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物理学院士在国内的工作单位情况,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国内物理学研究阵地的分布情况。从图2.17可以看出,中国科学院集中了绝大多数物理学院士(175位),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科学院确已集中了一些本土科学家精英,他们在科技贡献与社会贡献方面做出了突出成就,同时评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委员会成员大多是已选院士,他们在评选过程中不同程度地会受自己所属科研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影响,选出学科领域内的同行及同事,这种“积累效应”无形中加大了中国科学院这一机构的院士名额。累计超过10位院士的工作单位依次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复旦大学、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其中西南联合大学是历史阶段的产物,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属国务院直属科研单位,其他高校属教育部直属。如表2.9所示,物理学院士在国内的工作单位与教育部规划的世界一流“物理”学科建设高校几乎一致,与国内获得3种学位的毕业院校排名具有高的相关性,在国家对这些高校物理学科的支持下,我国物理学事业将会继续发展。
图2.17 中国物理学院士在国内的工作单位情况
表2.9 中国物理学院士国内工作单位与“双一流”物理学科院校对比(www.daowen.com)
此外,中国物理学院士在更换工作单位方面,清末民国时期,受社会环境影响,早期物理学家的工作岗位较多,这代表他们更换工作岗位较为频繁,这些物理大家工作于不同的工作岗位,在不同的学校创建、支撑物理系的发展,大力培养物理学子,推动了我国物理事业的广泛发展。随着和平年代的到来,后来物理学家的工作岗位较单一,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杰出物理学家的广泛分布,集中性太强,反而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内物理事业的全面进步。
调查显示,很多留学国外的物理学家,归国后倾向于回到母校工作,这种“认祖归宗”的恋旧情结在学术谱系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3],人才集聚现象有利于造就高水平的物理学人才研究队伍,同时发挥团队优势解决物理学前沿难题,但也会造成优势科研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影响限制其他院校的物理学科发展,所以须不断完善杰出物理学家尤其是物理学院士的人才流动机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