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是指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心理学中的唯物论者认为,人的心理来源于感觉,感觉是一切知识的来源。感觉分为两大类,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肤觉,内部感觉包括运动觉(人们进行各种运动时产生的运动感觉)、平衡觉(反映头部的位置和身体的平衡状态的感觉)、机体觉(反映机体的内部情况的感觉,如饥、渴、内脏疼痛感)。歌唱的感觉是极为重要的,歌唱的每个技术环节,特别是对于抽象性的技能,都需要从感觉中去体验、认识、把握和控制。正如世界著名歌唱家库琪所说:“歌唱成功完全是以自己的感觉为基础的,要靠自己的感觉去摸索。”
(一)歌唱活动中的外部感觉
1.听觉
歌唱活动中的外部感觉主要是指听觉,听觉需要捕获的主要信息有音高感觉、音强感觉、音色感觉、节奏感觉、和谐感觉。这些感觉可以说是一个人音乐审美感知的基础,是学习音乐和欣赏音乐的基础。歌唱者的音乐感觉能力的不断提高,除了取决于先天的素质之外,更多地来源于一个不断实践和体验的过程。敏锐的听觉不但为歌唱者提供了一个心理调控的有利条件,而且为初学者有效地学习声乐和接受歌唱训练提供了基础性的条件[6]。
(1)音高的感觉
音高即声音的高低,声音的高低是物体振动频率大小的属性。在听觉上总的感觉规律是:振动频率增加或减少,可以分别产生不同的音程,当振动频率大小每增加或减少一半,音程就升高或降低一个八度。从生理的机制上来解释,可以说,音的高低感觉是耳蜗基底膜的功能之一。基底膜的蜗底对高频产生共振,蜗顶对低频产生共振。当某种频率的声音刺激基底膜时,与这一频率相对应的一组蜗顶的或蜗底的毛细胞就会产生运动,然后向大脑皮层发出代表频谱成分的神经脉冲,经过大脑听觉中枢的信息处理就可以辨别出音高。
听觉器官对声音高度的感觉是先天形成的生理机能。听力正常的人,对音高的敏感度可能会因人而异,有的人无须经过训练就会产生这种高低感觉;大部分人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可以准确地唱出十二平均律八度内各种音程的跳动;对音高概念特别敏感的人,经过专业的训练甚至能听出钢琴上的任何一个音。
(2)音强的感觉
音强是指声音的强弱,声音的强弱是物体振动时振幅大小的属性。音的强弱感觉是耳蜗的又一基本功能之一。基底膜蜗底细窄,越向蜗顶则越宽。当声波刺激耳蜗时,基底膜上并不是一个毛细胞发生共振,而是一组毛细胞同时振动。随着声音的强度不同,基底膜上相应部分的振幅不同,诱发出的脉冲电流强度也不同。大脑皮层根据电流的强度而产生声音的强弱感觉。
根据歌唱情感表现的不同,要通过听觉对声音强弱的感知,再对演唱中的声音强弱变化进行恰当的处理和表现,才能正确表达歌曲的内涵与情感。
(3)音色的感觉
据统计,一个人一生可听到并分辨出一亿个不同的音色(按80岁计算),而且可以记住其中100万个不同音色的特征。音色的感觉带有非常复杂的心理成分。
形成对音色的主观评价各异的主要原因有个人的情绪状态、性格差异、审美趣味和艺术修养。歌曲中不同的情绪状态会需要不同的音色,如忧愁和悲伤情绪的歌曲需要稍暗些的音色,而喜悦与欢乐的歌曲就需要明亮的音色;性格活泼的歌手喜欢热情奔放的音色,性格内向的歌手喜欢含蓄深情的音色。此外,每个人还会因为审美标准的不同而选择追求不同的音色。总之,在声乐表演过程中,歌唱者总是需要根据以上不同的因素选择适合表现作品的音色。
(4)节奏感
任何音乐都是一种由一定节奏组织的、通过时间而展开的艺术。听觉上对音乐的节奏感的把握是一种基本的音乐才能,不仅有生理的基础,还有心理的感情作用在内。在声乐表演过程中,首先,对旋律的准确再现需要对节奏的准确把握;其次,节奏感还在于语句中的断句与换气的节奏,准确选择换气点,不能只了解歌词的语义。
2.字的感觉
读字的感觉主要是指唇、齿、舌、喉的感觉,正确的读字应该有气息流动的感觉,喉咙内应该感觉自由轻松。
在读字时,唇、齿、舌、喉及声带都是置于心理思维控制之下,读字的复杂的生理运动过程是靠心理支配和调解而实现的。因此,在读字时,首先,心理上对字音、音型和音高要有一个正确设想,把读一个字当成是一种正确心理反应。其次,在字与字的过渡时,歌者需要在心理上既保持着前一个字母音的感觉,同时在心理上对下个字进行造型。
读字的整体感觉还应该捕捉口语感觉,注重一句歌词的逻辑重音和语调的抑扬顿挫,通过字、词、句的含义去支配字音。具体来说,要用情绪和情感的感觉支配字音的高低起伏、抑扬顿挫的变化。
(二)歌唱活动中的内部感觉(www.daowen.com)
1.内听觉
人的外听觉主要接收外界声音的信息,能辨别声音的音高、音量、音色等。但对演唱者来说,运用自己的内听觉去监听自己发出的声音并调整歌唱器官的发声动作,是非常必要的过程。我们应注意到,歌唱者与听众在听觉上存在着主、客观的矛盾。特别是在高声区,歌唱者感觉在头腔的共鸣空间中只有一个很小的共鸣点在振动,而听众听到的是很响、很大的明亮的头声。歌唱者在学唱的过程中要尽快懂得并适应这种主、客观听觉的矛盾,从而掌握主动调节控制共鸣音响的技巧。
2.内视觉
在歌唱训练中,歌唱者应该培养出一种特殊的内视觉功能,它能够间接地帮助歌手去控制和调整有关歌唱发声的机能。从声乐的艺术表现上来说,明亮闪光的音色,是光明灿烂、生机勃勃的象征;浓重灰暗的音色,适于表现深沉的情绪和悲痛凄凉的意境。从演唱的技巧来说,一种美好的音色,应是明亮与灰暗两种音色的混合。这种暗中有亮、亮中有暗、亮暗结合适度的音色,赋予歌声以朝气蓬勃、圆润柔美的特色,这样的声音才具有欣赏性和审美价值。因此,一个好的歌唱演员,应该具有根据歌曲意境随意变化音色并以此调整发声状态的能力。
3.共鸣感觉
要想使歌声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歌唱者就必须去细心体察和寻找到一种良好的歌声共鸣感觉,这种共鸣感觉能够将歌唱者的整个身心高度调动起来,从而使声音升华到更加高妙的境界。这种共鸣感觉包括胸腔共鸣点感觉、喉腔共鸣点感觉、口腔共鸣点感觉、咽腔共鸣点感觉、鼻腔共鸣点感觉、头腔共鸣点感觉等。
4.呼吸感觉
歌唱时的呼吸感觉直接影响着歌唱的音质、音色和音量。在吸气时,要有口腔、鼻腔开放的感觉,要有气流畅通无阻的感觉,要有胸腔与肺部开阔的感觉,要有小腹与腰肌膨胀的感觉。在用气时,要始终保持均匀和舒畅状态,呼吸器官有一种自然扩张的感觉。
5.喉头挡气发声感觉
喉头挡气使声带振动发声是歌唱中的一种核心感觉,包括鼻咽部兴奋张开与喉头向下挡气形成对抗,使声带拉紧发声的感觉,喉头内紧外松的用力感觉,当音高变化时喉头力量与气息力度间的协调感觉等。
6.吐字感觉
我们在发声基础之上还要加上正确的咬字吐字等语言表达感,这也是中国民族声乐的韵味所在。在进行科学发音时,我们既要保持民族语言的清晰感和准确性,又不能失掉艺术歌唱的夸张性和修饰性。在字音被拖长或分解的情况下,仍要保持咬字的整体感觉,不至于使字含混不清。字音要唱得圆滑、平稳,唇、齿、舌及声带都要达到高度协调。在字与字的过渡上,还要有一个字和母音在心理上的提前造型。
除以上几方面外,歌唱者整体的情绪感觉也是很重要的。它可以把前面多种感觉要素都融进整体的情感体验中,使歌唱者内心真正处于积极的、愉快的和创造性的状态中,从而通过各发声器官间的协作活动发出真正美妙的艺术之音。
(三)充分运用歌唱中的通感
内外音乐感觉在歌唱中的心理调控作用是明显和重要的,但是仅有这些还不够。要发挥最大的内心调节功能,正确地进行信息调控,还必须开发其他的感觉信息资源,在其他感觉能力的辅助下,使音乐感觉能力发挥出更大的作用。这种扩大音乐感觉能力的方法就是联觉或通感。
人的心灵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它的各个子系统是不可分离并相互作用的。比如,听觉与视觉的联动,就产生了歌声的明亮、暗淡、绚丽、有光泽、浓厚等色彩现象;听觉与味觉的联动,就产生了歌声中音色的甜美、清脆等味觉现象;听觉与触觉的联动,就产生了歌声中的柔和、轻浮、沉重、圆滑、僵硬等质感现象;听觉与动觉联动,就产生了歌声中的流畅、反射、穿透力、气息对抗、支持点和方位感等。凡此种种,都充分说明了音乐感觉并不是孤立的,歌唱者要善于利用其他的感觉能力为音乐服务。在很多情况下,尤其是在声乐教学过程中,仅仅就声音谈声音往往很难谈清楚,这时最简便的方法就是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想象力,充分利用通感的作用,采用大量形象生动的比喻来进行信息交换和感觉移置,将抽象的音乐信息形象化、具体化,从而不但能深入浅出,使课堂内容通俗易懂,而且能活跃课堂气氛,更好地调动歌唱者的内心情绪和兴奋感,使教学的效果大大提高。
(四)巧妙运用歌唱中的错觉
合理利用歌唱发声训练中的错觉,也是歌唱者自我提高或教学中有效施教的常用方法。我们以歌唱技巧中的打开喉咙为例。在训练中,尤其是美声唱法的训练中,打开喉咙是基本要求之一,它包括喉结的较低位置和声门的适度闭合感两个要素。打开喉咙也是困扰许多声乐学习者的难题之一。常见一些初学者为了使喉结向下,往往用舌根的力量把喉结向下压,这么做适得其反,喉咙更紧,喉结更难以安放在正确的位置上。有一种简单省事的好办法,那就是“吸着唱”或用“打哈欠”的感觉唱。这是因为任何人在吸气或打哈欠时,喉结都不会向上跑,利用这一错觉,就能够较轻松地获得喉结的低位挡气感觉。有了喉结向下的感觉,还需找到声门的适度闭合感。否则,打开的喉咙状态就难以稳定气息控制。我们不妨这样设想:感觉声带的位置不在喉咙里,而在胸部的支点上,这个胸部的发声支点就是发声的音源。起音时,感觉声带薄薄地振动,气息轻轻地碰响声门,声由气托,气推声行,而不要用很大的力量去闭合,这样就能得到一种高位置的泛音色彩,同时甩掉了声带周围的力量,感觉演唱很轻松,发出的声音也较透明、悠扬。声带在胸部的支点感觉完全是一种错觉,但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最后,我们还要特别强调在感觉基础上的知觉的重要意义。因为所有的感觉和反应都是以人为主体而积极展开的,根本不存在与具体的个性、人格无关的感觉与反应。所以,歌唱者总是以自己的个性倾向、知识背景和经验体会去具体地选择和感觉不同的音乐信息和音乐情景。比如,某人爱好某种类型的音乐,对这种音乐的知觉就良好而深入,而对另外一些音乐则感觉不佳,等等。这就是主体知觉能动性的具体体现。因此,为了提高歌唱者对内外信息的感知能力,声乐教师应针对每位学生的不同个性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和调动歌唱者的主观能动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