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唱歌曲在声乐表演训练中是最常见的声乐形式,其艺术创作要求和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仔细推敲歌词
朗诵是推敲歌词内容的好方法。朗读法是指在还未进行歌唱之前,先了解作品的音域、旋律结构、歌曲的风格、思想内容等,再将歌曲中的词提高声调朗读几遍。朗诵时可以小声地、不断地感受其中的内容,深刻地理解歌词所包含的含义,并注意理解歌词所表达的情感。同时,歌唱者要在不断朗诵中进行正音,把每个字的声母、韵母读准、读对,把每个音节进行分解,如把字头、字腹、字尾读到位,想好语言中语气的抑扬顿挫。在深刻感受歌词内容情感的同时,还要运用歌唱语言中的一系列咬字吐词技巧进行处理,如哪些字要宽咬,哪些字应前咬,哪些字应紧咬缓发,哪些字应快速咬等。通过朗诵寻找准确的歌词语气、语调、重音、轻声、内心独白、停顿等语言的表现手段。此外,歌唱者还可参考歌曲的节奏速度来朗诵。
(二)把握歌曲的音准、节奏
在独唱歌曲的演唱中,经常会出现较难的节奏、临时变化音、转调、节奏延长、速度变换等。有些歌曲的节奏性看起来简单,和歌词结合在一起,却不容易唱顺,注意了咬字却丢掉了节奏,抓住了节奏便影响了咬字。尤其在一些歌词翻译的作品中,复杂的节奏性常常应通过对作品局部的训练才能逐步把握。又如,复杂的音程变化,由于临时变化音域,平时较少遇见的增四度、减五度、六度、七度等,是演唱者要进行单个音程训练才可能获得音准的。在歌曲中,临时转调又包括“明转”“暗转”,因此,必须经过理性的分析或通过键盘、乐器等来帮助获得。
(三)理解歌曲的情感
一首艺术歌曲是一段浓缩的精神生活记录,作曲家和诗人根据自己对外在世界和内在世界的审美观照,有感而发地通过作品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从二度创作的表演艺术角度看,可以说,一部作品是情感作用的产物,是非写不可、不吐不快的情感审美结晶。
声乐表演者是代表作者来讲述作品、描述内容景象的。学生可根据作品设定的意境,投入作品,“身临其境”,以“我”的身份讲一个故事,这样训练的目的是唤起表演者对歌词内在内容的体验,使与其相关的内涵更生动地出现,更有利于整体把握声乐作品的基调和丰富作品的内容,积累演唱经验。
对歌曲的音乐部分单独列出进行小声哼唱,小声哼唱是唱歌曲的音乐部分,这样有利于集中注意力体验作品情感。在反复的哼唱中,理解、接受和证实音乐中的真正含义,变为“我”的情绪。同时,在小声哼唱中,可以品味旋律韵味,设计演唱技巧,把握演唱细节及注意事项,从而准确熟练地驾驭与演绎作品。
(四)抓住内心视像
内心视像是指演员表演时能够于自己的内心视觉和想象中形象地“看”到自己表现的一切。心理学认为,可以通过刺激或自己诱导暗示来获得内心视像。内心视像的训练是声乐表演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对演员内心生活的组织有重要的依托作用。演唱者在演唱时,伴随着语言、表情、姿态和手势,内心视像不断涌现,在它的支持下,演唱者的演唱变得更加生动。例如,电影《海霞》的插曲《渔家姑娘在海边》,演唱者内心视像中就可能闪现出这样一幅幅画面:远景,茫茫的大海,海鸥时而扑打着海水;中景,一片金色的沙滩;近景,沙滩一旁一棵榕树撑开它庞大的躯干,褐色纤细的榕须被风吹拂着,树下一个惠安女在勤劳地织着渔网;她年轻漂亮,脸上的小酒窝绽开了花,此时掩不住她内心的愉悦,她的手正轻巧地穿梭着。镜头切换,远景,高山耸立,突兀的悬崖异常冷峻;近录,海风卷着大海,波浪翻滚,惠安女此时已换一身短打装束,手持刀枪练得正起劲,她时而跃起,时而翻腾,英姿飒爽……
综上所述,表演者如果牢牢抓住内心视像,让它统摄语言,带动表述,就能强化语言的表现力。再如,你要讲一个恐怖的故事,你的内心视像马上就映出带有恐怖气氛的环境:夜半三点,四周一片漆黑,老宅院散发着霉……只要有了这些录像,你所表达出的语言必然脱不出内心视像的这种氛围,从而带出一连串生动的语言表述。
(五)确定歌曲基调与意境(www.daowen.com)
基调是基本的色调。一首歌曲所表达的主要情绪色彩就是基调。例如,舒伯特的《小夜曲》是描述“静夜里人的思绪”,即为蓝调的色彩。而同样描绘“静夜里人的思绪”的《黄河怨》就是与之大为不同的黑、暗、黄色的基调。因此,我们感受作品时应准确地判断基调,基调对了,才有可能获得更高层次的意境。
意境的追求是声乐表演艺术创造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意境是作品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是诸多艺术追求想要达到的一种层次。意境能使人通过想象和联想,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例如,声乐表演者在演唱《宝贝》时,就应该设想自己仿佛看到一位游击队员的妻子,在极为艰苦的环境中播着破旧的摇篮,哄着孩子睡觉,一面又想着她的爱人在前方打击敌人,眼神里充满无限希望。在歌曲中,音乐所表现的内容是一种相对写意的情境,人们甚至把纯音乐称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艺术。歌词的加入,使原先相对写意的情境变得相对写实起来,因为作为诗歌、歌词的诗情画意,在其深处仍有博大的宇宙,也有着深刻丰富的内涵,但这也只能是相对的。表演者在追求和进入情境的同时,也实现了在音乐中找到自我,并把自己融于音乐、融于情境,全身心地在自己身上发现音乐,用自己的歌声来展示意境。
(六)恰当的处理前奏、间奏、高潮和尾声
在演唱实践中,作品的前奏、间奏、高潮和尾声极易被忽视,演唱者认为那是伴奏者和乐队的事,其实不然。
1.前奏
演唱者在音乐出现前就应酝酿和作品相关的情绪,抓住情绪的触发点,挖掘产生冲动的戏剧性诱因,通过前奏让情绪更加饱满并准确地导入第一句歌声,这样的演唱就获得了“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的效果。
2.间奏
间奏是衬托作品情绪的重要表现手段。演唱者在间奏时也应积极酝酿和积累情绪,保持情绪的连贯性。
3.高潮
歌曲中表达情感最强烈的地方,一般是歌曲中主旋律最高的音,是指有一定长度(当然有时也较短)。演唱者在一段时间的演唱积蓄了全部的情感宣泄在高潮部分,这也是全曲最为精彩、动人心魄之处。因而,演唱者要注意分析作品的高潮,把握其内涵,把音乐的情绪推向高峰。
4.尾声
歌曲中正确的尾声处理也常被演唱者忽视。例如,意大利歌曲《我亲爱的》的结束句,三小节的尾声恰到好处地传递了声乐作品中“如没有你,心中忧郁”的情感色彩,极易表现演唱者要求情人相信自己对他的爱且渴望得到爱情的心情。而如果这首歌曲结束在“忧郁”的“郁”字二拍上,则歌曲的情绪没有好的效果。由此可见,作品尾声伴奏绝不是虚设和可要可不要的部分,它是整个作品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声乐表演者要学会充分利用作品中所给予的尾声音乐,善始善终地将表演时的情绪延续到音乐的结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