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高中生心理问题辅导策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

高中生心理问题辅导策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非常薄弱,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是我们教师的职责。培养独特的教师个人魅力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催化剂。但父母陪伴的时间逐渐减少,两周后张某由依赖父母转向依赖老师。

1.预防为主,加大高中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力度

健康心理素质教育,对学生的学习、对学生将来的工作和生活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将会使学生受益终生。目前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非常薄弱,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是我们教师的职责。《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积极开展青春期卫生教育,通过各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每一个教师都应了解高中学生的心理,研究其心理特点以及产生心理障碍的规律,灵活地对学生进行健康的心理教育,防患于未然,防微杜渐。

2.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树立自信心

开展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心理辅导课或团体心理辅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及团结协作的能力,培养他们胜不骄、败不馁的良好心理素质。端正态度,矫正对考试的认识误区,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的价值。教师要尽可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使学生获得成功,增强其成功的体验,有了成功的体验,肯定了自己,相信了自己,增强了自信心,从而激励自己不断地去探索,去争取成功。认可学生是促进学生自信心产生的催化剂。经常鼓励表扬学生的进步,作为教师要时刻留意每一位学生的表现,哪怕是一点点微小的进步,都应给予鼓励,唤起学生的自信心。要为他们自我表现和获得成功提供机会,自我表现的机会多了,相对来说,成功体验也就多了,自然而然会产生自信心。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及时加以反馈,肯定成绩,克服失误。增强学生自信心教育,指导高中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正确认识自卑感的利与弊,提高克服自卑感的能力,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励,相信事在人为,善于正确对待自我,并运用适当的方法将自我完善经常化,看到自己的进步和优势,发展自信心。

3.发挥集体力量,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要以小组交流等形式,让学生们进行同伴教育,和周围的同学互相鼓励,既增进了友谊,也缓解心理压力,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同学们因为互相了解、熟悉对方,就不感到拘束、紧张、害怕,很容易谈出自己心里的想法。针对学生出现的情绪上、思想上、语言上和行动上等方面表现出的不正常方面,有目的性地不定期召开心理健康主题班会,每人谈自己的想法,及时有效地解决。

4.搞好个别教育,带动全班

心理问题各自有别,高中学生除了普遍的心理问题外,每个人还有其特殊的心理问题,应注意点面结合,抓住个别,对一些特殊的学生采用个别辅导的方式。教师对每一位学生认真细致地了解,可以建立学生个性发展档案,为他们设计个人问题的解决方案,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只有抓好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才能促进全班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

5.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之间加强交流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前提。只有把师生之间的沟通渠道疏通,才可能及时发现问题,才可能准确地摸清学生的心理症结,才可能对症下药,帮助学生梳理心理疙瘩,使自己的指导调节被学生切实地合作执行。

培养独特的教师个人魅力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催化剂。教师只有具备了令学生折服的个人魅力,才有助于师生的交流,才有助于解决策略和方案的贯彻执行,才有助于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

6.指导学生发现心理问题,教给学生调适方法

教师要指导学生了解高中常见心理问题,科学分析自身存在的心理障碍,让学生了解心理平衡、社会适应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能够以良好的心态投入高中学习中去。这就需要对学生进行一些情绪调控和挫折应付能力辅导,再进行高考复习策略指导,培养其思维品质等。

7.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调适心理的方法

如自我暗示法、脱敏法、焦点转移法、深呼吸法等。对高中学生还要进行人际适应能力辅导,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合作、学会负责,防止心理封闭。

8.建立经常性的学校、家庭、社会联系制度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辅相成,教师、家长和社区经常性的沟通,是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深入分析学生心理、全面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必要条件,也是为学生营造各种良好学习氛围的必要条件,这需要调动多方面的力量协助教育。

◆◆◆案例集锦◆◆◆

◎案例一

张某,男,7岁,某校一(1)班学生。智力正常,家庭经济一般,父亲打散工,母亲卖水果。由于张家三代“单传”,父母中年得子,宠爱非常,唯恐幼儿园照顾不周,没有让张某接受学前教育,一直跟爷爷奶奶在家,也很少与小朋友玩耍。即使偶尔与表兄妹来往,爷爷奶奶也过分呵护。张某上学第一天,由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一起护送,课间又来照顾他上厕所、喝水、吃零食……第二天,上课时,张某突然冲出教室大哭:“我不要上学!我不要上学!”父母只好带他回家。

【案例分析】

这是一例典型的“上学恐惧症”。究其原因,一是“三代单传”,又是父母中年得子,特别宠爱,使张某从小养成了强烈的优越感和依赖性。上学后,失宠感剧增,内心承受不了突然发生的强烈反差;二是没有受过正规的学前教育,没有集体生活经验,面对新环境,如校园、老师、同学,感到无所适从,陌生感骤增;三是由于长期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在家庭的溺爱环境中养成孤僻的性格和退缩不前的心理,人际关系差,缺少同伴,无法主动与人交往。

【辅导方法】

1.老师与家长达成共识,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在学校和家庭同时辅导张某参加各种形式的交往活动,通过活动解除张某的怯生心理,感受与人交往的乐趣。

2.为了使张某适时转移依赖对象,让张某的父母将其喜爱的零食、小玩物交给老师,当他愿意坐在教室上课时,就由老师给予“奖励”。同时暂时允许其父亲或母亲陪伴,以吸引张某进入教室,逐步适应新的环境。但父母陪伴的时间逐渐减少,两周后张某由依赖父母转向依赖老师。

3.老师通过“奖励”,大力鼓励张某与小朋友玩,开始由老师陪他一起玩,等他与小伙伴玩得入迷时老师就告诉他:“老师有别的事,不能陪你了,你自己同小朋友玩,好吗?”然后离去。当他第一次独立与小朋友玩,老师就有意识地与他一起分享集体生活的乐趣,回味交往的喜悦心情,并当着家长的面赞扬他的勇敢交往。当他每次独立与小朋友交往时,老师都适当予以赞扬。

4.发动全班同学主动亲近张某,特别是有意识地指导班干部和比较活泼的同学与张某做游戏,使其感到集体的温暖和上学的乐趣。

【辅导效果】

经过两个月的辅导,张某上学的情绪已经基本稳定,不再出现哭闹,能自己按时来校上学,课间能与小伙伴玩耍,并积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且书写比较工整。家长反映:孩子在家比以前活泼多了,胆子也大了。

◎案例二

丁某,男,10岁,小学三年级学生。成绩较差,不遵守纪律,上课总是搞小动作,注意力不集中。不肯写作业,常因不写作业而旷课。常干扰同学上课,爱拿别人的东西,同学们不喜欢他。他自己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态度,不接受同学的帮助。父母是个体经营者,无暇顾及他的学习,发现问题轻则重骂,重则大打出手。

【案例分析】

首先,丁某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出现学习问题采用逃避的方式,如不完成作业、旷课等,同时又不愿意接受同学的帮助,学习成绩越来越差,从而失去了成功感,丧失了自信心;其次,由于丁某不遵守纪律,爱拿同学的东西,使他失去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再次,丁某的父母是个体经营者,少有时间顾及孩子,出现问题解决的方式简单粗暴,这种方式令丁某反感,产生逆反心理

【辅导方法】

1.个别面谈。与丁某做个别面谈,在谈话中了解到,其实丁某也想完成作业,但是因为上课管不住自己,没有认真听课,不懂就不会写。又碍于自尊,不愿接受同学的帮助。

2.与家长沟通与协调。

(1)通过家访、电话联系、家长到校面谈等多种方式,了解丁某的家庭情况及其在家的表现。

(2)对家长的教育态度表示理解,同时指出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但得不到效果,反而会令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要求家庭多给丁某温暖,共同做好转化工作。

(3)指导家庭对策。如定期检查孩子的作业,指导学习,帮助孩子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多抽时间与孩子交流,对孩子的进步给予及时的鼓励等。

3.与丁某共同制订计划,对他做出一些具体要求。

(1)要求丁某不论是否完成作业,都要坚持到校上课,认真听讲。

(2)给两个星期作为适应期。在这两个星期里,别人一次做完的作业,允许丁某分两次做,但一定要做完。

(3)给一个星期作为过渡期。在这个星期里,要求丁某跟别人一样,每次作业都要一次完成。考虑到丁某基础较差,允许他当天要交的作业最迟不能超过放学前交。

(4)巩固期。要求丁某不仅每次作业能一次性完成,还要和同学们一样,按时交作业,并且准确率要有提高。

4.创造良好的环境。指导丁某与同学交往的技巧,并安排丁某参加集体活动,担任一定的角色,加深与同学间的友谊。

5.给予鼓励,重建自信心。

(1)当丁某能坚持来校上课,对他的行为给予肯定,并鼓励他,既然能做到坚持来校上课,相信他在课堂上也能管好自己。

(2)无论是在适应期、过渡期,还是在巩固期,只要他能达到预定的目标,都给予表扬,以肯定他的能力。

(3)当丁某在课堂上能较认真地听课时,适当提问一些浅显的问题让他回答,并给予鼓励,让他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辅导效果】

通过辅导,丁某不再旷课了,作业也能按时完成了,和同学的关系也有了改善,在他的努力和同学们的帮助下,期末考试成绩有了明显提高。

◎案例三

王某,男,9岁半,小学三年级学生。父亲是个体,母亲为某副食商店售货员。王某的智力水平属于中上等,二年级时学习成绩在班里属于中等偏上,但进入三年级后,学习成绩明显下降。王某的性格比较外向,嘴很甜,人乖巧,有人缘,虽不是班里的少先队干部,但在朋友圈中说话有人听。王某一家原住在闹市区,后因住房拆迁,搬到城郊新建的开发小区。小区内有一个农贸市场,王某的父亲在农贸市场主要经营时鲜蔬菜。遵父母之命,王某近半年来下午放学后也常帮助爸爸卖菜。如果儿子表现好,生意做得也称心,父亲就给儿子奖赏。久而久之,王某对帮助爸爸摆摊卖菜产生了兴趣,而对学习失去兴趣。王某的母亲对孩子也十分放纵,她很少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为图家中清静,经常催着孩子出去找同学玩,晚上10点钟以前不让孩子进家门。鉴于以上原因,王某的厌学情绪日益增长,学习成绩明显下降。他甚至对同学说:“学习什么,真没劲,还不如跟我爸爸跑跑腿,要吃有吃,要钱给钱,那多够味!”

【案例分析】

王某的厌学症无疑是家庭不良因素影响的结果。父亲攻于经商,拉上孩子还不时有所奖赏,予以“积极强化”;母亲图清闲,晚上10点之前不让孩子进家门;父母都很少把孩子的学习放在心上。处于这样的一种家庭氛围,在孩子看来,学习成绩好坏无所谓,反正爸爸妈妈不计较这个,只要乖乖听话,让父母高兴就行。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生,特别是低、中年级的小学生,其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很大。因此,矫治王某的厌学症,关键要从改变家庭环境入手,帮助王某的家长切实认清教育子女学习的意义和责任。

【辅导方法】

1.学校同家长取得联系,全面介绍和分析了王某近来的学习变化,直接原因在于家长的“模型示范”和放纵自流,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委婉地指出由于家庭的影响而导致孩子产生厌学情绪,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力求引起家长的重视和警惕。

2.教师抓住王某这一典型事例在全班进行教育,但不点名公开批评。以少先队队会的方式,引导同学们围绕“重钱轻学”的问题进行讨论,这不仅对王某是一种教育,而且对激发全班同学的学习动机也有积极意义。

3.适当组织几名学习好的同学或班干部定期到王某家中帮助他补习功课。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给王某以具体的帮助和监督,另一方面也是对家长的暗中提醒和促进。在采取这种措施之前,事先征得家长的同意。如果王某的家长不同意这样做,则不勉强。

4.教师更好地改进教学方法,增加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生动性,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调动王某的学习热情、克服厌学情绪,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辅导效果】

经一段时间的辅导,王某的学习态度较以往认真,逐渐能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学习成绩有所提高。家长也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父亲不再要求孩子放学后帮自己卖菜,母亲也时常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

◎案例四

李某,男,11岁,某小学四(2)班学生,成绩很好,上等智商,性格内向,中等身材。在课堂一直不敢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一回答问题就脸红,胆战心跳,担心回答错误。李某从小就胆小,独来独往,人际关系欠佳,集体活动很少参加,放学回家后,钻进房间看电视、看书,再也不出门。

【案例分析】

李某的父亲在外做生意,母亲在家务农,也没有时间多管,从小和母亲住在乡下生活,直到三年级转学到城里就读。父母一天忙到晚,李某整天只能一人独自在家,缺乏父母的关心。父母没有更多的时间带他到公共场所,也不去参加集体活动,形成了孤僻、胆怯的性格特征,造成人际关系不佳。

【辅导方法】

1.鼓励多与人交谈:做到有话就说,有事就谈。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多与老师交谈,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教师协助制订出改变胆怯的心理计划。

2.引导交友:教师介绍班上性格外向、活跃、学习成绩很好的同学与他交朋友,让他们互相交谈,共同商讨解决胆怯的办法。

3.写观察日记:让李某每天写一篇日记,把每天的所见所闻写下来,并且读给同学或家长听,让家长在日记后面签上家长意见,增强他的胆量。

4.参与课外活动:让他在课外活动中担任一个角色。如当协助主持人,或者当主持人等,来参与组织开展活动。

5.引导阅读:让李某阅读课外书籍,每读一篇文章写下读后感,写完后,每天自己对着墙壁大声读两次。

6.创造课堂发言的机会:上课时教师引导他回答问题,多给他说话的机会,只要他稍微有一点进步,及时给予他肯定、表扬,增加他的信心。

7.与家长联系:经常家访,与他父母交谈,及时把李某的情况反映给家长,并提出要求,尽量抽时间带孩子参加社会上各种娱乐活动,让他得到锻炼。(www.daowen.com)

【辅导效果】

通过辅导,李某的胆怯心理逐渐消失,性格方面有很大的改变,经常见他出现在集体活动的人群中,并能独当一面组织活动,而且很成功。在课堂上也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在学习上也进步很快,与每个同学都成了好朋友。

◎案例五

小强,男,11岁,小学四年级学生。平时散漫、冲动、好斗,言行极具攻击性,成绩门门红灯高挂,调皮捣蛋得出奇,在年级组乃至整个学校都出了名的,老师见他就头疼,同学见他就害怕。二年级时,在原来的班级待不下去了,换了一个班级,听说这是本校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他长得并不可爱,身材胖胖的,脸黑黑的,小眼睛,朝天鼻子,翘嘴巴。在教室里他的课桌被安排在东南角的最后一排,与周围同学明显隔了一段距离。下课后,他不跟自己的同伴玩耍,只是自顾自地在楼道里蹿上跳下,一会儿把低年级同学的球抱过来扔,一会儿把女同学正在跳的橡皮筋拉得有十米长,一会儿又站起来跑去故意碰撞对面过来的同学,那同学说了一句,他回头就给人一拳,嘴里还骂骂咧咧。听同学说,他动不动就打人,同学见他都害怕,没人愿意接近他。

【案例分析】

据了解发现,小强由于小时候父母一直宠着他,对他百依百顺,造成了他的任性与蛮横。在学校里他这种任性与蛮横的个性必然要遭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厌恶与反感,再加上同学对他的嘲笑,导致了小强的自卑心理。但是这种自卑心理没有使他消沉退缩,而是以另一种极端的行为来补偿,这就是对老师的无理,对父母的叛逆和对同学的敌对攻击行为。小强的自卑心理使他产生对自我过低的评价,自我形象低劣,认为自己事事不如人。因此他在任何事情上都不求上进,不但喜欢打架骂人,还不遵守课堂纪律,不认真听讲,不按时做作业,成绩落后,门门挂红灯。但他自己无所谓,认为不好就不好,依然是我行我素。

【辅导方法】

1.明确小强的问题。小强自我形象低劣,内心自卑,认为别人都不喜欢他,永远是被集体孤立的那一个。小强行为偏差,言行极具攻击性,冲动好斗,对同学和老师有敌对心理。不爱学习,不求上进,学习成绩落后。小强逆反心理严重,由于同学们的嘲笑,他由自卑、生气变成叛逆、不听话。

2.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取得小强的信任。为了取得小强的信任,以便下一步辅导工作的顺利进行,辅导老师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主动接近小强,给予他关心和照顾。如放学后,坚持每天给他辅导功课,把落下的课补上;在小强被同学冷落的时候,陪他聊天,给他讲故事,与他做游戏;经常去家访,了解小强的家庭情况。经过一段时间,小强对辅导老师的敌对心理没有了,脸上出现了笑容,开始把辅导老师看成倾诉的对象,咨询室为他提供了一个安全的环境和宣泄的机会。

3.制定契约,重塑自我形象。在这一阶段采用制定契约的方式,利用心理支持法,帮助小强战胜自我,重塑自我。辅导老师通过对小强心理的了解,对其合理的方面给予鼓励,对他不合理的想法和观念予以引导,重点是实事求是地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多角度观察,逐渐找出他身上存在的问题。在小强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以后,辅导老师与小强制定契约,让他有了努力的目标。这种目标应该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考虑到小强的实际情况,可适当降低要求,如针对他的作业有始无终、前好后差的实际情况,对他适当减少作业量,降低一些作业要求,暂时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这种正面引导、降低要求、分别评价的方法为小强创造了成功的机会,有效完成了契约,这就避免了要求过高而导致的畏难情绪,提高了成功的可能性。

4.缩短距离,融入集体中。为了缩短空间距离,把那条明显的隔离带撤除了,从空间距离看,他已被集体接纳。接下来就是让小强感到集体的温暖,真正融入班集体中。班内的各种活动都让小强参加。中队实行值日班长制,他也有做值日班长的资格。队会上他不再是编外队员,中队主题活动他也有节目。在参与集体的活动中,小强的蛮横、任性逐步得到了矫正,与同学的关系也有了好转,他逐渐被同学接纳了。小强的自卑和行为失衡是由于被集体孤立、被老师和同学不接纳引起的。让小强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在集体活动中让大家看到小强的闪光点,从而愿意与小强交往。这样不但消融了小强的委屈,而且让他感到了自尊与自信,这是帮助他进步的重要环节。

5.克服不良情绪,合理释放消极情绪。小强的问题与他自卑、自暴自弃等不良的心理品质有关。因此,辅导老师注意帮助小强克服不良心理,合理释放消极情绪。当小强出现攻击行为或其他不良行为时,老师积极因势利导,将他由挫折感产生的急躁和闷闷不乐转移到其他情境中。如让他参加踢球、赛跑等活动来转移注意力,减轻或消除不良情绪;或者采用宣泄的方法把自己的愤怒、委屈统统都告诉辅导老师,辅导老师耐心地听他诉说,并通过友好交谈及时加以劝解,帮助他认识到问题的本质是什么,他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从而消解他心中的不愉快。

6.家庭中的心理健康教育。造成小强行为偏差,家庭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小强由于是独生子,他的任何要求父母都去满足,对他百依百顺,这种溺爱型的教养方式使小强形成了任性、自我为中心、没礼貌、爱撒娇和放肆的性格特征。为了改变小强,辅导老师与他的家长取得联系,赢得他们的配合。

7.正确对待进步过程中的反复。在转变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反复,在这些反复中老师和同学再没有嫌弃他、孤立他,而是给予了适当的关心和帮助。集体的温暖给了小强百分之百的信心,有了这种信心,小强就在这一次又一次的曲折中转变着。他的不良心理和行为偏差逐渐消失了。

【辅导效果】

现在,在教室经常可以看到小强与同伴一起阅读、讨论的情景,在校园里可以看到他与同学追逐嬉笑的身影。

◎案例六

初一新生小明在去年入学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多次和同学动手打架,原因却往往是一两句不投机的话,或同学间无意的碰撞。每次打架之后,老师找他谈话他都表示十分后悔,要彻底改正。可过不了一两天,又会出现一起打架事件。除此之外,他还多次不交作业,不是说自己不会,就是说时间不够没写完,或是忘了带作业本。课间或自习课上,他常常一个人坐着发呆,若有所思;有时还紧握双拳表现出一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痛苦状……

【案例分析】

小明同学种种异常的表现源于对新环境的“适应不良”。入学适应不良是新生中常见的一种适应性障碍,尤其在初一新生中最为普遍。从小学到中学,面对突然变得紧张的生活和学习,相当一部分孩子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一时间没有了精神支柱,甚至失去信心,产生自我怀疑的消极情绪,变得心情抑郁;有的遇事难以自控,便采取种种激烈的方式来发泄。

【辅导方法】

1.教师要求小明多参加集体活动,多结识好朋友。参加集体活动一方面能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让别的同学很快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另一方面可以结交到新的朋友,让朋友经常帮助、提醒自己,长期下来,就会很轻松地适应初中的生活。

2.主动去适应新环境。对新的变化、新的问题要勇敢地面对,自己解决不了的可以向父母或老师求助,让他们告诉你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3.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每天可以不定时地对自己说“我很快乐”“我很幸福”“我又进步了”之类的积极话语,保持愉快的心态,不仅可以减轻对新环境的“适应不良”,并且可给学习生活带来正面的影响。

【辅导效果】

通过辅导,小明逐步适应了新环境,增强了自信心,在学习中有了明显进步,也和同学能够和谐相处,能够积极主动地去解决人际沟通问题。

◎案例七

小娜,小学期间非常阳光自信,成绩优良,备受老师宠爱。上初中后,随着课程的增多、难度的加深,成绩从班上前十名掉到班级三十多名。她急于通过更努力学习来证明,可是依然还是失败,学习越来越糟糕,晚上睡不好觉,导致第二天学习状态很差。不能反思考试失败的原因,发现原来成绩不如自己的同学成绩进步很快,她与同学关系越来越远,几乎没有好朋友。

【案例分析】

通过交谈,了解她上初中后的学习状况、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后,发现她还没有脱离以前的学习模式,即习惯老师的“喂养”,依赖心强,常常打乱仗,长此以往,费力又不见效。而且,每天很少和同学交往,下课一个人坐在座位上学习,体育课也不参加锻炼,每天情绪很低落,很少笑。

从小娜的自述以及了解的情况可以看出,问题首先出现在学习方式上;其次小娜的人际关系也出了问题,很少与同学交流,导致出现情绪困扰的时候只能一个人去面对,久而久之一个人内心深处压抑了很多负面情绪,影响日常学习、生活;再次,小娜的生活方式也不是很好,上课在学习,下课还学习,而且很少参与体育锻炼,这样的学习方式导致了学习效率低下。

【辅导方法】

1.改变学习方法:通过与老师、同学沟通改变学习方式。

2.改变人际关系:多与同学交流,参加集体活动,改善与同学之间的关系。

3.改变生活方式:下课的时候可以出去呼吸新鲜空气,也可以与同学多交流改善人际关系,同时多参加体育锻炼和集体活动,通过运动来释放心理压抑的负性情绪。

4.多微笑:微笑可以给人亲和力,有助于人际关系和情绪的改善。

【辅导效果】

可以和同学们主动交往,积极参加学校的集体活动,也开朗阳光了很多,学习成绩有了进步。

◎案例八

初一学生张华为人特别直,有时候也显得有些桀骜不驯。刚上初一的时候,课堂上的他常常不能控制自己在课堂上说话,有时候跟老师意见不一样就大声喧哗,甚至与老师胡搅蛮缠,有时导致一堂课有一半时间都在争论。按张华的观点来说,是老师们不能接受意见。最后所有的老师都不愿意上这个班的课,因为大家都觉得张华同学实在是个难剃的刺猬头。班主任家访的时候多次对家长提出这个问题,张华的家长也极为苦恼,不知道该怎么处理孩子这样的行为,批评他吧,他说他就是对的,不批评吧,这样下去没有老师愿意教他。

【案例分析】

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是孩子人际关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关系。小学的孩子往往对教师充满了敬畏和敬仰,而到了中学以后,很多孩子都以为自己长大了,他们逐步学会了自己独立思考,独立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再像小学生那样盲目地顺从老师了。还有一些孩子对老师越来越挑剔了,甚至会因为和老师产生一点小误解而怨恨老师,对老师产生抵触情绪。

【辅导方法】

对于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孩子进行开导:首先,要孩子客观、全面地看待老师。老师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由于情绪、能力的原因,也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所以作为学生,要客观、全面地评价教师,不要将老师完美化。其次,家长不要冲动地干涉孩子与老师的关系。孩子与老师之间产生矛盾,开始可能也只是发发牢骚,并没有想真的与老师对抗下去。家长如果轻易地较起真来,在老师和孩子之间分出个谁是谁非,就可能会使孩子觉得找到了联盟,干脆大胆起来,与老师越来越不合作。所以家长向孩子问清楚事情的经过后,让孩子想一想是否自己也有责任,不要让孩子觉得老师只是故意为难自己。再次,要教育孩子尊敬老师,讲究礼貌沟通。家长可以告诉孩子,如果老师真的有什么错误,可以在课后通过匿名纸条等方式传达给老师,不要在上课的时候站起来争辩,这样既不礼貌也耽误了大家的时间。

【辅导效果】

通过家长的引导,张华一个月后行为有很大改观,基本能做到在课下与教师沟通。

◎案例九

小智,男,17岁,某中学高三学生,头脑聪明,学习努力,平时上课敢于回答问题,作业常常是正确无误,课下还经常为其他同学解答疑难问题,在班里也是师生公认的聪明学生。但是,考试成绩一般,甚至平时学习比他差的学生成绩都比他好。到高三以后,他的考试成绩更是一次不如一次。据同学反映,小智在考试前总是很紧张,觉得还有许多知识没有复习到,表现得忐忑不安。在考场上,出现浑身冒汗、头晕心慌、手发抖的情况,甚至开考后的一段时间都无法书写作答。做题时常常左顾右盼,听到旁边的同学翻试卷的声音,都会焦躁不安,无法静下心来思考问题。考试后,他害怕知道考试成绩,寝食难安。后来竟发展到一听说考试就厌烦,甚至每次考试前的一段时间总是情绪过度紧张,出现心慌、出汗、头晕、耳鸣和脸色苍白等症状,去医院检查却一切正常,但一提到回校复习考试,他就又犯病了。

【案例分析】

从以上情况不难看出,小智患了较严重的“考试焦虑症”。

1.自身内部因素:

(1)性格上的弱点。小智性格内向,好胜心极强,对每次考试都看得非常重要,连一次小测验的成绩都相当在意。一旦考试失败,他就感到沮丧、自卑,就会产生强烈的心理压力。

(2)过高的期望。小智是聪明的学生,不仅老师对他另眼相看,就是本人对自己也有高度的期待。他要求自己一定要在考试中高居榜首,不允许自己有任何失误。

(3)知识准备不足和应试技能偏低。尽管小智很努力,但对一些基础知识理解得并不透彻,应用更欠熟练。在考试过程中,常常一遇到难题就心慌意乱,再加上缺少必要的应试技巧,小智在考试中就会出现严重的怯场心理。

2.外部环境因素:

(1)家庭环境的影响。小智的家长望子成龙,希望他考上重点中学,将来能出人头地。因此,虽然家里不富裕,他们还是不惜花几年的积蓄,为他请了几个学科的老师做家教。平时小智每天要学到深夜十一二点,休息日、寒暑假从没休息过一天,这使他感到身心疲惫。

(2)学校因素的影响。在应试教育尚未彻底转变的教育模式下,评定学校教学质量的好坏及学生的升学率,考试分数仍然是最重要的指标,在这样的环境中,小智受到了严重影响。

【辅导方法】

1.认知疗法,引导小智正确认识考试的意义。辅导老师和小智进行了多次坦诚的交谈。通过交谈,小智认识到考试只不过是检测学习情况的一种手段,一次考试结果的好坏并不能完全反映一个学生的知识水平,更不能决定人的命运和前途。只有对考试有充分清醒的认识,才能轻松作答,从容自如地应试,表现出自己的真实水平。帮助他克服性格上的弱点,使之保持适当的期待水平。期待水平过高是小智形成考试焦虑的原因之一。一方面,辅导老师帮助小智认真分析自己的能力和实力,使他对自己的学习水平有清醒的认识,指导他制定符合自己实际状况的奋斗目标;另一方面,由于家长对学生期望过高,给小智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因此,辅导老师对小智的家长进行了方法的指导,让他们不要过分关注考试分数,改善不科学的教育方式,平时要给学生创造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不要使孩子在心理上有过重的负担。

2.进行学法指导,提高其知识的准备程度和应试技能。辅导老师在交谈中发现,小智所学过的知识基本处于分散的状态。因此,首先从成绩较差的外语入手,帮助他做知识的总结和系统化工作,把所学的知识形成知识网络,知识掌握扎实了,就能充满信心地参加考试了,焦虑水平也会相应降低。

3.教会他自我放松。首先进行松弛训练——坐在沙发上,微闭双眼,对自己说:“不要紧张,我应该放松。”反复三四次后,就会稍有镇静。接着进行全身放松——双手放在膝盖上,慢慢地深吸气,然后慢慢地呼气,如此反复多次,自己会感到呼吸心跳正常。接着进行想象训练——想象自己正在进行一次十分重要的考试,进入状态后会感到焦虑,此时用松弛方法放松,这样反复多次训练,小智的考试焦虑症状有所缓解。

4.进行系统脱敏方法治疗。第一阶段,故意在小智面前谈及考试问题,观察他的反应,当他表现出心慌、出汗等症状时,指导他放松做深呼吸,如此反复进行,直至症状基本消失。第二阶段,安排小智一个人在学校考场内进行单独答卷,渐渐再让他与同学同场考试,但是将其安排在偏僻角落,远离其他同学,以避免受到干扰。经过一系列脱敏法治疗,小智已经能够以正常的心态参加考试了。

【辅导效果】

在期中考试时,小智在考场上能自如作答,心态正常,考试焦虑症状已基本消除。考试结果各科均衡发展,取得年级总分第五的好成绩,这对小智来说,已是史无前例了。

◎案例十

小雨和小玲谈起了恋爱,这让老师和家长都很头疼。老师多次劝告他们要以学业为重,但是他们俩还是偷偷在一起,学习时也老是凑在一块。双方家长也极力反对在高一时两人谈恋爱,双方父母都达成共识,严密控制两人,不让他们经常见面,而且在暑假里家长不停地向他们灌输谈恋爱会影响学习的观点。小雨觉得最近小玲对他开始疏远了,开学在即,两个人又要回到学校,终于可以经常见面了。但是小雨很担心,小玲会不会远离自己。

【案例分析】

早恋是指未成年学生把对异性的好感用恋爱的方式来表现的一种心理活动形式。有些学校和家长谈恋色变是没有必要的。在一般人的概念中,早恋的孩子都不是好孩子,不过事实上成绩和“恋爱”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成绩好的学生也有感情需要,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把握好这样的方式和尺度。

【辅导办法】

过分反对早恋,孩子们的逆反心理亦会变得更加强烈。结果不仅不能消除早恋的现象,成长中对交往的需求与性压抑之间的冲突,还会给许多中学生带来负罪感和焦虑感,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较大的消极影响。其实,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学校与家庭若能以此为教育的契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情感变化,为他们的成长创造宽容与和谐的氛围,相信他们对自己是负责任的。这并非反对过问青春期的情感变化,而是强调过问应该讲究方式,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要立足于促进学生心理成熟。因为回避绝对自然的东西,就意味着加强,而且是以最病态的形式加强对它的兴趣。有的学生明知道中学生不能谈恋爱,但无法控制自己;有的学生经教育后很想与对方分开却总忍不住偷偷去想他(她);有的学生在分手后因为感觉空虚、无聊,又会重新开始。所以处理早恋问题不能一蹴而就,而要经过持久地、细心地引导,才能达到教育的效果。但也忌把学生的早恋问题天天挂在嘴边,引起学生的反感。

【辅导效果】

经过与家长、班主任老师沟通,教会他们与两个孩子的正确交流,同时,两位学生在家长与班主任老师的帮助下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放下早恋的想法,重新投入学习生活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