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心理健康的概念:与生理健康的关系

心理健康的概念:与生理健康的关系

时间:2023-11-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般认为,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保持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的三项基本原则一是心理活动与客观环境的同一性原则。(三)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为:“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是没有疾病及虚弱现象。”从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中可以看出,与

心理健康的概念:与生理健康的关系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广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狭义的心理健康,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与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

一般认为,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

保持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的三项基本原则

一是心理活动与客观环境同一性原则。不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与客观环境保持同一。失去同一,即失去平衡,则心理失调,行为异常。

二是心理过程之间的协调一致性原则。一个人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保持自身的完整统一,协调一致,保证准确有效地反映客观现实。如果失去这种协调和统一,必然会出现异常心理。

三是个性特征的相对稳定性原则。一个人在长期的生活经历中形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具有相对稳定性,一般是不易改变的。但是,如果在外部环境没有巨大变化的情况下,一个人的个性出现明显变化,就应考虑其心理活动是否出现异常。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标准是心理健康概念的具体化和操作化,是评价心理健康的一系列准则

1.西方学者对心理健康标准的基本观点

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提出心理健康的标准是:(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2)适应环境,人际交往中能彼此谦让;(3)有幸福感;(4)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

美国心理健康协会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比较全面、复杂,也比较具体、细致,共计26条,它们是:(1)经常感到快慰、舒适;(2)不为恐惧、愤怒、爱、妒忌、罪恶或者忧愁等情绪所捆挷;(3)坦然接受不如意的事;(4)以容忍、开放的心胸,面对自己,面对他人,必要时,还能自我解嘲;(5)不高估或低估自己的能力;(6)能接受自己的缺失;(7)保持高度的自尊心;(8)善于处理所面临的各种情境;(9)能从每日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汲取生活的乐趣;(10)经常感受人际关系的乐趣;(11)经常关怀他人,热爱他人;(12)有永久的、非常良好的友谊;(13)相信别人,由衷地喜欢别人,也渴望别人爱自己、信任自己;(14)尊重别人的思想与意念,尽管这些思想与意念与自己的有些分歧;(15)不强迫他人接受自己的意见,也不随便接受别人的看法;(16)乐于参与各种团体的活动;(17)对左邻右舍,甚至所接触的任何人,都具有高度的责任心;(18)胜任并愉快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需求;(19)能自行处理所有的问题;(20)勇于负责;(21)尽可能谋求与环境的良好相处;(22)乐于接受新经验与新观念;(23)能充分运用自己的天赋;(24)能建立合理的人生目标;(25)能自我思索、自我抉择;(26)能全力投入工作,从而寻求乐趣。

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治疗大师罗杰斯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是:(1)经验的开放性;(2)时刻保持生活充实;(3)对自身机体高度信任;(4)有较强的自由感;(5)有高度的创造性。同时,罗杰斯还提出了一个“未来新人类”的心理健康标准12条:(1)经验开放;(2)拒绝伪善和欺诈;(3)对科学技术持怀疑态度;(4)追求生命的完整;(5)渴求亲密的关系;(6)重视生活的过程;(7)热情帮助别人;(8)有强烈的生态意识;(9)反对僵化的体制,反对因循守旧;(10)信赖自身的经验;(11)不看重物质的享受;(12)向往与追求精神生活。

2.我国学者对心理健康标准的基本观点

我国台湾学者张春兴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是:(1)了解自己并肯定自己;(2)掌握自己的思想行动;(3)自我价值感与自尊心;(4)能与人建立亲密关系;(5)独立谋生意愿和能力;(6)理想追求不脱离现实。

我国大陆学者王登峰、张伯源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八条:(1)了解自己,悦纳自己;(2)接受他人,善与人处;(3)正视现实,接受现实;(4)热爱生活,乐于工作;(5)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6)人格完整和谐;(7)智力正常,智商在80分以上;(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刘华山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是:(1)对现实的正确认识;(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3)自我调控能力;(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5)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6)生活热情与工作效率。

除了提出一般的心理健康标准外,有些学者还针对个体发展的年龄特点提出了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如林崇德认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具体标准大体可从三个方面加以概括:(1)学习方面的心理健康,体现为学习的主体,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从学习中增进体脑发展,从学习中保持与现实环境的接触,从学习中排除不必要的忧惧,从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健康,能了解彼此的权利和义务,能客观地了解他人,关心他人的需要,诚心地赞美和善意地批评,积极地沟通和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性;(3)自我方面的心理健康,善于正确地评价自我,通过别人来认识自己的水平以及具有自制力

总体而言,国内心理学者将心理健康的标准描述为以下几点:

(1)有适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对自我的成就有价值感;

(2)适度地自我批评,不过分夸耀自己也不过分苛责自己;(www.daowen.com)

(3)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适度的主动性,不为环境所左右;

(4)理智,现实,客观,与现实有良好的接触,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击,无过度的幻想;

(5)适度地接受个人的需要,并具有满足此种需要的能力;

(6)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动机和目的,能对自己的能力做客观的估计;

(7)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个人的价值观能适应社会的标准,对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

(8)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

(9)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适应环境的需要改变自己;

(10)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爱人的能力和被爱的能力。在不违背社会标准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的个性,既不过分阿谀,也不过分寻求社会赞许,有个人独立的意见,有判断是非的标准。

(三)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为:“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是没有疾病及虚弱现象。”从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中可以看出,与我们传统的理解有明显区别的是:它包含了三个基本要素,即(1)躯体健康;(2)心理健康;(3)具有社会适应能力。全面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大部分,两者密切相关,缺一不可,无法分割。这是健康概念的精髓。

在现实生活中,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总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心理健康每时每刻都会影响人的生理健康。例如,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高度紧张或抑郁的状态,由于其自身激素分泌、肌肉紧张度等的变化,会导致免疫系统难以处于最佳的工作状态,这时人的抵抗力就会下降,疾病也就乘虚而入。

人的性格也与身体健康有着密切的关联。一般而言,性情孤僻、心胸狭窄的人,由于其情绪经常处于不稳定状态,也会引发一些躯体的疾病;而性情开朗、乐观的人,其体魄也往往比较健康。因此,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营养调摄和身体锻炼,更重要的是要陶冶自己的情操,开阔胸怀,避免持续的情绪紧张。

不良心理因素引发的疾病

1.原发性高血压。这种疾病本身没有器质性的病变,主要由于长期紧张、激动、焦虑,或处于矛盾状态所致。

2.胃和十二指肠溃疡。长期处于焦虑、忧郁、恐惧、愤恨等消极情绪之中,对胃肠功能的危害最为明显,胃酸明显增高,引起胃黏膜和十二指肠糜烂,导致溃疡。

3.心脏病。长期反复的消极情绪,在心脏病的发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情绪波动大、容易激动、争强好胜的人,易患心脏病。

4.糖尿病。长期或过度的紧张,可使内分泌失调,胰腺分泌机能受到影响,从而导致血糖和尿糖水平增高,出现糖尿病。

5.肿瘤。相当数量的癌症患者在病前都有过较长时间的不良情绪刺激或者突然的重大心理打击。

据统计,城市门诊就医的病例中,一半以上属于心理疾病或由心理因素而导致的生理疾病。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一方面应该注意合理饮食和锻炼身体,另一方面更要陶冶自己的情操,开阔自己的心胸,避免长时间处于紧张的情绪状态中。如果感到自己的心情持续不快时,要及时进行心理自我调适,必要时到心理门诊或心理咨询中心接受帮助,以确保心理和生理的全面健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