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出高徒”现象在中国理论物理学院士内部表现明显,这些理论物理学院士的师承关系主要围绕吴大猷、周培源两位奠基人。首先是以周培源为核心的留欧群体,周培源虽毕业于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但毕业后赴德国莱比锡大学和瑞士苏黎世高等工业学校学习工作,他深感20世纪二三十年代,欧洲才是理论物理的发展中心,于是推荐学生王竹溪和张宗燧(师从福勒),彭桓武、程开甲和杨立铭(师从马克思·玻恩),胡宁等前往欧洲学习量子力学最前沿的知识。这些人在欧洲还接触到海森堡、泡利、狄拉克、玻尔、薛定谔等物理学大师,他们回国后在统计物理、基本粒子物理、原子核物理等领域均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王竹溪影响了杨振宁,张宗燧培养了于敏和戴元本,彭桓武在原子核领域培养了周光召、黄祖洽等与自己共同研制“两弹”的科技人才。这些人又培养了新一代的中国理论物理学家,即形成了周培源—王竹溪、张宗燧,彭桓武、程开甲,胡宁—杨振宁(师从王竹溪),于敏、戴元本(师从张宗燧),周光召、黄祖洽(师从彭桓武)的师承关系链。
其次是以吴大猷为核心的留美群体,吴大猷毕业于美国的密歇根大学,他在西南联合大学培养的得意门生杨振宁、李政道分别于1945年、1946年前往美国芝加哥大学求学,跟随物理学大师费米、泰勒学习,他们同时十分重视中国下一代理论物理学家的培养工作。杨振宁提议自己的博士生张首晟做凝聚态理论的研究,并与南开大学葛墨林教授联合培养了孙昌璞院士。李政道于1979年开始推行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项目,培养了大批留美中国物理学家,其中包括文小刚。即形成了吴大猷—杨振宁、李政道、朱光亚—张首晟、孙昌璞(师从杨振宁),文小刚(李政道推行的CUSPEA项目)的师承关系链。
此外,在“层子模型”的带动下,基本粒子物理学领域形成了胡宁、朱洪元—何祚庥、冼鼎昌、戴元本等—赵光达、邝宇平、张肇西等,理论生物物理学领域郝柏林—欧阳钟灿等的师承关系链,可见中国理论物理学家的师承关系较显著。但凝聚态理论物理学院士内部师承关系不显著,这与凝聚态物理分支领域较多、研究范围较广有关。(www.daowen.com)
此外,通过对理论物理学院士工作单位的分析,主要工作于中国科学院。53名理论物理学院士中工作于或曾经工作于中国科学院的26人,占将近一半的比例。他们的研究领域集中于凝聚态理论(8人)和基本粒子物理学(7人),原子核理论物理(4人)、等离子体理论(3人)、计算物理学(2人)。此外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等高校也产生了一些理论物理学院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