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分析梳理20世纪80年代中国物理学院士取得的重大研究成果,发现中国物理学相关领域的急速发展与国家支持和物理学院士个体或研究团队的推进有着极强的关联性;《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等引领了物理学某些领域的发展,不同于1956年制定的“12年科学发展规划”,20世纪80年代后的科技规划是建立在科学家自主申报,国家层面结合科学家研究实力和国家社会需求决定是否支持的过程,这不仅体现了科学家个人的研究兴趣,也满足了国家对某些领域的发展需求,有效实现了两者的良性互动。
1986年,王淦昌、王大珩、陈芳允与杨嘉墀4位物理学院士,联合向党中央提出《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建议发展对国家未来经济和社会有重大影响的生物、航天、信息、激光、自动化、能源和新材料等高技术[2],以解决国民经济急需的重大科技问题、缩小中国与先进国家间科技水平的差距。由此催生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在该计划的支持下,我国物理学迎来了发展新局面。在凝聚态物理领域,在“863计划”的影响下,中国物理学家开始关注纳米材料等新兴材料物理学的发展,解思深、王恩哥和成会明院士等对中国碳纳米管事业的开拓发展贡献突出;俞大鹏院士对纳米线有所研究。在光学领域,促进了激光物理、光纤、空间光学的发展,将“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定为“863计划”的重点项目,直接推动了“神光”系列高功率激光装置的创建;在光纤通信技术领域建立了高速光纤传输系统,将光孤子的研究应用于光纤通信新技术;同时空间光学发展迅速,薛鸣球研究团队致力于中国新一代侦察卫星光学遥感相机的研制,所研制的多种空间CCD相机,应用于载人航天“921工程”、“遥感12号”卫星等。在电子物理学领域,王阳元院士研制成功我国第一个大型集成化的ICCAD系统;侯朝焕院士主持完成了“863计划”中的“信号处理系统集成实验室建设”项目,同时为支撑光电子信息产业,科学家研制成功量子阱半导体光电子器件;闵乃本院士成功制备出离子型声子晶体。综上,“863计划”特别推动了我国凝聚态物理学、光学、电子物理学等学科的迅速发展。
1997年,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公布实施,该计划旨在解决国家战略需求中的重大科学问题,有关物理学领域的项目引领了我国21世纪初物理学的发展。在量子信息领域,2001年,郭光灿成为“973计划”项目“量子通信和量子信息技术”的首席科学家,在该项目的带动下,郭光灿迅速集结研究队伍,将量子信息的研究由量子密码拓展到量子计算机、量子通信、量子网络等诸多领域,并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凝聚态物理学家郑厚植在“IT前沿中的固态量子结构、量子器件及其集成技术”研究中对量子材料的研究有所突破。在工程热物理领域,2003年,工程热物理学家郭烈锦担任“利用太阳能规模制氢的基础研究”的首席科学家,在太阳能规模制氢方面取得一些原创研究成果;2013年何雅玲的“工业余热高效综合利用的重大共性基础问题研究”立项。在生物物理学领域,2004年徐涛的“生物膜和膜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研究”和2014年饶子和进行的“新发、再发传染病病原体的结构研究”项目入选“973计划”,使我国在生物分子物理研究领域更进一步。
在纳米材料领域,2005—2007年间连续有相关项目入选“973计划”,2005年,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的解思深担任“纳米材料与纳米结构”项目首席科学家;2006年,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的赵宇亮成为“人造纳米材料的生物安全性研究及解决方案探索”的首席科学家;2007年,欧阳钟灿院士的“纳米生物机器原理、制备及其应用探索”入选“973计划”,他们共同推动了中国纳米材料的相关研究。在量子计算物理领域,2012年,复旦大学龚新高院士进行“异质界面诱导的新奇量子现象及调控”研究将计算物理学应用于量子现象的解释中;2013年,方忠进行的“量子有序现象及其多场调控研究”和杜江峰的“基于自旋量子调控的固态量子计算研究”均入选“973计划”,“量子计算物理”成为研究热点。在电子材料领域,2013年高鸿钧进行的“与硅技术融合的石墨烯类材料及其器件的研究”和2015年谢心澄主持的“高迁移率半导体及新型二维电子材料的新有序态”均入选“973计划”项目。在原子核物理领域,2013年叶沿林主持的“原子核稳定性极限的新物理与新技术”和2014年马余刚主持的“高温高密核物质形态研究”也入选了“973计划”。在光学领域,2006年,上海光机所的徐至展院士主持的“超强超短激光与强场超快科学中若干重大挑战性问题”入选“973计划”。2010年,引力物理专家罗俊进行的“基于弱力测量平台的引力及相关物理规律研究”项目入选“973计划”。(www.daowen.com)
此外,中科院高能所的王贻芳分别担任2006年“大亚湾中微子反应堆”研究和2013年“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的物理研究”的项目负责人。北京大学的龚旗煌教授分别于2007年和2013年担任“介观光学与新一代纳/微光子器件研究”和“介观尺度下光子行为及新型信息光子器件研究”的项目首席科学家。张杰院士分别担任2007年“高能量密度物理中的若干前沿问题研究”和2013年“超强激光驱动粒子加速及其重要应用”的项目首席科学家。王贻芳、龚旗煌和张杰都是两次担任“973计划”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可见他们在各自领域的贡献突出。
从上述中国物理学院士担任“973计划”首席科学家的项目中,可以看出“973计划”主要支持了高能物理中的中微子物理,量子物理中的量子信息科技、量子材料、量子器件、量子计算物理等,光学领域中的激光物理、光子器件等,工程热物理中的传统能源的高效综合利用与新型清洁能源利用,纳米材料学、生物物理学、原子核物理学等领域的发展,这些研究也成就了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期的一批物理学院士。
2016年初,中国科学技术部发布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批重点研发专项指南》,这意味着“863计划”、“973计划”及“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成为历史名词,但它们在支持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中所起的重大作用不可忽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