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光学院士除高锟本科院校就读于英国伦敦帝国学院外,其他都就读于国内高校,主要集中于北京大学(7个)、清华大学(4个)和南开大学(2个),但本科毕业于四川大学的彭堃墀、内蒙古大学的张杰、华东师范大学的朱诗尧和天津大学的李儒新等均在各自研究领域也取得了突出成就。
中国光学院士群体取得博士学位17个,占比54.84%,整体学历水平较高。①没有取得博士学位的院士本科毕业时间集中于“1950—1962年”间,按照一般硕士、博士的攻读时间推算,他们开始读博时间应集中于“1953—1965年”这个阶段,而此时中国本土尚未建立博士学位授予制度,加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一直处于“被封锁”状态,青年学子除苏联外没有机会出国深造,这些使得该时段的光学专家很少取得博士学位。②取得国外光学博士学位的本土科学家主要集中于欧洲(6个),但王大珩和龚祖同由于外在因素未取得谢菲尔德大学和柏林工业大学的博士学位,但他们均有着留学经历,且回国后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他4位分别是1934年博士毕业于刚城大学的马士修、1965年博士毕业于伦敦帝国学院的高锟、1988年毕业于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的张维岩和1995年毕业于不来梅大学的于起峰;取得美国高校博士学位的3个,分别是1933年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的周同庆、1963年毕业于哈佛大学的沈元壤及1997年毕业于科罗拉多大学的叶军;苏联科学院的3个“副博士”学位,分别是徐叙瑢(1955年)、干福熹(1959年)和王育竹(1960年)。③取得国内博士学位的5个:中国科学院(3个)的鲍晓毅(1987年)、张杰(1988年)和李儒新(1995年),上海交通大学的朱诗尧(1986年)和北京大学的龚旗煌(1989年)。(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