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优化物院士年龄结构与培养跨学科物理科技人才

优化物院士年龄结构与培养跨学科物理科技人才

时间:2023-11-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优化中国物理学院士年龄结构和培养跨学科物理科技人才。其次,从对中国物理学院士所获得的国内科技奖励看,获奖项目大多是发展势头较好的学科和领域,可见科技奖励与科技发展呈正相关,近些年我国在改革完善科技奖励机制方面成果斐然,中国本土科技奖励的主体从由国家政府向多元主体支持科技的道路转变。

优化物院士年龄结构与培养跨学科物理科技人才

本研究以“中国物理学院士的成长路径”这一问题为研究出发点,以“变量—特征—要素—路径”为研究思路,引入若干变量对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进行多角度的计量分析,得出中国物理学院士的一些群体结构特征和发展趋势特征,进而归纳出影响中国物理学院士成长路径的要素。

(1)优化中国物理学院士年龄结构和培养跨学科物理科技人才。首先,在年龄结构方面,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老龄化问题突出,但在中国不断优化“两院”院士年龄结构的制度引导下,加之量子信息科技、生物物理学和光学领域科研成果产出年龄较小的缘故,近些年物理学院士群体的年龄结构年轻化趋向较为明显。其次,在物理学人才培养方面,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本土培养物理学精英的能力不断增强,但教育系统通常侧重单学科的培养,很少强调跨学科研究。本研究通过对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分析,发现交叉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这些新兴学科对综合性跨学科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要求,而我国现阶段在跨学科人才培养方面还很不足,因此为满足国家对未来科技人才的需要,须着力培养大量跨学科物理科技人才。

(2)辩证看待中国物理学院士空间结构的“集聚性”和师承效应。首先,当代物理学的进步,尤其是实验物理学的发展需要科研团队的合作,物理学院士在不同研究领域形成了若干研究团队,同时建立了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及创新中心等研究中心,各研究中心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形成了自己的发展特色。这种人才集聚现象有利于造就高水平的物理学人才研究队伍,同时发挥团队优势解决物理学前沿难题,但也会造成优势科研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影响限制其他院校的物理学科发展。可喜的是,部分物理学院士近些年开始加盟地方高校等其他工作单位,所以仍需不断完善杰出物理学家尤其是物理学院士的人才流动机制,推进中国物理学事业的均衡发展。其次,“名师出高徒”现象在中国物理学院士内部表现鲜明,在中国物理学院士内部的不同研究领域形成了多条师生链,他们在科学研究内容方面一脉相承,共同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学术抱团”、“内部衍生”等问题,难以容纳和接受“新人”与“新思想”,使各研究中心的研究范围拓展困难,影响学科创新,所以需不断打破“学术藩篱”,加强国内外科技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国物理学团队整体实力的提高。

(3)发挥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研究优势弥补研究领域的不足。首先,通过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物理项目的统计,发现均是物理学院士在实验物理领域的突破,可见中国物理学院士在实验物理方面的科研优势明显。21世纪以来,中国本土物理学院士在凝聚态物理学、量子信息、生物物理学、高能物理、工程热物理及光学、电子学等领域均获得了相关国际科技奖励,且工作于这些领域一线的物理学院士们较年轻,他们有时间有精力带领中国物理学这些研究领域达到甚至超过国际水平。发展态势较好的量子信息技术、生物物理学和高能物理学等领域,存在着学科发展规模较小、研究团队较集中、科研人员数量较少和科研成果水平还有待提高等问题。其次,中国物理学院士原创性研究成果不足,一方面中国物理学的发展受国家需求导向影响较大,原子核物理学的发展服务于“两弹”的研制,凝聚态物理学的进步为适应经济社会对各类材料的需求,光学的发展与国防、民用息息相关,现代声学与海防事业的密切关联,固体地球物理领域中勘探地球物理学地震预测等在国家需求下迅速发展等,这些研究领域的发展与国家需求导向关联性过强,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本学科自身演进的能力。另一方面,中国物理学院士追踪学科前沿的能力在增强,但创新能力有限,中国高温超导物理研究的重大突破主要建立在其他国家超导物理研究启发的基础上,原创性很不足,这也是中国本土物理学院士相较优秀华裔物理学家在国际上影响较弱的根本所在,所以在未来物理学发展中须重视原创性研究成果的产出,推动中国物理学事业的根本发展。再次,中国物理学院士还须进一步提高物理学部分分支交叉学科的技术应用能力。21世纪以来,国家科学技术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授予物理学领域的数量较少,近几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授予物理领域的相关项目相对也在减少,这一方面受物理学各领域有影响力的成果较少的缘故,另一方面与物理学本身应用性有限相关,所以还须继续提升和扩展物理学的技术应用能力。

(4)通过增加科研经费投入和完善科技奖励机制,不断加强国家对物理学的支持力度。首先,我国基础科学投入相较发达国家依然不足,发达国家一般基础科学投入与R&D(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比例约为15%,而我国2016年该比例为5.2%,虽然已经达到了中国近10年来的最高水平[11],但仅是发达国家的1/3,直接影响和阻碍基础科学包括物理学的发展。1993年,高能天体物理学家李惕碚院士提出了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HXMT项目规划,直到2011年国家才正式批准,2017年我国首颗大型X射线天文卫星即HXMT卫星(别名“慧眼”)发射升空,推动我国在国际高能天体物理观测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这个项目获批用了8年的时长,在国家经费支持的前提下6年即完成任务,足见国家政策支持的重要性。《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863计划”、“973计划”等国家重点支持的涉及物理学的项目均带动了相关领域的快速发展。可见科学研究的投入是学科创新、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障,所以须继续加大国家对基础科学尤其是物理学的科研经费投入。其次,从对中国物理学院士所获得的国内科技奖励看,获奖项目大多是发展势头较好的学科和领域,可见科技奖励与科技发展呈正相关,近些年我国在改革完善科技奖励机制方面成果斐然,中国本土科技奖励的主体从由国家政府向多元主体支持科技的道路转变。2016年设立的未来科技大奖和建设的中科院—阿里巴巴量子计算实验室等均是例证。国家科技奖金分配结构由过去以科研资金分配为主,调整为全部由获奖者个人支配,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奖金额度的改革就是一个风向标。还须继续完善科技奖励机制,以调动广大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激励中国物理学家继续砥砺前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毛泽东说过“中国应当对人类有较大贡献”。在科技领域,指的是中国科学家应当做出对世界科学具有革命性、历史性影响的科技贡献。中国物理学经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为中国的国防建设、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1世纪以来,物理学在中国自然科学学科中的地位依然很高,同时在世界物理学的某些领域已处于先进行列,这是一代代中国物理学家共同努力的结果。中国物理学院士只是中国物理学家的一个群体,他们的成就影响力相对较为显著,对中国物理学事业的发展推动较大,但中国物理学的发展,是所有从事物理学教学、科研、应用的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

【注释】

[1]刘欣,高策.中国传统科技文化的系_统创_新[J].系统科学学报,2018(2):71-75.

[2]杨振宁.邓稼先[N].人民日报,1993-8-21.

[3]杨建邺,肖明.瞧,他们是民族的骄傲——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成功的故事(上)[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109.(www.daowen.com)

[4]潘建伟:率领量子“梦之队”刷新中国科研世界新高度[EB/OL].http://www.xinhuanet.com/2017-12/25/c_1122162620.htm.

[5]丁兆君.中国核物理事业的先驱者和奠基人——赵忠尧[J].现代物理知识,2016(5).

[6][美]默顿.十七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9.

[7][美]默顿.科学社会学(上、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683,689.

[8]杨建邺,肖明.瞧,他们是民族的骄傲——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成功的故事(上)[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152.

[9]杨真真.攻错——诺贝尔奖华裔科学家在美英学到了什么[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147.

[10]李硕豪.美籍华裔杰出科技人才成才机制研究[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6(3):1-8.

[11]陆娅楠.我国研发投入再创新高[N].人民日报,2017-12-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