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中有关物理学的学科分类(见表2.10),物理学一级学科,其下设物理学史、理论物理学、声学、热学、光学、电磁学、无线电物理、电子物理学、凝聚态物理学、等离子体物理学、原子分子物理学、原子核物理学、高能物理学、计算物理学、应用物理学、物理学其他学科16个二级学科,各个二级学科下又包含一系列三级学科,可见物理学的学科分类越来越细化。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门基础学科,由物理学衍生的力学、核科学技术等学科已独立发展成为一级学科,同时物理学科的交叉性越来越强,物理学科与其他一级学科交叉产生了诸如天体物理学、固体地球物理学、工程热物理、生物物理学等学科,为更加全面地展现中国物理学的发展状况,本研究涉及的物理学科包含了绝大部分涉及物理学的二级学科。
表2.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物理学及物理学交叉学科部分)
(续表)
(续表)
(www.daowen.com)
该研究以表2.10列出的物理学主要分支、交叉学科为分类准则,将所统计的319位物理学院士进行学科归类分析,对研究内容交叉性强的物理学家进行了重复统计,得出中国物理学院士在物理学科的各个领域均有涉入,在凝聚态物理学、原子核物理学、光学、理论物理学、高能物理学等领域集中了大批物理学院士(见图2.19)。其中凝聚态物理学领域人数最多(83位),这主要是因为社会进步对人工合成材料需求的不断增大,推进凝聚态物理学成为当下物理学发展最为迅速的一个分支,同时凝聚态物理学是一个庞大的学科体系,包含半导体物理学、晶体学、超导物理学、凝聚态理论、金属物理学、非晶态物理学等领域,近些年还产生了纳米材料科学等新兴学科,凝聚态各分支学科应用性强,研究成果大多可直接服务于军事、航空航天、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需要,进而吸引和培养了一大批在此学科领域有所作为的物理学院士。理论物理学是整个物理学“大厦”的基础学科,杨振宁、李政道从事理论物理研究,成为最早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人,在他们的带动下,中国本土成长出一些有作为的理论物理学家,集聚了53位中国物理学院士,但受社会发展的影响,他们的年龄老化趋势明显。
图2.19 中国物理学院士所属分支交叉学科的归类统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出于国防建设的需要,开启了“两弹一星”的科研与技术攻关之路,这期间培养成长了大批的原子核物理学家。受“两弹一星”工程的影响,原子核物理学领域的院士较多(43位),他们后来有的继续从事原子核理论、核辐射技术的研究;有的转入高能物理研究领域;有的从事核能源开发研究。同时应用性较强的光学领域有31位院士,高能物理学领域有26位,占比也较高。
21世纪以来发展势头较好的生物物理学有11位院士、工程热物理学有11位院士。近几年,国内量子信息科技发展渐占世界“鳌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领导的“潘之队”以及郭光灿院士的团队,他们在量子信息这一物理学前沿领域正鼎力前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