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近年中国科学精英成长之路:空间结构集聚性逐渐打破

近年中国科学精英成长之路:空间结构集聚性逐渐打破

时间:2023-11-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对319位物理学院士的出生地域、毕业院校和工作单位的计量分析,发现该群体空间结构的“集聚性”较强,但这种“集聚性”不断被打破的特征。首先,该群体的空间结构“集聚性”较强,①出生地域“集聚性”强,受经济实力、历史因素、地域传统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中国物理学院士的出生地集中分布于苏浙沪等东部沿海地区。

近年中国科学精英成长之路:空间结构集聚性逐渐打破

通过对319位物理学院士的出生地域、毕业院校和工作单位的计量分析,发现该群体空间结构的“集聚性”较强,但这种“集聚性”不断被打破的特征。首先,该群体的空间结构“集聚性”较强,①出生地域“集聚性”强,受经济实力、历史因素、地域传统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中国物理学院士的出生地集中分布于苏浙沪等东部沿海地区(占比66.45%)。②该群体的国内毕业院校“集聚性”也较强,主要集中于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等院校,这与2017年9月教育部公示的《关于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中“‘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中涉及物理学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7所高校,有着较强的关联性;从地域分布看,主要集中于北京、南京、上海等地。③中国物理学院士的国内工作单位也呈现出较强的“集聚性”,累计超过10位院士的工作单位依次是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复旦大学、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其中西南联合大学是历史阶段的产物,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属国务院直属科研单位,工作于其他高校的名单与教育部规划的世界一流“物理”学科建设高校几乎一致,同时在物理学院士不同研究领域内形成了若干研究中心。其次,近些年该群体空间结构的“集聚性”逐渐被打破,①21世纪以来,湖南、湖北和安徽等中部地区出生的物理学院士正逐渐增多,可见我国各地的教育水平都在提高。加之受高考“3+3”改革方案的影响,上海、浙江等地选考物理的人数呈下降趋势,未来中国物理学精英的出生地域的分散性将逐渐增强。②受国内整体物理教育水平提高的影响,物理学院士本科毕业于地方高校的逐渐增多,同时华南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浙江大学等地方院校培养物理学精英的能力也在增强,这逐渐打破了物理学院士国内毕业院校的“集聚性”,加之近些年国家对人才流动机制的完善与鼓励,物理学院士工作单位的流动性逐渐增强,这利于我国物理学事业的整体均衡发展。(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