法而各异。有以天圆像车盖,地方像棋盘。如《周髀算经》的说法:

环矩以为圆,合矩以为方。方属地,圆属天,天圆地方。

另一种说法认为:天像盖笠,地法覆盘。这是说,天是圆形的盖子,像个圆顶的斗笠,地像个翻过来的圆盘子。

第三种说法,则认为:

天之居若倚盖。这是说,天像一个斜倚着的盖子。

以上盖天说的三种说法,区别在于:前两说认为天地是平行的,而第三说则认为天倾斜倚于地。三者的分歧说明盖天说并未统一,亦不严密。对此,王充曾经指出,天盖如依倚于地,便不能旋转,只有树起来,才有可能旋转。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宣夜说是建立在元气学说的基础上的宇宙结构理论。就理论本身来说,它打破了有形质的固体“天球”理论,而代之以气体理论。对此,《晋书·天文志》这样记载:

天了无质,……日月众星,自然浮生虚空之中,其行其止皆须气焉。是以七曜或逝或往,或顺或逆,伏见无常,进退不同,由乎无所根系,故各异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宇宙中充满了“气”,日月星辰依气而飘浮运动。它们各有自己的运行规律,而不受天壳的限制,否定了有一个缀附星辰的“天球”。但由于宣夜说没有探讨太阳和月亮运行的规律,没有研究地球和日、月、太空的关系,从观测天文、修订历法这个意义上说,没有一个可作参照系的坐标,而没有浑天说影响深远。

浑天说认为天是一个浑圆的壳,像鸡蛋,如《浑天仪》所说:浑浑苍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蛋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天表裹有水,天包地如蛋壳裹蛋黄。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这种宇宙结构就如同《天文志》所言:

若天果如浑者,则天之出入行于水中,为的然矣。故黄帝书曰:“天在地外,水在天外,水浮天而载地者也。”天从地东面的水里出来,经上空转到西边,又进入水中,然后再从地底下穿水而出,又从东边出来。

浑天说有其合理的成分。从理论体系上说,它认为地浮在水上,好比鸡蛋中的蛋黄,浮在中央,被水所载。这样,地便有动的可能性。浑天说蕴含着地动思想。盖天说认为地无限犬,不可动。宣夜说则未言及地。不论是盖天说还是浑天说,都是人们直观的观察,是以人的感官所能感觉到的现象为依据的,因此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如浑天说虽然具有“地动”的合理性,但对天球如何从地下通过,没有作出合理的解释,引起王充等人的反对。宣夜说虽与盖天说、浑天说不同,但也未能脱离直观性。

这几种宇宙结构论以及它们之间的争论,一直延续下来。宋代张载根据当时自然科学的发展和宣夜说的启发,回答了王充所提出“天何得能在水中行?”的问题。他认为地球不是浮在水面而是浮在气中。

地在气中,虽顺天左旋,其所系辰象随之。地有升降,日有修短。地虽凝聚不散之物,然二气升降其间,相从而不已也。张载这些话的意思是说,地在气中悬浮,并不停地运动着。当地顺天左转时,其他星辰亦随之向左旋转运动。张载的这种宇宙结构理论,是浑天说和宣夜说的结合。

在张载这种宇宙结构理论基础上,朱熹提出了他的宇宙结构学说。即:但天之形,圆如弹丸,朝夜运转。其南北两端,后高前下,乃其枢轴不动之处。黄帝问干岐伯曰:“地有恁乎?”岐伯曰:“大气举之。”亦谓此也。

朱熹的意思是:天圆如弹丸,与浑天说的天如鸡子相似,而非拱形的盖子。地不是如浑天说所言浮在水中,而是如宣夜说相似,在气之中。然而,中国古代的气,是以气体为模型来进行思维的。它与古希腊罗马以固体为模型来思维大异其趣。固体有不可入性,而气体有可入性;固体可以作为另一物质的浮载体而使其不下坠,气体在古人看来是不能作为另一物质的载体的。既然如此,气如何举地而不使之下坠呢?这个问题在朱熹之前一直没有得到完满解决。朱熹首次将“气”想象为不断运动的物体,处于气中的地也在不停地运动。运动便产生出一种托举地的能量,足以使地不下坠。朱熹是这样阐述他这一观点的:(www.daowen.com)

地则气之渣滓,聚成形质者,但以其束于劲凤旋转之中,故得以儿然浮空,甚久而不坠耳。这就是讲,地是由气凝聚成的形质,它被束缚于如疾风旋转般的气中。这样,地被运动着的气托举起来。可见,朱熹将整个宇宙设想为动态结构,而非静态结构。这是朱熹超越前人的地方。

朱熹这种宇宙结构理论,也是对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的改造、继承。

对于盖天说,朱熹首先指出这种学说的内在矛盾:如将盖天说作一模型,则像个雨伞,不知如何与地附着?然后,朱熹吸取宣夜说“气”的思想,对盖天说进行了改造。他这样说:

盖天只是气,非独是高。只今人在地上,便只见如此高。要之,他连那地下亦是天。天只管转来旋去,天大了,故旋得许多渣滓在中间。事闻无一个物事恁地大,故地恁地大,地只是气之渣滓,故厚而深。朱熹认为天是气,地也由气构成,天与地是同质同构。这种同质同构,促使天、地在运动中互相依托,互相渗透,而不致分离或下坠。并且天包地,其气很紧密,唯有中间部分比较宽松,所以有许多人和物(包括动物植物)的存在。这就是被朱熹改造了的盖天说。

对于浑天说和宣夜说,朱熹基本上采取了它们的观点,并加以改造,结合。他这样描述:

天包乎地,地特天中之一物耳。天包乎地,天之气又行乎地之中。

天以气而依地之形,地以形而附天之气。……天以气而运乎外,故地推在中间,然不动。使天之运有一患停,则地须陷下。在这里,朱熹关于“天包地,地是天中一物”思想,是依据“浑天说”浑天如鸡子,地如鸡子黄的模式来说的;而他的“天蹦气托地”思想,则是对“宣夜说”中“气”的吸取。朱熹认为,天地中间是空的,日月星辰运行往来,地在天中,四边是空的,但却靠着天,所谓靠着天,实质上是指气而言,天以运动之气,使地不下坠。这样,朱熹便以他的宇宙结构理论,解决了天如何与地附着,地浮在气中为什么不会坠下的问题。就此而言,朱熹对中国古代宇宙结构理论是有贡献的。这种宇宙结构的假想,虽然没有严格的科学实验所证明,但他依据宇宙之间充塞着气(宅气)来设想,并把它描述为动态结构,有它一定的合理性。

朱熹又根据屈原“九天”之说,作了与前人不同的解释。屈原在《天问》中提出:“九天之际,安放安属”之问,后人有各种不同的回答。

如《吕氏春秋·有始览》《淮南子·天文训》以为,中央曰钧天,东方曰苍天,东北曰变天,北方曰玄天,西北曰幽天,西方曰颗天,西南曰炎天,东南曰阳天。

东汉王逸作《楚辞章句》,唐颜师书作《汉书·郊祀志》注,虽九天名称与《吕氏春秋》《淮南子》有异,其共同之处是按八卦方位加中央为九天。

唯朱熹以九天为“圆则九重”,而非方加中央。他说:

其曰九重,则自地之外,气之旋转,盖远盖大,益清益刚,究阳之数,而至于九,则极清极刚,而无复有涯矣。朱熹的意思是说,“九天”并非九个天,也不是九方之天,而是天有九个层次,即“九圜”。

朱熹之所以这样解释“九天”,是因为他依据《易》的像数学,即阳之象为“一”,最大数为“九”;阴之象为“-”,最大数为“六”。以天为阳、地为阴,而阳数至于九,九为老阳之数,故天有九重。

天,在朱熹看来,并非像鸡子一样的实体。从这个意义上说,“天无体”。这是从气与物质固体相比较而言的,但并不是没有“体”。他把天假设为由清轻的“气”构成的,“二十八宿便是天体”,还是承认有体的存在,不过此体是气体,“气”无形、无声、无臭,故他称为无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