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个体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技巧导读

个体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技巧导读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般认为,心理诊断是以心理学的方法和工具为主,对个体或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偏移或障碍进行描述、分类、鉴别与评估的过程。在对存在心理问题的人进行干预时,心理诊断也被当作心理问题评估,指的是干预者通过访谈、测验、观察、个案、问卷等方法来收集当事人的信息,并运用分析、推论、假设等手段对其心理问题的基本性质加以判定的过程。

(一)确定心理咨询对象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区分:

心理异常的实质,就是异常心理的原因、机理和心理结构问题。心理异常是大脑的结构或机能失调或者人对客观现实反映的紊乱和歪曲,既反映了个人自我概念和某些能力的异常,也反映为社会人际关系和个人生活上的适应障碍。其表现可以是严重的,也可以是轻微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精神病、变态行为、情绪障碍这样的词来对此加以描述和区分。

常用的区分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的标准

自我评价标准

如果自己认为有心理问题,这个人的心理当然不会完全正常,但一般不可能存在大问题。心理基本上正常的人,完全可以察觉到自己心理活动和自己以前的差别、自己的心理表现和别人的差别等。这种自我评价在精神科叫自知力。

心理测验标准

心理测验通过有代表性的取样、成立常模样本、检测信度、检测效度和方法的标准化,才能形成测评量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专家的主观看法,但是,心理测验也存在误差,尚并不能代替医生的诊断。

病因病理学分类标准

这种标准最客观,是将心理问题当作躯体疾病一样看待的医学标准。如果一个人身上表现的某种心理现象或行为可以找到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依据,则认为此人有精神疾病。其心理表现则被视为疾病的症状,其产生原因则归结为脑功能失调。

外部评价标准

人的心理活动总是表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果大家都认为某个人有问题,一般就是正确的。即使旁边人没有看出来,专业人员也可以通过各种表现判断当事人是不是有问题。

社会适应性标准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维持着生理和心理的平衡状态,人能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因此,正常人的行为符合社会的准则,能根据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亦即其行为符合社会常模,是适应性行为。如果由于器质的或功能的缺陷使得个体能力受损,不能按照社会认可的方式行事,致使其行为后果对本人或社会是不适应的时候,则认为此人有心理异常。

国内外常用的评定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方法

常识性的区分——四个方法

1.离奇怪异的言谈、思想和行为。

2.过度的情绪体验和表现(如一个人终日低头少语、行动缓慢、与人交谈十分吃力、对生活悲观失望、失去兴趣、觉得一切都是灰色的等)。

3.自身社会功能不完整(如一个人怕与他人的眼光相对,不敢见人)。

4.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

非标准化的区分——五种角度

李心天将非标准化的区分,归纳为以下几种:

1.统计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某种心理现象偏离了统计常模。

2.文化人类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对文化习俗的偏离。

3.社会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对社会准则的破坏。

4.精神医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古怪无效的观念或行为。

5.认知心理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个体主观上的不适之感。

标准化的区分——四类判别标准

1.医学标准。

2.统计学标准。

3.内省经验标准(一是指求助者人的内省经验,自己觉得焦虑、抑郁或说不出明显原的不舒适感,自己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二是观察者的内省经验)。4.社会适应标准。

心理学的区分原则——病与非病

评定病与非病的三原则:

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2.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

3.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心理咨询的工作对象是心理不健康的各类状态,而不是各类异常心理状态。但现实中心理不健康和神经症的某些症状难以精确鉴别。这种情况一来造成咨询心理学对精神病学的依附,二来给咨询心理学的临床分类诊断和确定工作目标带来麻烦。因此,我们有必要从理论角度来确定心理健康咨询的对象,以及对心理健康咨询的对象进行分类。

(二)心理诊断

1.心理诊断的定义

“心理诊断”一词最早出现在M.罗夏的《心理诊断》一书中。当时他提出这一概念,专门用于精神病学的。但是这一概念很快便超出了医学范围,在临床心理学中,成人和儿童的智力测量、人格倾向的测定、能力和各类偏常行为的测定工作也被涵盖在这一概念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们由于社会的激变而发生的种种心理障碍,这时也把鉴定和区别各种情绪的手段称为心理诊断。

心理诊断的定义很多,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心理诊断的实质。一般认为,心理诊断是以心理学的方法和工具为主,对个体或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偏移或障碍进行描述、分类、鉴别与评估的过程。在对存在心理问题的人进行干预时,心理诊断也被当作心理问题评估,指的是干预者通过访谈、测验、观察、个案、问卷等方法来收集当事人的信息,并运用分析、推论、假设等手段对其心理问题的基本性质加以判定的过程。一般而言,充分地收集信息并有效地加以分类,进而确定影响求助者心理健康的若干重要变量,是评估问题的主要目的。所以,评估问题既影响着心理干预目标的最终确立,也影响着干预策略的选择与实施。

◎案例一

××,女,19岁,高中毕业,待业,个人爱好文学艺术。无精神病家族史,身体健康,无任何躯体不适。就诊目的:想克服报复心理。第一次接待时的主诉:我在初中时,对任何事都好强,有时事情做不成功也不服输,爱和别人辩论,特别爱为自己辩护。有一次,一位女同学骂我是阿Q,我很生气,并想:“我非找机会教训她一次不可。”升入高中以后,那位同学进了另一所中学,再也见不到她了,但心里的报复情绪未消。于是便找到她打了她两记耳光,当时觉得出了气。可是在打她时有几个男学生在场,那几个男学生打抱不平又把我打了一顿,以后,更增强了我的报复情绪,但又找不到好机会,很苦恼。

◎案例二

陈××,男,21岁,高中二年级学生,无特殊爱好。无精神病家族史,身体健康,无任何躯体不适。同学陪伴就诊。就诊目的:解除对他人的成见。陪同人员报告:陈××刚进学校时学习成绩还不错,高一结束时学习成绩在班里是前几名,高二开始时也没发现他有什么不好,后来总是躲着大家,再往后就和别人争吵,说班里其他同学在教室咳嗽或吐痰是针对他的,是故意污辱他,为此不到班上上课,高二下半学期四门功课不及格,后来休学、留级。回来后不但没有什么改变,反而更厉害了。

咨询师问求助者:你的朋友说的情况是真的吗?

求助者:是,班里同学都恨我,嘲笑我,我受不了。

咨询师:别人咳嗽也可能不是针对你的,是他们患感冒或有呼吸道疾病。你自己有时也要咳嗽,你是针对别人吗?

求助者:我咳嗽根本不是针对别人,而他们就是故意的。

咨询师:你不认为你的想法是你自己多疑吗?

求助者:(沉默)。

对前一例求助者,应进行心理测验,以便对她的心理障碍进行分析,帮助她克服心理障碍。对第二例,应当立刻建议去精神病院进行诊断治疗,因为该例已超出临床心理诊断的范围,必须使用临床精神病学的诊断标准才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

从上述两个案例及其处理方式来看,心理学在对象、任务和方法上与临床精神病学是极不相同的。为此,心理评估、诊断作为临床心理学的一种手段,它只适合于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充其量也只适合于心理疾病边缘状态的诊断,对于精神病学只有辅助作用。

2.心理诊断的方法

(1)观察法

观察法是有计划地用自己的感官或借助科学的观察仪器与装置,对所要研究的对象进行系统的观察和考察,以取得研究所需资料的方法。

①观察法分为:自然观察法和控制观察法两种类型。

②观察内容包括:外表、行为、语言特点、思维内容、认知功能、情绪、灵感与判断等。

③观察法的实施包括:观察步骤和注意事项。

(2)测量法

心理诊断的测量法是依据一定的法则,用数量化手段对心理现象或行为加以确定和测定的方法。

①心理测量的分类:

根据功用划分为:智力测验、人格测验、神经心理学测验等。

根据测验方法划分为:问卷法、作业法、投射法等。

②测验过程包括:实施步骤、测验分数的解释、注意事项。

(3)产品分析法

产品分析法是通过采集求诊者的作品(包括绘画、手稿、雕刻雕塑等),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资料对产品进行分析,从而有效地评估其心理水平和心理状况的分析方法。

产品分析法分为:自然产品分析法和控制产品分析法。

其过程分为:产品分析、分析结果得到求诊者认可及注意事项。

在采用产品分析法时,应该考虑:

①产品分析法的分类;

②产品的分析;

③产品分析结果要得到就诊者的认可;

④注意事项。

(4)摄入谈话法

摄入谈话法是通过以问题为中心的会谈,从而获得求诊者的背景资料、求诊目的和对求诊的期望的谈话方法。

提问的具体方法有:

①确定谈话的目标、内容和范围;

②确定提问的形式;

③倾听来访者的叙述;

④控制谈话的方向;

⑤谈话内容的归类;

⑥规范结束谈话及注意事项。

(5)综合分析法

综合分析法是综合求诊者各个方面的信息对其进行诊断的方法。

(三)个体心理辅导过程

1.建立咨询关系

(1)心理咨询中如何建立良好的帮助关系

心理咨询包括建立关系、确定目标、制定方案、实施咨询和评估效果等基本内容。咨询师采取何种理论技术将视具体情况而定。

心理咨询是需要心理帮助的人与能够给予这种帮助的人之间结成一种独特的人际关系。在心理咨询中建立良好帮助关系是有效咨询的前提,这能给当事人一种安全感、温暖感,也能取得对方的信任,减少其防御心理。如果咨询者能够成功地建立起一种充满信任、理解、真诚、关爱、尊重、宽容、接纳等成分的关系气氛,就一定会取得良好的辅导效果。而这种融洽、和谐的帮助关系的建立,主要依赖于咨询员。

(2)咨询态度

①接纳、理解和尊重具有治疗作用,它能诱发受辅导者的一些积极反应。

中学生前来咨询,多数有一种畏惧心理,有一种对不被理解的担心和害怕被责备的忧虑。作为心理咨询员应抱着一种接纳和尊重的态度,让来访者感到老师的可亲,消除其心理隔阂。

首先是接纳,其重点是积极关注或无条件关注。它是咨询员对来访者的一种态度,是对这个人的整体性接纳。咨询员工作中常用微笑、点头、专注来表示对来访者的欢迎、热情和关注,能缩短心理咨询员与来访者的距离,让学生克服畏惧的心理。

其次是理解,重点是要消除成见。作为心理咨询员,本身要对学生持有一视同仁的态度,不能主观地认为哪个学生是坏学生,哪个学生是问题青年。有了这样先入为主的观念,咨询员就很难做到关注学生、理解学生。

再者是尊重。尊重是无条件的,是整体的接纳,不但包括他的长处,连短处也都一起包括在内。先尊重他人,就能得到他人的尊重,有这样的前提就能消除来访者的心理隔阂。对前来咨询的学生的“无条件的尊重”对建立良好的帮助关系非常重要。

②真诚与同感确保良好帮助关系。

咨询者必须对受辅者保持平等态度,这种态度是建立辅导关系的基础。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客观上往往不是一种平等的关系。这里所谈的辅导关系中的平等,并不是指客观上的,而是主观上的。辅导老师不以长者,居上者身份、居上者身份自居,承认在辅导过程中双方有同样的权利。学生有权决定自己选择的自由。教师感到他并不比当事人更了解自己,他愿意倾听当事人的声音,愿意理解他们,愿意承认自己的失误,在心底里承认自己并不比受辅者优越。具有这些态度,就是平等。在辅导学生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培养这种平等待人的态度,以自己的平等待人去诱导学生的平等意识、使师生之间心理的距离拉近,进而实现平等无间的交流。

③良好的建议和指导使咨询关系延伸和升华。

咨询过程中的建议和指导是不可缺少的。在咨询过程中和来访者进行深入的沟通和情感的交流后,来访学生自由表达情感和倾诉苦闷的目的很多时候是想得到老师的具体帮助。因此,给来访者提出合理的建议或指导是心理咨询不可缺少的环节。

建议是咨询者提供一些参考信息,以协助来访者进行认识或做出决策

指导是咨询者直接告诉来访者去做某事、如何做,并鼓励他去做。

建议和指导是一种极具影响力的会谈技巧,在咨询的各个阶段都可以使用。

提供建议、指导应该注意的五点

1.建议要明确、具体,便于来访者理解和执行。提出建议应以良好的咨询关系为基础。

2.措辞应该委婉。生硬的措辞会显得缺乏尊重,常会使人产生抵触心理。

3.建议不宜过多。过多、过于主动地提出建议,即使是一片好心,也可能会使当事人产生反感,难以接受。

4.建议不应强加给来访者。建议应从来访者的利益出发来考虑,并要尽可能地说明所提建议的依据,以便对方接受。如果对方一时难以接受,咨询者应仔细寻找原因,提出另外的建议,切不可一味坚持自己的意见。

5.建议在回答学生咨询时要保持和蔼的态度,多保持微笑,不能过于严肃。

心理咨询工作是一项风险性较大的工作,没有融洽的关系,就没法保证咨询活动顺利进行,没有适当的建议和指导,心理咨询在中小学生中也会失去应有的作用。所以,作为咨询者不但要加强理论的学习,更应用心去对待这项工作,才能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关系,给来访者提供帮助。

2.制定个体心理咨询方案

(1)制定咨询方案

①咨询目标;

②双方各自的特定责任、权利与义务;

③咨询的次数与时间安排:每周1~2次;每次50分钟左右;

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

⑤咨询的效果及评价手段;

⑥咨询的费用;

⑦其他问题及有关说明。(www.daowen.com)

(2)咨访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①来访者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责任:

A.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

B.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C.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

权利:

A.有权利了解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格;

B.有权利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

C.有权利选择或更换合适的咨询师;

D.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E.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义务:

A.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

B.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C.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咨询师。

②咨询师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责任:

A.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

B.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

C.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

权利:

A.有权利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

B.有权利选择合适的求助者;

C.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义务:

A.向求助者介绍自己的受训背景,出示营业执照和执业资格等相关证件;

B.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

C.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D.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求助者。

3.个体心理咨询方案的实施

(1)参与性技术

①倾听

A.倾听是心理咨询的第一步,是建立良好咨询关系的基本要求。倾听时咨询师要认真、有兴趣、设身处地地倾听,并适当地表示理解,不要带偏见和框框,不要做价值评判。对求助者讲的任何内容不表现出惊讶、厌恶、奇怪、激动或气愤等神态,而是予以无条件的尊重和接纳。可以通过言语和非言语的方式做出反应。

倾听不仅要用耳朵,更要用心。不但要听懂求助者通过言语、表情、动作所表达出来的东西,还要听出求助者在交谈中所省略的和没有表达出来的内容或隐含的意思,甚至是求助者自己都不知道的潜意识

正确的倾听要求咨询师以机警和共情的态度深入到求助者的感受中去,细心地注意求助者的言行,注意对方如何表达问题,如何谈论自己及他人的关系,以及如何对所遇问题做出反应。

B.开放式询问与封闭式询问

开放式询问通常使用“什么”“为什么”“能不能”“愿不愿意”“如何”等词来发问,让求助者就有关问题、思想、情感给予详细说明。

一般,带“什么”的询问往往能获得一些事实、资料。

带“如何”的询问往往牵涉到某一件事的过程、次序或情绪性的事物;“为什么”的询问则可引出一些对原因的探讨;用“能不能”“愿不愿意”起始询问,以促进求助者做自我剖析。

C.鼓励和重复技术

鼓励即直接地重复来访者的话,功能在于鼓励促进会谈继续,另一个功能是通过求助者所述内容的某一点、某一方面做选择性关注,从而引导求助者的会谈朝着某一方向进一步深入。一般,求助者长篇大论地描述其困惑的最后一个主题,往往有可能是最重要的,可对此做出鼓励。

D.内容反应

内容反应也称释义或说明,是指咨询师把求助者的主要言谈、思想加以整理,再反馈给求助者。

咨询师选择求助者的实质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最好是引用求助者言谈中最有代表性的、敏感的、重要的词语。释义使得求助者有机会再次剖析自己的困扰,重新组合那些零散的事件和关系,深化会谈的内容。

此外,咨询师以简明的方式反馈求助者的思想,有助于求助者更清晰地做出决定。

E.情感反应

情感反应与释义的区别:

释义:着重于来访者言谈内容的反馈。

情感反应:着重于来访者情绪的反应。

一般地,释义和情感反应是同时的。情感反应的最有效方式是针对来访者现在,而不是过去。

F.具体化

具体化指咨询师协助来访者清楚、准确地表达他们的观点、所用的概念、所体验到的情感以及所经历的事件。澄清来访者模糊不清的观念及问题,把握真实情况。

G.参与性概述

参与性概述指咨询师把求助者的言语和非言语行为,包括情感综合整理后,以提纲的方式再对求助者表达出来。

参与性概述可用于一次面谈结束前/一阶段完成时/一般情况下/随时需要的时间。

H.非语言行为的理解与把握

非语言行为能提供许多言语不能直接提供的信息,甚至是求助者想要回避、隐藏、做假的内容,借助于求助者的非言语行为,咨询师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求助者的心理活动,也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对求助者的支持和理解。

②影响性技术

A.面质:又称质疑、对质、对峙、对抗、正视现实等。

使用面质技术注意事项

1.要有事实根据。

2.避免个人发泄。

3.避免无情攻击。

4.要以良好的咨询关系为基础。

5.可用尝试性面质。

面质要和支持结合起来,艾根说,没有支持的面质会发生灾害,而没有面质的支持则是贫血。

B.解释

解释即运用某一种理论来描述求助者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原因、实质等。解释使求助者从一个新的、更全面的角度来重新面对困扰、周围环境及自己,并借助于新的观念和思想来加深了解自身的行为、思想和情感,产生领悟,提高认识,促进变化。

解释被认为是面谈技巧中最复杂的一种。

解释与释义的区别:释义是从求助者的参考框架来说明求助者表达的实质性内容,而解释是在咨询师的参考框架上,运用自己的理论和人生经验来为求助者提供一种认识自身问题以及认识自己和周围关系的新思维、新理论、新方法。

解释与内容表达的区别:解释侧重于对某一问题做理论上的分析。内容表达指咨询师提供信息、建议、反馈等。

解释注意事项

1.进行解释时首先应了解情况,把握准确,否则解释势必出现偏差。

2.有些咨询师凭感觉、凭经验知道求助者的问题所在,但难以从理论的高度给予系统的分析解释,他们的解释或过于表面化,或叙述不清,或缺乏说服力。这就需要咨询师提高理论修养,否则会影响咨询效果。

3.解释应该因人而异。

4.咨询师不能把解释强加给求助者:一方面不能在求助者还没有心理准备的时候就匆忙地解释,往往会使求助者不知所措,难以接受。另一方面,不能把求助者不同意或有怀疑的解释加在他的身上,这是我们常说的需要“匹配”。

最有效的解释是与求助者的思想基础、理论取向有某种程度的吻合。

C.指导

指导即咨询师直接指示求助者做某件事、说某些话,或以某种方式行动。指导是影响力最明显的技巧。

D.情感表达

情感表达即咨询师告知自己的情绪情感活动状况。咨询师这种开放的情绪分担方式为求助者做示范,易于促进求助者的自我表达。

情感表达与情感反应的区别:

情感表达:是咨询师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既可针对来访者,又可针对自己。

情感反应:咨询师反映来访者叙述中的情感内容。

E.内容表达

内容表达是咨询师传递信息、提出建议、提出忠告、给予保证、进行褒贬和反馈等。

F.自我开放

自我开放亦称自我暴露、自我表露,指咨询师提出自己的情感、思想、经验与求助者共同分享。它与情感表达和内容表达十分相似,是二者的一种特殊组合。

自我开放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咨询师把自己对求助者的体验感受告诉求助者;二是咨询师暴露与求助者所谈内容有关的个人经验。

此外,自我开放需要建立在一定的咨询关系上,有一定的会谈背景。若突如其来,可能会超出求助者的心理准备,反而效果不好。

总之,自我开放应以有助于促进咨询关系、促进求助者进一步自我开放和深入地了解自己、加强咨询效果为准则。

G.影响性概述

咨询师将自己所叙述的主题、意见等经组织整理后,以简明扼要的形式表达出来,即为影响性概述。

影响性概述与参与性概述不同,前者概述的是咨询师表达的观点,而后者概述的是求助者叙述的内容。因而,前者较后者对来访者的影响更为主动、积极、深刻。

H.非语言行为的运用

言语表达是咨询双方交流信息、沟通情感、建立关系的基本条件之一,也是咨询师帮助求助者的主要工具之一,因而言语行为在咨询中占有主要地位。然而,咨询过程中会出现大量非言语行为,其或伴随言语内容一起出现,对言语内容做补充、修正;或独立出现,代表独立的意义,在咨询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咨询师应重视把自己的非言语行为融入言语表达中去,渗透在咨询过程中。通过非言语行为传达的共情态度比言语还多,影响力还大。

咨询师的非言语行为受到其价值观、品德修养、信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它是理论和技巧之外的东西,但对咨询成败举足轻重。

非言语行为的相关知识拓展

1.非言语行为在咨询中的作用

(1)加强言语;(2)配合言语;(3)实现反馈;(4)传达情感。

2.目光注视

在传递信息的所有部位中,眼睛是最重要的,它可以传递最细微的感情。

3.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与人的情绪紧密相关,一个人内心的喜怒哀乐往往会在人的面部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流露出来。

嘴巴是整个面部表情最丰富的地方,许多表情与面部整体的肌肉活动有关,但嘴巴还有些特殊性。有时,嘴角肌肉的微小活动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内容,如微笑、轻视、思索、下定决心等。

4.身体语言

身体语言包括手势和身体的姿势,借助于手势与身体姿势,人们可以表达惊奇、苦恼、愤怒、焦虑、快乐等各种情绪。

身体的姿势,肌肉系统的紧张与放松,头部、手、脚的动作都可以看作是具有信号意义的一种交流信息。

5.声音特质

求助者可能更相信声音的含义而不是语言,因为语言比声音更容易做假。声音通常包括嗓音的音质、音量、音调和言语速度。人们借助声音的轻重缓急来自觉或不自觉地表达自己错综复杂的思想和感情。

6.空间距离

每个人都拥有一个自己的空间,以保持自己的独立、安全和隐私的需要。如果他人不合时宜地闯入,就可能引起不满、愤怒、反抗。咨访之间亦是如此,双方距离是彼此关系的反映。

7.衣着及步态

衣饰能反映一个人的个性、经济地位、文化修养、审美情趣等,尤其是较能体现出求助者来访时的某种心情。同样,求助者走进咨询室时的步姿、动作、神情,对于咨询师把握求助者亦是有意义的。

一个人的个性、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当时的情绪,往往可以通过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表现出来,咨询师只要善于观察,往往能窥视到求助者内心的活动,这对于咨询将会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